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世界社會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出現了新的變化和新的特徵,即在以以往社會生産力積累為條件推動發展的基礎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依靠科學技術進行高效全面創新,可推動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社會生産力超高速進步,從而實現民族和國家的跨越式發展。根據這一特徵,一些發展中國家就可以抓住這樣的歷史機遇,全面系統的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從而打破既有的發展秩序,擺脫原有條件因素的制約和束縛,儘快進入世界發展的前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經過七十年艱辛探索和奮力拼搏,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國現階段的每人平均經濟指標仍然較低,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排在發展中國家的陣列。根據上述社會發展的新特徵,只要我們抓住當前這一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聚精會神踐行創新發展理念,一心一意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我們就完全有可能和有把握實現社會主義中國在當代的跨越式發展,使中華民族走在二十一世紀人類世界發展的最前列。

一、歷史劇變孕育難得發展機遇

作為一種創造新事物的實踐活動,創新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前進腳步。正是創新,豐富著人類社會的生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然而,這種以創造為本質特性的人類創新實踐活動在二十一世紀卻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就科學認識的對象來講,認識對象發生了巨大變化:認識對象要麼很遠,從最直觀的遙不可見到150億光年之外;對象要麼很小,小到目不可視到基本粒子;對象要麼很輕,輕到沒有靜態品質;對象要麼運動速度很快,快到人體無法直接感知等等。二、就創新對象本身來講,創新對象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對象規模巨大(如航母、海上鑽井平臺、大型能源工程等超複雜系統)或者規模很小(如微電子元器件、微型無人機、微型機器人等),要素眾多(如有上萬零部件的航太設備,有上百億件元器件的智慧化工廠等等),結構複雜,功能多元等。三、就創新對象所處的環境來講,事物所處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如航太設備所處的零重力、高真空、高輻射、高極端溫差等,深海設備所處的高壓低溫和黑暗缺氧,特高壓設備的超高電壓和強電場強磁場等,四、某些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創新對象對整體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影響重大而深遠。在當代的科技經濟發展中,某些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科技或産業甚至是某種産品創新,對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社會影響十分巨大,其對象有無、品質高低、規模大小有時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如微電子科技與産業、通信科技與産業,生命科技中的基因科技和克隆技術等。正是由於上述的這些變化,引發和導致創新實踐活動本身出現了新的情況和新的趨勢:創新的難度越來越大,創新的週期越來越長,創新所需要的投入越來越高,綜合項目和複雜大系統項目的創新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創新成果的不確定性也越來越高,創新投入的風險更是越來越大。這些新情況新趨勢使始終處於創新優勢地位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創新活動面臨深刻矛盾和嚴峻挑戰。

第一,長久以來作為創新投入主體的私人資本漸漸力不從心。雖説二戰以後西方國家中的政府創新投入大規模增加,但私人資本的創新投入一直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面對當代戰略、基礎、尖端領域創新投入的大規模、長週期、高風險且低直接經濟收益,追求直接、短期、低風險的私人資本明顯已力不從心,在部分領域已開始激流勇退了,即西方國家中私人資本對高新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開始弱化。這是由資本主義國家中私人資本的基本性質決定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二,一直以來作為創新資源配置和創新活動組織主導的市場力量漸漸鞭長莫及。傳統上的科技創新活動從開始以個人主體為主到以集團主體為主再到大型集團主體和國家主體相結合為主,直至到本世紀初科技創新成為巨大的規模化體系化社會建制,其資源配置和活動組織都是由市場力量來主導的,其活動大都局限在經濟和科技領域。但到今天,重大戰略性創新活動卻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法律甚至是社會倫理等眾多領域,有些創新活動還需要調動多方面資源甚至是全社會資源,這就遠不是西方國家傳統上的市場力量能統籌和協調得了的。雖然西方國家為適應社會整體創新發展需要,提高了對經濟資源的直接支配比重,大力強化了政府對創新的調控力量,但資本主義制度所能給予的調控空間與創新發展的需要仍相去甚遠。這同樣也是由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三,傳統創新中採用的以“摸著石頭過”為特徵的“無限試錯法”漸漸難以為續。雖然近現代以來的科技創新點多面廣、成果涌流,但直到今天,全球範圍內的科技創新仍釆用的是“摸著石頭過河”式的無限試錯法,即創新這種大規模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還沒有一套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系統的方法支撐,具體的創新實踐是通過一步一步的試錯實驗來進行的。這種方法在以往的創新實踐中還勉強應付,但在今天整體推進、全面深入的創新活動中,它必然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損失和慘痛的重大失敗以及彌足珍貴的機遇浪費,這使創新深陷深刻矛盾泥淖。創新原本是為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能,而不斷發生的巨大失敗卻導致資源的驚人損失。創新本身的這種矛盾使今天表面上看起來仍一派欣欣向榮的西方國家創新實踐實際上已處於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分:創新週期越拉越長,創新效能越來越低,創新成果越來越少(相對量),有些重要領域的創新甚至出現力量不足,窮于應付甚至偃旗息鼓、政息人亡的現象。

