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溫度高、濕度大,人們常常感覺疲憊、身體沉重,即使睡眠充足也會感覺睏倦。再加上夏季吃冷飲、吹空調比較多,都會引發濕氣過重,易出現疲倦乏力、食欲不佳、腕腹脹滿、泛酸腹瀉等症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近日説:“濕氣會導致全身多種疾病,又難於去除。夏季陽氣生發,人的新陳代謝快,尤其是三伏天,正是祛濕的好時節”。

 祛濕不只是簡單的紅豆+薏仁,要注意健脾化濕

日常生活中一説祛濕,最常聽到的建議就是喝點紅豆薏米水。董峰指出,中醫理論中有一句經典——薏仁用對,祛濕加倍。薏仁的祛濕作用是十分明確的,但如何吃、吃生熟、吃多少,都非常有講究;而紅豆也並非是紅小豆,而是赤小豆。如果水的配比掌握不好,薏仁紅豆水反而會加重水濕。他解釋説,薏仁紅豆是針對下焦濕熱的;而對於上焦濕熱,需要用藿香等藥性輕的藥;中焦濕熱需要用陳皮、荷葉等藥性平和的藥。所以,在沒有辨明濕氣類型的情況下,隨意用薏仁紅豆祛濕是片面且無效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選用易於人體吸收的中醫祛濕膏方。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主任中醫師聶斌則認為,脾虛易惹濕,濕氣又易傷脾。所以在夏季既要清熱祛暑,更要注意健脾化濕。

 夏季祛濕,食療首當其衝

聶斌建議,如果脾虛濕氣重,可經常用淮山、茯苓、炒扁豆、陳皮、黃芪、黨參等健運脾胃的藥材煲湯。若加入砂仁等芳香醒脾藥材,活躍脾胃運化,祛濕更事半功倍。一些“芳香之品”如香菜、生薑、小茴香、桂皮、佛手、香椿、紫蘇、藿香葉等,芳香之品一般都具有解暑、化濕、和胃、助消化、開竅、醒神的作用。他還推薦了6個祛濕食療方:

扁豆薏米瘦肉湯。取適量瘦肉與蜜棗、赤小豆、薏米、扁豆、葛根、玉竹、陳皮放入煲內,加適量水煲約2小時,調味即可。功效:薏米可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扁豆也是祛濕功能較強的藥食同源食材,常飲此湯可健脾祛濕。

扁豆薏米赤小豆脊骨湯:取白扁豆50克、薏米50克、赤小豆50克、脊骨500克(3~4人量)一起熬湯。功效:健脾祛濕,利尿消腫。

砂仁薏米淮山粥:砂仁、薏米、淮山加少許大米,一起煲粥食用。功效:中醫認為,常吃淮山粥,健脾胃而水濕漸化,又有薏米加持,祛濕功效非常不錯。

薏米赤豆湯:將薏米、赤小豆洗凈泡2小時,加清水一起放進鍋裏煮開,繼續煲2小時待米、豆均軟,加入冰糖煮2分鐘關火,燜10分鐘後就可吃。功效:赤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還能補心;加上薏米,祛濕健脾效果更好,非常適合夏季及體內濕氣較重的人食用。

冬瓜蓮子煲小黃魚湯:取帶芯蓮子50克或幹品20克、帶皮冬瓜300克、小黃魚1~2條、生薑適量一起熬湯。功效:冬瓜利於祛濕,此湯可祛暑除煩,清心安神。還有海帶冬瓜薏米煲扇骨、鮮荷葉芡實瘦肉湯、老冬瓜木棉花燈芯花湯等,都有清熱祛濕的效果。

清炒馬齒筧。將馬齒莧洗凈,切成3釐米長,焯水後撈出瀝幹。鍋置旺火上,放入油燒至七成熱,下姜、蒜末煸香,放入馬齒莧,加鹽翻炒均勻出鍋即可。

功效:馬齒莧在民間也叫長壽菜,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散血涼血之功效。

另外,董峰提醒,蝦蟹等海鮮也會助長濕氣,不如用鯉魚、鯽魚這類有祛濕功效的淡水魚替代。很多熱帶特有的水果如鳳梨蜜、榴蓮、芒果都屬於助濕之物。夏日飲食中要儘量少食辛辣和寒涼,這也是避免濕熱在體內集聚的重要方式。此外,保證平衡心態,保持開心快樂,也可避免情志致濕。

聶斌還建議,脾主四肢,多做肢體運動鍛鍊也可健脾胃、祛濕氣。因為太陽是最廉價的化濕劑,任何“有點喘、流點汗”的戶外運動,就可以把體內濕氣發散出來,都有助氣血迴圈,增加身體代謝。此外,足三里穴(雙側小腿外側,在外膝眼下方四橫指處)是胃經的合穴,“合治內腑”,經常點揉、刺激足三里穴也有調理脾胃、運化水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