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山川秀美風景殊(地理篇)

或許是因為洮河永遠無法與黃河、長江宏偉壯闊的民族氣魄共春秋,也無法和湘楚錢塘風雅迤邐的人文底蘊相媲美,所以人們忽略了洮河的存在之美。

美麗的風景,似乎總在遠方,在人跡旱至的地方。洮岷大地因洮河的滋潤,山川因而秀麗;洮岷文明因洮河的孕育,人文因而璀璨;洮岷聲名因洮河的激越,因而遐邇聞名。

行吟山水,一夢千年。解讀風雨滄桑中的洮河,傾聽來自洮河內心的吟語,去觸摸億萬年間的洮河,和她一起在生命長河中流淌,去感悟生生不息的洮河,和洮河兩岸的人們一起話説這條母親河以及滋養的錦繡山川、優秀兒女。

第一節如夢洮河,流芳千古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岷山腳下,默默地流淌著古老的洮水。波瀾不興,卻聲振長河;名聲不大,但聞名遐邇。因為洮河,孕育了洮硯,養育了一方百姓,被洮岷大地的人們譽為母親河。

碧藍如玉的千里洮河,流淌千年的洮河,兩岸密集分佈著史前文化遺址,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等,以鮮艷奪目的馬家窯文化為代表。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祖先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臨水而居,摶土為泥,生火制陶,創造著人類的文明。

線條生動流暢的各種彩陶和研磨器----原始硯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先民用硯的輝煌歷史。

話説洮河----

有了水,一個地方才有了靈氣,莊稼五穀才能蓬勃生長,萬物才能欣欣向榮。河流穿越而過,翻山越嶺,造就風景萬千,也滋養著這一方土地。

洮河,位於甘肅省南部,是黃河上游第二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與青海省海南蒙古族自治縣交界處的西傾山東麓的勒爾當,流經甘肅省碌曲、臨潭、卓尼、岷縣、臨洮等縣,在岷縣縣城附近突然北折,似乎遇到了多情的故人,懷著極其歡欣而激動的心情,轉了一個九十多度的大彎,向西北流去,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匯入黃河。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洮岷的先祖選擇了這片神山聖水,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有一種存在,叫雋永。譬如,洮河夏夜的月光。

穿越1300年風雲的華光,如浴如洗,纖塵不染,聖潔、高貴地懸在我們的額頂,寧靜而溫婉。

洮河有月照千年。

洮河,流淌千年,朗照千古。歲月如歌,歌詞是無字的;生命似河,河的語言呢?那一條條,一道道,千古天問般橫陳在天地間的長河,誰讀得懂?誰又能讀得懂?

讀懂它,須從洮水、洮河石、洮硯的歷史、洮硯的傳承人開始,唯此,才能真正懂得它。

月光如水,就這麼恬靜地照著,照千年山脈,照千古河流,更照山河一樣深刻的千古人心。

我從畫家工筆水墨明朗的線條裏讀你,你是巍巍岷山高挺的一顆松;我從攝影家多視角的色彩裏讀你,你是魔幻百變的倩麗天后;我從大家筆下的文字裏讀你,你是純樸的村姑、婉約嫵媚的少婦、歷經滄桑的老人。

帶著無限的憧憬,懷抱太多的希冀,一個又一個村莊近了又遠了,一座又一座山高了又矮了;山路,彎了又直了,直了又彎了,把我內心涌動的思緒,纏繞成團,又一團團散開。

月光臨河,漫步河堤,聆聽水聲,像傾聽一支小夜曲,隨著流速、流向和流動的方式變幻,洶湧而不狂躁,低回而不哀淒,輕盈而不輕浮,從一處處淺灘、沙洲、回水灣寫意般抒發著流淌的詩情,給人一種天籟般的美妙與和諧,讓心靈纏綿成無限的依戀和繾綣,讓天、地、人、河在無極和萬象的交迭中豐富和昇華。

洮河,作為母親河最大的支流,作為切穿深厚黃土不息奔流的無羈長河,終生註定了這樣一種命運,在奔流中延伸和昇華生命的意義,在漫流中體現流動的頑強和堅韌,在騰躍中彰顯執著和堅定。

