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蔓延之際,從防禦傳染源、防阻傳播途徑、防護易感人群出發,推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交往禮儀規範,已成為公民防控傳染性疾患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等會同中華預防醫學會災難預防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衛生應急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第一目擊現場救護專業委員會、北京醫學會災難醫學與心肺復蘇分會、省市精準健康傳播中心醫聯體、全軍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心肺復蘇學組、武警部隊危重病專業委員會、國家軍地援鄂抗疫醫療隊、《醫學參考報全科醫學與精準健康傳播頻道》、《醫學參考報心肺復蘇學頻道》組成的《<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之公民新禮儀衛生健康指南》編寫委員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指導原則,遵照《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以公民衛生健康禮儀需求為導向,從科學傳播源頭上精確、科學傳播途徑上精緻、科學傳播受眾上精益,力求探索禮儀防控傳染病發生發展變化規律,不斷改善在儀容、儀錶、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認知,形成全社會遵循新禮儀之共識。

一、拱手復“禮”

社交禮儀是隨著人類社會活動開始而應運而生的,握手這一社交禮儀最早源於西方,現已逐漸成為被世界各國無論是外交還是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見面禮儀。但關於握手禮儀能傳播疾病,人們對此並不陌生。手部尤其手掌汗腺最為發達,一雙未清洗的手上含有80萬個病菌,一克指甲垢裏隱藏有38億個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攜帶150種病菌,是傳播流感、感冒和傳染性腸胃等疾病的主要媒介。當前的埃博拉病毒已被證實廣泛存在於患者包括汗液在內的體液中,極易通過握手而傳播。記得王岐山同志在SARS期間巡視小區時,與當地群眾説:“今天就不握手了,以拱手相敬了。”在我國古代,人們相見時雙手拱于胸前,不僅體現了我國古時的文明禮儀,也構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説的那樣,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比西洋人的衛生,因為中國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別人的手。在詬病握手禮儀之時,尤其是人類在與病菌博弈的漫長歲月中,我們深深地懷戀禮儀之邦的拱手禮儀。施拱手禮,保護自己,健康他人。從現代科學和文明的角度考量,重拾廢棄已久的最能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拱手見面禮節,讓拱手取代握手勢在必行!

二、口鼻戴“禮”

口鼻是微塵病菌進入體內的主要關口,因此選擇合適的口罩進行防護就很有必要。由於霧霾的關係,口罩防護大家都多少有些認識,但由於目前市場上口罩的種類繁雜多樣、品質參差不齊、樣式五顏六色,我們在選擇口罩時一定要將維護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避免貪圖美觀而未起到防護作用。在使用口罩時應該注意:1、口罩的外層往往積聚著很多外界空氣中的灰塵、細菌等污物,平時最好多備幾隻口罩,以便替換使用,應每日換洗一次。2、心臟或呼吸系統有困難的人(如哮喘肺氣腫)、懷孕以及佩戴後頭暈、呼吸困難和皮膚敏感的特殊人群應避免戴口罩。3、當口罩受到如血漬或飛沫等異物污染、感到呼吸阻力變大、口罩損毀等情況時應及時更換。4、如果長期戴口罩,會使鼻黏膜變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長期戴口罩。佩戴口罩呼吸阻力要小,重量要輕,佩帶衛生,保養方便,在防護外界病菌的同時也不會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不適是最好的狀態。新型冠狀病毒作為呼吸道傳染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戴口罩被認為是主要的預防措施之一。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裏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污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和《孟子·離婁》記:"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三、手護洗“禮”

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有一定的認識,對室內通風換氣、家庭和個人衛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手與外界接觸最為廣泛,傳播急性傳染性疾病的機會就多。我們提倡:百姓要像醫務人員一樣,用七步洗手法清潔自己的手,以減少傳染病的傳播亦成為約定俗成之禮。第一步(內):洗手掌流水濕潤雙手,塗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揉搓;第二步(外):洗背側指縫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雙手交換進行;第三步(夾):洗掌側指縫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第四步(弓):洗指背彎曲各手指關節,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彎曲各手指關節,把指尖合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雙手交換進行。特別要注意徹底清洗戴戒指、手錶和其他裝飾品的部位,(有條件的也應清洗戒指、手錶等飾品),應先摘下手上的飾物再徹底清潔,不給病菌設下“藏污納垢”的特區。

四、清嗓有“禮”

