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具有高鹽度、高壓、低溫和寡營養等不同於陸地環境的特點,孕育了富饒的生物資源。海洋生物在新陳代謝、生存方式、資訊傳遞和適應機制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特點。而作為海洋物種多樣性關鍵組成部分的海洋微生物,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也産生了與陸生生物不同的基因多樣性和代謝多樣性,提高了海洋微生物産生結構新穎且活性良好的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幾率。其中,作為海洋微生物重要成員之一的海洋放線菌能産生種類多樣且活性獨特的次級代謝産物,一直被認為是海洋來源天然産物的重要生産者。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化學會期刊《有機化學通訊》上發表了新成果,從海綿放線菌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 SCSIO 40065中發現了兩個具有抑菌和抗腫瘤生物活性的新穎硫代稠環生物鹼類化合物dassonmycins,並闡明瞭其化學結構,具有罕見的6/6/6/6多環稠合萘醌[2,3-e]哌嗪[1,2-c]硫代嗎啉新骨架。這一研究拓展了生物鹼類天然産物的結構類型,突顯了海綿來源的放線菌在發現新穎結構的活性天然産物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海洋放線菌是海洋來源天然産物的重要生産者

天然産物是生物體內産生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或生物活性的化學成分,一般也被稱為天然有機化合物。結構新穎和活性作用獨特的天然産物是許多臨床藥物和新藥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之一。

研究表明,海洋為人類提供了超過3萬個結構新穎或活性良好的天然産物,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目前,已有18個海洋來源活性天然産物或其衍生物先後被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作為抗腫瘤、抗病毒和抗菌藥物上市,包括頭孢菌素C、阿糖胞苷、阿糖腺苷、齊考諾肽、甲磺酸埃裏克林、本妥昔單抗等。此外,還有20余種海洋候選新藥處於Ⅰ期、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我國科學家在海洋藥物研發領域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Alexander Fleming從青黴菌中發現了具有抗革蘭氏陽性菌的盤尼西林,因此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盤尼西林的發現成為了微生物代謝産物應用於臨床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從此進入了從微生物中尋找新型藥物的新時代。1971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青蒿中發現並研製了用於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

次級代謝産物是微生物在一定生長時期産生的,對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動無明確功能的物質。微生物的次級代謝産物是天然産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藥物以及前體藥物的重要來源之一。近年來,新型疾病和耐藥性致病菌的出現,使已有抗生素藥物的臨床療效不斷減弱,開發作用機制新穎或活性顯著的藥物顯得愈發重要。在海洋微生物中,海洋放線菌的次級代謝産物種類豐富多樣,結構複雜,幾乎涵蓋了所有化合物類型。海洋放線菌作為活性先導化合物發現的熱門資源,吸引了廣大科研人員的高度關注。從海洋專屬放線菌Salinispora tropica中分離得到的salinosporamide A,對多種腫瘤細胞株表現出極強的細胞毒活性,並先後被美國FDA批准作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和惡性神經膠質瘤的孤兒藥進入Ⅲ期臨床試驗研究。從海洋疣孢菌Verrucosispora sp.中發現的abyssomicin C具有良好的抑制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的生物活性,是文獻報道的第一個具有抑制對氨基苯甲酸生物合成活性的天然産物。

海綿共附生放線菌是海洋放線菌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綿是一種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化石記錄最早可追溯到寒武紀時期,至今已發展到一萬多種。作為一種營固著生長的多孔濾食性生物體,海綿極易受到海洋其他生物的捕獲和獵食,但卻能在殘酷的海洋環境中安然生存,可能是依賴於其獨特的化學防禦策略。目前,從海綿提取物中分離得到的天然産物往往具有獨特的結構骨架或顯著的生理功能,可應用於藥物開發和作為有機合成或半合成化學中間體,具有作為藥物先導物的巨大潛力。

海綿共生微生物也可以産生結構豐富多樣且具有重要藥用開發潛力的次級代謝産物,通過聚集在海綿體內或釋放到環境中,在抵禦捕食者、抗病原微生物和防附著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海綿的化學防禦物質也可能來源於共附生微生物群落分泌的代謝産物。許多證據表明海綿共附生微生物,尤其是海綿共附生放線菌,是化學結構多樣且具有重要藥用開發潛力的次級代謝産物的真正生産者。目前,從海綿中分離鑒定的放線菌種類繁多,包括Streptomyces、Saccharomonospora、Pseudonocardia和Nocardiopsis等。從海綿共附生放線菌中分離得到的天然産物也表現出結構類型多樣且生物活性良好,包括吲哚生物鹼、二酮哌嗪、聚酮和α-吡喃酮等。

海綿共生放線菌來源的,結構新穎且活性顯著次級代謝産物的挖掘和發現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值得科研工作者為之不斷付出心血和汗水。(陳思強 張鑫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