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科學家在作物種業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農作物基因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自1998年參與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以來,中國在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實力不斷增強,並呈現出從參與到領導、從研究非主要作物到主要作物、從研究地區性作物到全球性作物的態勢,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介紹,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我國已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深入闡析了基因組變異、染色體重組、基因組選擇與馴化機制。同時,在作物演化與性狀形成機理研究上,我國解析了種質資源多樣性演化機制、雜種優勢形成機理、作物根際固氮和光合作用機制等,克隆了一批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新基因。此外,前沿理論指導育種技術革新也取得初步成效。基因編輯、合成生物、人工智慧、大數據、感測器等前沿交叉領域與傳統育種技術相融合,新一代育種技術向智慧化、精準化發展。

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研究在挖掘作物優良種質與優良性狀方面成果突出,保障了糧食豐産的基因資源自主可控。該院研究團隊圍繞水稻和玉米的理想株型調控機理開展原創性研究,克隆了數十個與水稻株高、分蘗、籽粒大小、根系發育、株型建成等相關的關鍵基因,挖掘出一批調控耐密株型、株高、開花等相關的基因,創制一批育種新材料,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等權威期刊上。

面向“十四五”,中國農業科學院將聚焦作物生物育種面臨的重大理論瓶頸問題,重點突破作物高光效和生物固氮的生物學基礎、優異種質資源演化規律、重要性狀協同調控機理、構築作物智慧育種的遺傳理論體系,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