病毒大多通過空氣傳播,隱匿於人體呼吸道中,氣道粘液纖毛的清除功能是呼吸道的重要防禦屏障,如能通過人體呼吸道及時的“清嗓子”讓病毒無處藏身,而清除病毒需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液助力方能完成。這其中粘液的“質與量”與清除病毒某種意義上是成正相關,當粘液變得粘稠時就不能通過人體的呼吸向上流動而無法清除病毒,使得病毒在體內繁衍致病。無論是流感病毒還是近期發生於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對人類危害較重的呼吸道傳染病,如何讓粘液不粘稠,充分調動自身呼吸道粘液纖毛防禦功能,科學清嗓讓粘液助力清除“呼吸道病毒”。一是充足水分助力粘液排出。在冬季多乾燥,水分適量的補充尤為重要。成年人大約為2500毫升/日,水分充足可以使機體積極分泌稀薄粘液,並帶動病菌等異物排出,促進氣道的清潔,保護機體健康。二是適當濕度助力粘液排出。病毒的傳播在濕度相對較低(20%-35%)時達到高峰,濕度為65%時又達到高峰。在濕度為50%左右時不那麼容易傳播,在濕度超過80%時根本不傳播。單純就濕度來講,最適宜的室內濕度應是40%至60%,結合病毒的傳播特點,保持濕度在50%左右時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濕潤,有利於黏膜表面纖毛的擺動,幫助粘液排出。三是禁止吸煙助力粘液排出。氣道粘液的粘性和彈性主要是來自粘蛋白,粘蛋白主要存在於氣管、支氣管、胃腸道和生殖道的粘液中,吸煙會刺激氣道微環境偏酸進而增加粘蛋白的粘性,使得氣道粘液粘稠難以排出。四是腹式咳嗽助力粘液排出。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我們提倡適時地主動咳嗽,通過是氣道粘膜纖毛的主動運動,達到促使粘液流動排出病毒的目的。腹式咳嗽首先要學會腹式呼吸,經鼻子深吸氣,感覺腹部隆起,然後縮起嘴唇,緩慢的通過嘴巴呼氣,此時感覺腹部向內回縮(也就是肚子隨呼氣癟下去),如此反覆練習。準備咳嗽前,進行數次深而緩慢的腹式呼吸,深吸一口氣後屏氣3-5秒,從胸腔進行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咳嗽時可以用手按住上腹部(肚臍以上),幫助肚子使勁用力咳嗽,張口咳出痰液,而達到清嗓子排出病毒的效果。腹式咳嗽在人體一天裏體位改變的幾個時間點效果更佳。

五、肘臂習“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傳播,由於打噴嚏時用手直接遮掩口鼻,那麼沾滿口沫的雙手常常就變成病菌迅速傳染的"溫床",如果沒有馬上洗手,可能傳染給別人。尤其是學童們在學校彼此之間接觸密切,如果爆發疫情,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打噴嚏時改用手肘彎曲部位遮掩口鼻,那麼大部份口沫就留在自己的袖子或手臂上,相較之下,手肘與他人密切接觸的機率比雙手低了許多,確實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的方法。由於這個提起手肘遮住臉部下方的動作,與恐怖片當中常常看到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用手臂遮住嘴巴的招牌動作類似,因此"德古拉噴嚏法"這個看似頗為有趣的名稱,實則能夠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傳播構築一個堅實的壁壘。

六、鞋底托“禮”

有人曾做過調查,一個容納3000人的會場,在開完2小時的會後,地面留下的痰跡多達800多處,抽取的91份痰液中,4份被檢出結核桿菌;我也曾做過實地調查,在不足2公里的街區人行道上,亂潑污水的情況就有40多處。鞋底每天與地面緊密接觸,同時又經常跟隨人們走家串戶,流動性很強,如果不注意其衛生,勢必會成為一種可怕的“隱形”污染源,充當擴散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假設吐痰者是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他的一口痰裏會含有大量病菌,如果被行人踩到,病菌將會被寄藏在鞋底中,污染地面不説,還會跟著漂浮到空氣中,更會將絕大部分病菌帶到家中的地板上,萬一被人吸入,就有可能感染。因此,講究鞋底衛生、減少鞋底污染很有必要。給大家提供幾個保持鞋底衛生的方法:首先,進家門前一定先換鞋;其次,適時清洗鞋底,清洗時最好戴上手套,並使用消毒液,刷完鞋底的刷子不要再刷鞋面或內裏。有條件的家庭可在家購置一台鞋底清潔機,清潔起來會更方便一些。最後,定期清潔鞋櫃或鞋架等鞋底經常接觸的東西。最後,呼籲公共場所門前增設鞋底清潔機,並由專人定期更換、清洗、消毒;特殊場所如醫院、實驗室等,提倡使用一次性鞋套。

七、一米見“禮”