千百年來,生活在洮河兩岸臨潭、卓尼、臨洮、岷縣的人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們在經營有限山地薄田的同時,把精力全放在洮硯的開採、加工和行銷上,也由此造就了無數能工巧匠,涌現出了一批為洮硯産業而艱苦創業的實業家,為洮硯藝術而無私奉獻的雕刻藝術家。

洮河流韻----

洮河古稱巴爾西河,意即“禹受黑玉于洮水上”的河水。是黃河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源出青藏高原東北部西傾山脈,流經甘肅南部,上游藏文名字叫“碌曲”。

走進洮岷大地,走向洮河邊,常常為這一片山水所感動,為這一片山水所蘊含的人文歷史所濡染。美麗的洮河曲折有致,蜿蜒跌宕,奔流不羈,把一叢叢草原、一片片森林、一塊塊田園滋潤得碧綠如茵,豐茂崢嶸,碩果纍纍。

洮河,流傳著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每顆石頭,都被傳説縈繞著;每一朵浪花,都織成五彩斑斕的神話。那一段洮水流珠的傳説,那一曲石媳婦的傳説,那一串喇嘛崖的傳説,那一個工匠漢的傳説,那一個九甸峽的傳説……個個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這些傳説,把一個涓涓不息的千古洮河,渲染得風姿綽約,神奇美麗。

美麗的神話傳説總讓人追索不已。

相傳,大禹為了治理水患,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一家人付出了重大代價,做出了無私犧牲。他離家出走,十三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連他的孩子是怎麼出生的也不知道。特別是他的父親鯀,苦心治了九年水,為了堵住橫流,盜竊取了上帝的一些堵水的“息壤”,便被上帝誅殺在羽山。大禹傷心於父親的被殺,悲憫人民的災難,“子承父業”,繼續治水。沒有工具,這水可是怎麼治法?開導河川,平夷山嶽,他求一條名叫“應龍”的黃龍,走在前面開溝順流,又讓一隻大烏龜,背上馱著“息壤”跟隨在後,遇著氾濫的洪水,就往那地方撒上一撮“息壤”,馬上堆積成山。大禹本人更是累得面孔黝黑,變腰屈腳,光著腳丫,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治水的不幸結局和大禹的艱難遭遇,深深地感動了一位善良的天庭女神,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兒,叫什麼名字,已經無人知道,人們因她會隱蔽身子而變幻形態,叫她“奇相”。那時,她常風巡在洮河上下,為了幫助大禹,她將玉皇大帝的“玄圭”偷給了大禹。玄圭是權力的象徵,大禹得到它,可以召神遣將,會合各路神將,共同來治水。可是,這樣做,要治住那“浩浩滔天”的洪水,還太艱險了。只有得到了“玄珠”,才能使洪水澄清,順流下去。玄珠是玉皇大帝心愛的寶貝,怎麼能得到呢?好心的“奇相”,她趁玉皇大帝巡遊崑崙的當兒,盜取了玄珠。玉皇大帝遺失了心愛之物,派天兵天將天上地下搜索,打發了智慧的神,名叫“知”的去尋找,沒有找著,又讓眼睛特別亮的“離朱”去找,沒有找著,再讓善辨的“吃詬”去找,也是白搭。最後,偏偏是一向被看作糊塗的“象罔”給他發現了。玉皇大帝驚訝地説:“奇怪,象罔能夠得到玄珠的下落!”“奇相”盜取了玄珠,使玉皇大帝大動肝火,立即下令“象罔”,去抓住她並索取玄珠。

那已是入冬的時節,洮河水汛泛著刺骨的寒流,結成五彩斑斕的冰淩。倔強的“奇相”,橫下一條心,跳進了洮河水,沉入了深淵。玄珠,幻化成了千千萬萬珍珠般的水珠,蕩溢在洮河之上。玄珠,是女兒的心,是含笑的淚珠,也是淒楚的淚珠,化作成今日“洮水流珠”的壯美奇景。多少世紀過去了,今日岷山頂上依然築有紀念“奇相”的玉女寺,她日日夜夜,守望著岷山的雪峰,凝視著洮河的流水,注視著千年的“洮水流珠”……