當歷史的發展進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新時代的時候。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卻再難以提供先進的制度優勢和足夠的資源力量,去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新趨勢,去推動當代經濟社會的新發展。更嚴重的是創新資金投入不足,創新主導力量不力,創新理論方法缺失這些問題在既定的制度環境條件下是無解的。而這恰恰給具有制度優勢和一定資源基礎的社會主義中國大力推動創新、進而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戰略優勢支撐全面跨越騰飛

適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新特徵和新趨勢,搶抓歷史機遇,推動經濟科技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中國擁有無以倫比的先進的制度優勢和獨特的資源條件。

第一,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在近百年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建設和開改偉大鬥爭中,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龐大民族奮起發展、苦難輝煌的複雜實踐,培育、錘鍊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大地上形成了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堅強領導核心。正是為著維護、建設、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産黨能最堅決、最徹底、最自覺地遵循和適應當代社會生産力、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和科技創新的本質要求。通過科學的理論指導、思想武裝、政策規劃、資源組織來推動宏大的創新實踐,從而引領和推動中國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共産黨通過樹立和建設以創新發展為主的新發展理念,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由個體主體為主的自發的創新活動昇華為一個民族的整體理性自覺,把由向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源為主的發展方式轉變為向人的頭腦獲取智力資源為主的發展方式,從而為整個人類世界創立了一個既實現可持續發展又保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為中國在新世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最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第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與自然的矛盾尖銳而複雜,緩和和解決這些矛盾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但由於認識多元和利益多元,使解決問題的複雜度空前提高。在社會領域,由於發展的非均衡性,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發展格局發生較大變化,整個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動中。怎樣在這個紛繁複雜、雲波詭秘的大變動時代,緊緊抓住發展主題,解決自己的問題,辦好自己的事,求得自己的自主壯大,從而引領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撥開雲霧、看清趨勢、把握規律,依勢而為。而要如此就必須掌握科學的認識工具,用以分析現實、把握趨勢、規劃未來。而這個科學認識工具就是也只能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在極其複雜的世界範圍和中國大地上革命、建設鬥爭實踐中逐步成長、發展起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經實踐檢驗和驗證過了的思想理論體系。中國人民始終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就是要運用這一唯一科學系統的思想理論來總結過去的世界、分析今天的世界,規劃未來的世界。正是堅持了這一理論指導,我們才始終有了堅如磐石的理論自信以及由此決定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為中國在新世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最科學的思想理論保障。

第三,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過七十年的探索、建設、改革、完善,已創建和形成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強有力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事業運作體制。1、社會主義中國,國家掌握和支配著規模龐大的國有資本,這一巨量資本就可以適應新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根據當代科技創新的特點,去支援那些投資規模大、投入週期長、投資風險高而直接經濟效益低但符合産業和國家發展的公共需要和民族發展的長期需要的領域和項目。這將從根本上保障國家戰略科技事業的發展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積累,為國家跨越式發展的創新支撐提供資源保障。2、社會主義中國,政府擁有有力高效的重大創新活動的規劃、組織、配置、協調力量。能在全社會範圍內,動員所有力量,集中各類資源辦大事、辦難事,既能辦市場力量辦不了的事,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也能辦資本主義國家中政府辦不了的事,解決政府失靈的問題。這種辦事的效率和統一性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當代政治文化中蘊含的無窮無盡的巨大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同世界”的思想反映了中華民族博大寬闊的“人類情懷”。這一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從科學推論中創立的“共産主義世界”的思想有很大吻合之處。大同世界是中華民族的崇高追求、民族擔當和使命自覺,而馬克思主義的共産主義思想則揭示了歷史的必然和實現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一個以整個人類最終徹底解放為擔當、使命的民族,將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起蘊含在這個民族精神世界最深處的憾天動地的力量和資源,去實現那崇高的使命和遠大的理想。就像在物理世界中那最強大最寶貴的能量是在物體的某種特定的運動狀態中産生的一樣,人的群體中的最強大力量也是在人群的某種特殊的精神狀態下産生的,這種精神狀態就是為某種崇高的理想而奮鬥的過程。今天的中國可能是二十一世紀人類世界丶中唯一的擁有這種力量也擁有動員這種力量理由的民族。只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符合,只要與歷史發展的規律相一致,中國就能激發起那無窮無盡的前進力量。只要激發和調動起這種力量,中國就沒有忍受不了的苦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就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跡。

第四,黨的科學創新理論的引領和支撐。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經過全面分析人類的創新發展實踐,和事物發展運動的歷史過程,系統揭示了事物進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總結概括了創新的基本規律和運作模式,創立和形成了系統的具有中國特色且用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中國社會主義創新理論與方法體系,為中國人民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裝和方法支撐。該體系認為:創新是通過科技和管理手段促使事物基本屬性的持續優化,即事物的功能性向著無窮大、事物的物理性和有害性向著無窮小方向的持續運動。創新實踐中對創新對象某一屬性的改變必然打破事物整體屬性之間原有的平衡狀態,從而導致問題發生,問題的原因是事物屬性的關係失衡,採用建立(強化)聯繫、切斷(削弱)聯繫又或者改變(調整)聯繫的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創新目標。這一套從創新規劃到創新分析再到創新抉擇的創新工程模型為所有創新實踐活動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國特色創新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建設和創立是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指導下,對人類世界發展變化規律認識上的重大飛躍,是對改造世界方法論上的一次系統昇華。它將對中國的跨越式創新發展産生重大促進作用。

