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重慶接連降雨,氣溫降幅較大,讓人在春季裏感到陣陣寒意。不過昨日陽光重返山城,來自中國天氣網的消息也顯示,這兩天重慶升溫較快,明日全市最高溫可達29℃。一些市民打算減衣,但又想著有春捂秋凍的説法,一時不知該怎麼辦。

今年28歲的楊女士,就是有著春捂想法的人。楊女士在南岸區白鶴路上班,現在雖已是四月天,但她還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不少朋友和同事都有些不解:年紀輕輕的,就這麼怕冷嗎?

“春天氣溫變化大,冷一陣熱一陣的,室外有太陽的地方和室內沒有陽光的地方溫差大,我可不想冷著自己,把自己凍感冒了。”楊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剛大學畢業時,為了追趕潮流,別説春天,就是冬天裏她也很少穿羽絨服,更不會穿秋褲。但是,一次重感冒的經歷讓她徹底轉變了這種想法。“那次重感冒真的很多天都沒有好,難受極了,自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少穿了。再説了,中醫不是説春捂秋凍嗎?説明春天就是要捂著呀。雖然現在我還穿著羽絨服,看起來有些臃腫,但我這是為了健康。”楊女士説。

春捂有沒有道理?到底怎麼捂?捂多久合適?來聽聽市內三甲醫院的中醫專家們怎麼説。

為啥捂?

更多是防止傷風感冒

“春捂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一定要科學地捂,捂得不對,反而會引起傷風感冒。”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中醫科主任楊國漢這樣説。

楊國漢表示,春捂是指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産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減少疾病的發生,“‘藥王’孫思邈也曾説,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楊國漢介紹,在春季,人體的毛孔會由相對閉鎖的狀態慢慢舒張,而春天裏往往風較大,從中醫角度講,風為百病之長,侵入人體內部,常常有春寒凍人的感覺。此外,春天氣溫變化較大,過早地脫掉厚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肌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春季傳染病。

“所以,春捂的意義更多是防止傷風感冒。”楊國漢建議,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5天左右,否則過早脫掉厚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何時捂?

15℃是一個臨界溫度

“春捂絕不是亂捂。”楊國漢強調,穿棉襖、捂全身、不分溫度一直捂,這些不科學的春捂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引發傷風感冒。

那麼,春捂有哪些講究呢?

楊國漢表示,一般而言,15℃是一個臨界溫度——當氣溫低於15℃時,要繼續捂;當氣溫高於15℃時,可以考慮減一點衣服。另外還有一個原則是:如果捂的時候不出現口乾咽燥、冒汗等,即便氣溫達到或高於15℃,亦不必急於減衣物;如果感覺捂出了汗,即便氣溫未達到15℃,亦應考慮適當減衣物。

什麼時候結束春捂合適呢?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醫腫瘤中心副主任中醫師蔣參認為,如果氣溫15℃以上的天氣持續7天以上,就可考慮結束春捂。

哪捂?

重點在人體下半部

楊國漢指出,春捂的重點在人體下半部。這是因為,人體下半部血液迴圈比上半部差,易受風寒侵襲,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應注意下厚上薄,縱然氣溫升高,亦不可驟減下身衣物,以免關節炎、胃腸疾病的産生。

蔣參也認同下厚上薄。他表示,春捂不是讓人穿更多的衣服,而是應以人體感受到溫暖為主,不要覺得春捂非要捂出汗,捂出汗反而會損傷陽氣。另外,秋褲、襪子不要減得過早,因為陽氣是往上走的,身體下部受涼之後,陽氣升不起來。

蔣參提醒,上薄也不是指只穿一件,而是説雙手裸露,但胸和背還是要保護,尤其是對老年人和兒童而言,胸背部位仍要注意保暖。

蔣參特別提出有三個重點部位需要注意保護——

1.捂腹

肚臍和腹部的其餘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2.捂背

背是一身陽氣匯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後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

3.捂腳

因為人體下半部的血液迴圈要比上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因此,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暖和點。

如今很多年輕人喜歡穿鞋露腳踝,過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褲,甚至露出腰部,這會增加患關節炎或多種婦科疾病的概率。

多知道點泡腳可作春捂補充

蔣參表示,作為春捂的補充,還可適當進行泡腳。俗語説:春天泡腳,升陽固脫。春天泡腳也能讓陽氣更好生發,陽氣生發出來,可以讓人體更為舒服。但是,泡腳應該注意,泡的時間不要太長,15分鐘至30分鐘為宜,水溫保持45℃以下,感覺全身暖和就行了,不要等到産生汗水,這樣反而會損傷陽氣。

另外,春天的飲食方面,也可以適當吃一些發芽的蔬菜。俗話説,春吃芽。雨水節氣時候的韭菜等食材,都有助於生發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