這是一條悠悠婉婉的洮河,從西傾山下噴涌而出。流過草原,草原一片碧草連天,百花爭艷;穿過峽谷,峽谷兩岸桃紅柳綠,鶯歌燕舞;澆灌田地,田地五穀豐茂,麥浪無垠。

這是一條跌宕曲折的洮河,兩岸山川毓秀,風物鐘靈。這裡有古塔古寺,有古城古堡,有彩陶化石,有摩崖石刻,有遊牧農耕,有商貿樞紐。

這是一條美麗柔漣的洮河,灌溉出了洮硯之鄉,花兒之鄉,當歸之鄉,彩陶之鄉,詩詞之鄉。因此,只有在洮河這條天然的藝術畫廊裏,才能飽覽一幅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才能諦聽一曲曲高山流水的美妙樂章。

這是一條高原母親河,自高原傾斜而下,千回百折,流淌平緩,晶晶亮亮,哺育出了高原兒女溫柔善良的品格,又賦予高原兒女以勤勞聰明的智慧。

洮河是一條自然河,是一條歷史河,也是一條文化河。她是多彩的、豐厚的,也是豐饒的。

出産于這條大河深處的洮河綠石,因而雕刻出了享譽海內外,深受國人讚譽的文房墨寶——洮河綠石硯。她不僅是洮河文明最耀眼的華章,更是中華文明史中精彩的組成部分。然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她的産生不是隨意的、偶然的,它的形成有著很深的歷史根源和人文內蘊。

洮硯,就是這種文化的內涵之一,使她成就了豐富多彩的洮河文化,並使其一脈相承,代代相因。因此,這是一種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思想的核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徵、文化個性和文化心理的生動耀現。

第二節山水交映,風景逸美

這是一域奇山秀水之地,山川雄奇,峰巒疊翠,流水清澈,風景旖旎,浸透了岷山雪峰之豪氣,揉合了南國嫵媚之靈秀,承接了黃土高原之渾厚。

這是一條茶馬古道,滄桑過絲綢之路千年的風霜,演繹過民族融合不朽的傳奇,飄蕩過鐵城之戰熾熱的硝煙,風雲際會隴原大地的華夏之族,蓬勃于雪域天界。

這是一塊紅色熱土,被血淚和烽火浸透過的土地,被屈辱和戰亂腌制過的土地,被汗水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被青春和信仰沸騰過的土地,跋涉者、拓荒者、建設者們的足跡被高原鑄就。

山映水襯----

岷山巍巍,洮水湯湯;山高水長,鐘靈毓秀。水映著山,山連著水,山水互映,和諧融洽,原始、自然、古樸,是岷州山與水構造的特質。

花開荼蘼,山川妖嬈。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農曆五月,百花盛開的季節,草木葳蕤的時令,踏青採花的美好日子,岷縣的山野長滿了一片片金燦燦的油菜花、洋芋花、苜蓿花,還有那黃芪、當歸、大黃等藥材開出的各種花,五顏六色,姹紫嫣紅。它們在春天裏毫無遮掩地綻放著,不去擔心是否韶華短暫易失,不怕沒有蜂蝶採擷香甜。這時候,每一個外來者需要繞過這片芳菲的花海,聞著這裡撲鼻的花香,賞著這裡絢爛的花色,才能抵達夢裏千尋的那個村莊。

岷縣山鄉的大多村落依山傍水,村前屋後多有流水環繞。村莊被古樹翠柳掩映,花簇滿徑,散發著歲月的寧靜和花木的馨香。河水一如既往地澄澈,就像岷縣人尋常的日子,波瀾不驚,盪漾著屬於這個民族的獨特韻致。

就在這最美的鄉村裏,歷史以來留存了精美的石雕、木雕,鏤花的窗檐,雖歷經春秋數載,卻保存得完整無缺,就像晾曬在村莊的一幅古畫,泛著歷史的沉香。

惜乎未見天際遠,入眼無處不是詩。山水無言,層巒疊嶂;野花爛漫,景美人少,遠客初來道未識,但知此地遇洮河。悠遊不問前路事,行人已渺空谷幽。徜徉在岷縣山水間,會給你遠方與詩意;而且,入之愈深,其景愈奇,美景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它又會給你空靈的至美與繾綣的禪意。