三、改革賦能奠定創新堅實基礎

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中國的戰略優勢,緊緊抓住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整體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創新,我們還要堅定不移、爭分奪秒地實施體制機制改革和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這兩項關鍵舉措。

第一、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用政策制度保障和推動創新發展。科學技術越發展,生産力水準越進步,越要求制度政策層面的改革越積極和越主動。特別對於科技創新來講,制度政策層次的改革越積極主動,就能為科技創新提供越強有力的保障和促進作用,相反,越拖延越滯後,就越阻礙延緩創新發展的步伐。當前,我們既有原有制度政策中一些不適應新情況的部分,也有一些新制定的因資訊不全面不準確而與迅速變化的情況不協調不完善的地方。這些都阻礙著創新的深入和發展的腳步。不適應不完善的既有制度政策方面的,也有認識觀念方面的,這些都束縛著人們創新的手腳,影響著人們創新積極性的發揮,同時,造成連續不斷的資源損失浪費,空耗著寶貴的人力資源和時間資源。通過改革要破除制度政策方面不利於創新發展的枷鎖籓籬,要蕩滌不符合發展規律的認識上的污泥濁水。從有利科技發展、有利於創新驅動、有利於人民整體利益出發。充分發揮廣大幹部群眾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堵塞各種漏洞,杜絕創新資源的跑、冒、滴、漏。改革要力戒形式主義,出實招、求實效。堅決反對改在嘴上,革在紙上。在創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規定中,要特別注意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創新人才的創造性勞動具有不同於一般性勞動的特點,在創新成果的創造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要真正運用價值手段來體現這個意義和作用。這個基本問題不真正解決,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尊重知識人才、調動人們創造的積極性等都始終是空話和大話,是無用的口號。

第二、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從根本上大幅度提高整個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保障和支撐中國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援。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和科技創新的基本規律,毫不動搖地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實現中國跨越式發展的根本舉措,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特色偉大事業中的重大戰略工程。通過這一工程要徹底轉變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即把傳統上資源依賴、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轉變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模式上來。這種轉變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發展方式革命,而生産方式革命是以思想方式革命為基礎和依託的。要適應不斷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要認識更加豐富深刻的客觀世界,要創造更加複雜多樣的新生事物,我們就必須掌握更加科學高效的創新理論知識與系統普適的創新方法技竅。1、要充分認識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的重大意義。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沒有科學理論武裝和有效方法支援,第一動力無法有效發揮;創新是投入巨大的經濟科技活動,沒有理論武裝和方法支撐,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損失和力量浪費;中國的創新發展有較為緊迫的時間窗口和戰略機遇期,分分秒秒都彌足珍貴,缺乏理論與方法支撐,創新進展緩慢遲滯會造成極大的戰略被動;創新要創造的新事物從本質上講是原有事物的升級換代,同理,學習新理論,掌握新方法是當代人大腦中系統運作軟體的更新換代。大腦軟體的升級和客體硬體的換代是相輔相成的。2、要按照全方位灌輸式原則進行創新理論的普及和創新方法推廣。應由黨的宣傳部門主導,組織和動員各類輿論宣傳手段和平臺,全方位、立體化、灌輸式、全時空宣傳黨的創新理論,要堅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時時講,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入耳、入腦、入心,真正成為掌握在人們手中改天換地的巨大力量;具有哲學和哲學方法論性質的創新理論與方法具有很高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對於工作忙任務重的在職人員來講,真正學好、掌握好、應用好是很不容易的。黨委宣傳部門和政府人社、科技和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制定規範化的創新學習制度,分層次、分類別、分時段組織安排實施,在廣泛學習、全面譜及的基礎上,應建立國家級創新學習中心,組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業務高管、中央企業及二級機構的科技主管、大型企業的技術總師進入中心,研究學習,以此培養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和行業科技創新指導規劃中心。使整個國家科技事業和創新發展都進入科學創新模式和總體規劃可控之中;可充分運用當前的電視、網路等遠端電子教學手段,大面積全覆蓋開展創新教育,使一切按規定應該學習,也有願望學習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接受到創新教育。中國人民有普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是當代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智力優勢。在這個資源基礎上,接受和掌握創新理論與方法就容易和快捷,成長和昇華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就迅速和順暢。大規模的創新教育將重塑中國人的知識結構,再造中國人的創新創造能力,使中國涌現出一代世界一流的創新人才和團隊,這將為中國通過大規模創新實踐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最強大而堅實的基礎。(作者:李靜中國文化研究會創新文化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