22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基於10餘年野外調查工作,該所研究人員首次獲取了2009年至2019年期間青藏高原大範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湖泊大部分處於非淡水狀態,營養化程度低;鹽度總體呈南低北高態勢,而pH值明顯呈南高北低態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上。

青藏高原湖泊廣布,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超過1400個,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高原湖群區。該地區湖泊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小,湖泊的多種水質參數對區域氣候和環境變化敏感。“由於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所處環境條件惡劣,缺乏湖泊水質參數實測數據,嚴重制約了我們對青藏高原湖泊時空變化的深入認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朱立平説。

研究團隊獲取的實測水質參數涉及124個封閉湖泊,總面積為24570平方公里,佔青藏高原湖泊總面積的53%。通過對水溫、鹽度、pH值、藍綠藻、溶解氧、熒光溶解有機質、濁度和透明度等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淡水湖、鹽湖皆有分佈,目前絕大部分處於非淡水狀態;湖泊鹽度總體南低北高,大多數湖泊表現出鹼性特徵,營養化程度低,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機質較少,濁度低,透明度高;湖泊pH值呈現明顯的南高北低,湖泊水溫呈現隨季節波動、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變化,湖水透明度隨湖泊面積增加而加深。

朱立平表示,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青藏高原大範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為湖泊水環境參數的尺度變換和時空變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有助於深入認識氣候變化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