晚風吹拂,新月初升,來到洮河邊。月光下的洮河一片迷離,水中倒影著山巒的綠色,如綠波盪漾,雖縹緲恍惚,卻空靈曼妙,耐人尋味。岸邊踟躇著賞景的遊人,放逐山水,與大自然共話情長。

翻閱三千年前的《詩經》,只覺青山綠水,盡入詩中。天地山水,皆有魂魄,賦予性靈。草木山石,是永恒的精靈,它們的美,需依靠細膩的情懷去感知。

我由此懂得了古人是如何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從自然天籟中、從鄉俗民風中、從生産勞動中寫就了那魅力千古的風、雅、頌。此時此刻,人的煩惱和哀愁,人的慾望和嗔癡,人的名利與得失,與巍巍岷山、滔滔洮河,高山流水、百草花木相比,竟是渺若塵埃,多麼微不足道。

將心靈交付給岷州的山水,無須青山的諾言,也無須白雲的見證。其實,生命原本就是一個謎,而我們不必在行走的開始,就去猜測最後的謎底。只要循著洮河的流水,將漫長的過程填充,來完成生活給予的使命。那麼,縱然渺小得如一株草木、一隻螻蟻、一粒塵埃,都可以徹悟人生的真諦。

哦,岷縣是英雄之山,洮河是母親之河!千百年來,它永遠養育和護佑著這方水土,這裡的兒女們。

多彩風景----

要怎樣遼闊的心境,才能裝下洮岷大地這多彩多姿的風景。萬物生靈無窮的美麗,奇山異水的魅力,可以穿透我們的胸膛,照徹我們的心靈,且足夠我們用盡一生來感知。

岷縣多山多水多風景,無論是綠樹成蔭、松柏林立的二郎山,還是帶著傳奇色彩的玉女峰,或是那條絢爛多姿的洮河、曲折起伏的疊藏河,以及遍佈山川的淙淙小河溪流、生生萬物生靈,都是大自然給予岷州的神奇。這深邃浩瀚的山水美景,並沒有藏納玄機,而是自然的風景天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岷山靜默地臥在岷縣城南外約3公里處,二郎山是她的起首處。雖然奇不過“三山”,險不過“五嶽”,高不過崑崙、秦嶺山脈,卻是秦長城的西起點,是中國古史神話傳説中上帝與眾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內崑崙山”和神仙文化、道教發祥地,中華人文女祖、蠶桑神、旅遊神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今日“洮岷花兒”的發祥地,更因了1935年9月,長征中的中央工農紅軍翻越岷山的時候,毛澤東在山頂上極目四望,第一次看見了雪峰如海、冰峰林立的壯偉奇景,感受著一個神話傳説的世界,壯懷激烈,神思飛揚,寫下了氣勢磅薄的詩句: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岷縣山環水繞,地形複雜,地貌屬高原形態,西秦嶺北支褶皺帶。境內山地佔88.8%,南有長江、黃河分水的岷峨山、大拉梁;北有洮河、渭河分水的木寨嶺、嶺羅山。全境山嶺起伏,河流縱橫,氣勢壯觀。岷山積翠、洮水流珠、東坡晚照、疊藏長虹、西嶺晴雲、南峰霽雪、北岸溫泉、龍潭皓月,為古代岷州八景。

岷縣旅遊資源有100多處,其中自然資源類46個,列為省級的2個;人文類62個,列為國家級的4個,列為省級的5個。在這些旅遊資源中,人文類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自然類多種類型並存,開發潛力很大。主要景區有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二郎山省級森林公園;以沙金風景區、馬燁倉風景區、閭井狼渡濕地草原為代表的自然生態風光;神奇美麗的洮河水域風光;以三十里鋪“岷州會址”為代表的紅色旅遊資源;岷縣境內藏傳佛教寺院分佈較廣,以梅川鎮大崇教寺和秦許鄉吉祥寺等為代表文化旅遊資源,吸引著眾多文化、民俗研究學者和愛好者來岷考察觀光。

二郎山,原名金童山,山脊及東西坡面均被綠蔭遮蔽,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樹種有雲杉、落葉松、楊樹、杏樹、柳樹、李樹及山梨等。據岷州志記載:“遠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雲束,長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滿幽谷。”讚譽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觀,它隔洮河與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聯,因峰頭曾築在堡寨,依次被稱為頭、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約200米。林內樹木蔥蘢,花草鮮美,潺潺溪水從林間流過,環境憩靜、舒適。北靠岷山玉女峰,南臨洮河,內有小河緩緩流過,四週環水,植被蔥郁,樹木茂盛,景色優美,清幽怡人。