當感冒旺季來臨且家中有人患感冒時,避免傳染的最好辦法之一,是跟已患感冒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這也是人飛沫傳播的安全距離。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對於防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更有其現實意義。一米的距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銀行取款要保持一米安全距離;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一米是最佳距離;火車和地鐵站臺上的安全線距離站臺邊緣,同樣也是一米……為了保證安全,生活中還真少不了這樣的一米距離。眾所週知,空氣飛沫傳播是傳染病經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説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播散,使易感者吸入並感染。通常來説,在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排入環境的過程中,大的飛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飛沫則在空氣中短暫停留,局限于傳染源周圍。所以,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便給飛沫傳播創造了機會,而距離傳染源1米以外則是相對安全的。此種傳播在一些擁擠的公共場所如車站、學校、臨時工棚、監獄等較易發生。對環境抵抗力較弱的流感病毒、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常經此方式傳播。預防飛沫傳播疾病的方法有呼吸衛生、咳嗽禮儀、外科口罩、保持社交距離(>1米)等。國外研究報告顯示,與感冒者相距一米以上比相距一米以內,被傳染感冒病毒的幾率降低九成。在公共場所跟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這也是人飛沫傳播的安全距離。

八、降塵凈“禮”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鎮街區環衛清掃主要方法仍是靠環衛工人採用掃帚清掃地面,這種方式往往帶來塵土飛揚,無疑會加重傳染性疾病的擴散。因此,用掃帚直接清掃的方式將促使病毒借助塵埃、飛絮等載體襲擊易感人群,毋庸置疑,這種“塵土大家搬”式的清掃方法不利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預防,應引起環境衛生管理者的高度警覺。為嚴防病菌擴散,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改進環衛清掃方法勢在必行:一要變有“塵”清掃為無“塵”清掃,環衛工人可應用噴水先淋濕地面,人後再清掃地面殘物,真正做到無塵土等異物揚起。二要避開上下班高峰期清掃,環衛工人應盡可能採用靈活作業時間段,最大限度地避開易感人群,做到清掃時間不與上下班和上學等人流高峰期相遇。三要變清掃為吸附,可配備大功率吸塵裝置,依據社區地段特點,採用噴淋加吸附的清掃方法。四要人工清掃與機械清掃作業相結合,城管部門應增加城市主次幹道噴水車自助清掃範圍,增加作業頻度和時限,彌補手工清掃人力不足的缺陷。五要地面清掃與空中噴霧相結合,環衛工人應轉變觀念,在關注地面清潔的同時關注天空。可採用配合製好的消毒液(如過氧乙酸)通過噴霧器噴灑,既能迅速殺滅病毒等多種微生物,又可達到降塵、降絮、濕化空氣等良性效應。這種全方位的立體式清掃方法,有利於達到切斷傳播途徑之目的。

九、遺像別“禮”

人體死亡以後,新陳代謝停止,免疫功能消失,各種微生物開始迅猛增殖。研究表明,死亡24-30小時內,遺體的每克組織及每毫升組織液含有的細菌總數300萬-350萬個。如此大量的微生物在人類遺體中滋生繁殖,很難避免其在瞻仰遺容的遺體告別儀式中進行蔓延。病源微生物的蔓延方式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是直接危害殯儀人員。為舉辦遺體告別儀式,殯儀人員要對遺體進行整容、搬運、安置、停放等項程式性工作。在接觸遺體的過程中,必然會增加殯儀人員的感染機會;二是瞻仰遺容存在感染隱患。由於死者大多數是年老多病者,臨床證明其最主要的死因是感染。殯儀人員傳染病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出2-3倍;三是對殯葬環境的污染。遺體的血液、體液及毛髮,擦洗遺體所用的紗布、手套等,都是殯儀場所得重要傳染源,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給人民健康帶來潛在危害;四是給哀悼者帶來身心傷害。由於遺體的組織細胞皺縮,器官變形,雖經整容,終有扭曲缺陷,加上低沉的哀樂和凝重的氣氛,參加遺體告別者中又不乏體弱多病者,由於心理難以承受這些而當場發生意外的情況屢見不鮮。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不僅僅需要科學的遏制手段,更需要人民行為禮儀的改變,變革不科學衛生的喪葬禮儀已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遺體告別這種現行的喪葬禮儀,即是播散傳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徑,又是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應當予以改革。建議將遺體告別改為遺像告別,用新的喪禮儀式,樹全民現代喪葬禮儀之風。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無時不在。早在17年前SARS肆虐時,王立祥教授等就呼籲推行新禮即拱手復“禮”、口鼻戴“禮”、手護洗“禮”、清嗓有“禮”、肘臂習“禮”、鞋底托“禮”、一米見“禮”、降塵凈“禮”、遺像別“禮”的九“禮”。上溯千年傳統,下切今日時弊,重構禮儀文化,無疑對於常態化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具有現實深遠意義。

(王立祥  王貴強  張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