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冠肺炎蔓延戰疫正酣之際,由王貴強、王立祥、張文宏三位教授主編,王隴德、鐘南山、李蘭娟三位院士主審,白岩松先生寫序,人民衛生出版社推出的《免疫力就是好醫生》一書,告訴大家在期盼接種疫苗預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的同時,也要培植生理健康疫苗、培養心理健康疫苗、培育倫理健康疫苗,築起決勝新型冠狀病毒這一瘟神的“防護林”。

在人類與傳染病的長期鬥爭中,免疫接種是預防控制傳染病最為經濟有效的手段,人們越來越重視挖掘戰勝疫病維持生命健康活動能力之疫苗,後者亦決定了生物體生存發展擁有旺盛的生命力。無疑,在人們期盼接種疫苗用於預防和控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同時,栽種下生理健康疫苗、心理健康疫苗、倫理健康疫苗正逢其時。

如何在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肆虐的當下,調整好機體器官的生物功能、免疫機能、生活技能……這“三能”可謂是培植生理健康疫苗、藉以維繫人體這一有機體生命活動的“根苗”。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一組數據表明: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有60%取決於自己,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的影響。這充分説明,個體的生理健康主要與自己做出的健康選擇有關係,這也有力地印證了個體的生理健康離不開健康生活方式的説法。可以通過合理的膳食、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來播下生理健康疫苗的種子,良好的免疫力是人類化腐朽為神奇的正能量。

如何在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肆虐的當下,調整好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這“三程”可謂是培養心理健康疫苗,藉以維繫人體大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的“心苗”。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過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著喜、怒、哀、懼等情感體驗。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當人産生了負面情緒時,七成以上的人就會以攻擊自己的身體器官的方式消化這些情緒。資料表明長期反覆的緊張恐懼會使身體産生變化,如緊張類激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速、血壓血糖升高、血管收縮、失眠、內臟器官黏膜血液供應減少,持續時間久可能造成病變,如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胃腸道炎症和免疫力下降。在防禦新型冠狀病毒的時刻,通過放鬆訓練、正念訓練、認知訓練來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適時播下心理健康疫苗的種子,厚植于抵禦病疫肆虐的精神免疫沃土之中。

如何在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肆虐的當下,調整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天理、地理、人理道德準則中,這“三理”可謂是培養倫理健康疫苗,藉以維繫人倫道德之理的“仁苗”。在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時,我們應該推崇從我做起“我為仁人,仁人為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愛無疆的社會風尚,在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上做足功課。讓我們撒下倫理健康疫苗種子的養料,活出集身、心、靈健康為一體的免疫大力士。

(作者係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