雙燕生態旅遊景區位於岷縣的東部,該景區涉及馬塢、鎖龍、閭井、秦許、寺溝5個鄉(鎮),馬沿、馬燁兩個國營林場,包括雙燕——沙金景區、柯汰溝奇石風景區、狼渡渡濕地草原景區、扎角自然風景區、馬燁倉風景區五個子景區。總面積6.4萬公頃,蔥蘢茂密的林地和奇石聳立的溝壑成為蘇門羚、扭角羚、雲貂等珍稀動物繁衍棲息的樂園。

雙燕——沙金景區是雙燕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旅遊區,該景區位於鎖龍與馬塢鄉,距岷縣城約100公里處,總面積36萬畝,轄雙燕、鸚哥、雲洞、東溝、南溝、劉家溝等六條溝峽。景區樹木參天,連綿不斷,山峰獨秀,鳥語花香,奇石小溪,魚躍蝶飛,尤其是獨特的氣候和豐富的資源使它成為珍稀動植物的樂園。境內有冬蟲夏草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8種,生存著綠尾紅雉和雲豹等1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景區主要景點有南溝瀉玉、神秘雲洞、鸚哥碑峰、雙燕幽溪、燕水溢彩、獅飲幽潭,獨秀峰等。

閭井柯汰溝奇石風景區西距岷縣城80多公里,景區奇石遍地,大小各異,姿態萬千,有“蟾蛇相爭”、“海獅臥地”等,更為壯觀的是石群中溪水奪路、積水成潭的自然景觀,聽之流水潺潺,看之,溪水透亮,讓人頓生放飛心情、回歸自然的一股衝動。

狼渡濕地草原位於岷縣城東70公里處,省道306線穿境而過,集中連片面積90多萬畝,地勢平坦開闊,氣候涼爽,盛産油菜、牧草,花開時節,當地低轱轆車緩行于綠草黃花之間,宛若仙境。夏日清風徐來,涼爽無比,在綠草的大地上,白色、黑色、黃褐色和雜色的牛羊,盡興地啃食著清嫩的牧草,草地上各色野花竟相開放,水天一色,景致特別優美,別有一番情趣,是人們消夏避暑,草原風情遊的好去處。

扎角自然風景區位於閭井鎮南7.3公里處,包括新莊、扎角兩個自然村,景區有草原面積52公頃,森林30公頃,扎角河從中穿流而過。景區山清水秀、草茂畜肥、空氣清新、牛羊成群。

馬燁倉景區位於岷縣縣城西南約75公里處,屬秦許鄉,景區內林草茂盛,滿目青翠,山峰奇異,空氣清新,有成群的牛羊騾馬,星星點點的藏包炊煙,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實乃避暑、旅遊之勝地。天空湛藍,白雲悠悠,群山隱約,草長鷹飛。大地一望無際,牛如巨象,羊似臥石。野菊花遍地開放,微風習習,花香瀰漫,不時從幽遠的山巒間飄出幾段高亢的“啊嘔令”,火辣辣,熱騰騰,如山風野火,撩人情懷。

來路即是歸程。岷山下,有一個聲音在迴響,在悠長的歌謠中把故事傳唱;洮河中,有一束搖曳的水草,在溫潤的光陰裏把故事講述,不與任何過客,輕易説別離。

第三節岷山積翠,洮水流珠

洮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之地,洮河一路呼嘯奔騰,飛珠吐玉,穿越幽深的海巔峽,進入岷縣,浩浩蕩蕩,向北而流,她像一條金色的彩線,串起了二郎山、岷峨山、嶺羅山、木寨嶺、蘇亭、玉女祠等人文自然景觀,構造了斑斕多彩的岷山、飛珠濺玉的洮河等岷州八景,也孕育了旖旎多情的花兒會。

清代汪元䌹曾作岷州八景組詩,現謄錄如下:岷山積翠玉女祠邊春草新,芙蓉朵朵綠華勻,頻分秋色來冰案,始信山神不厭貧。洮水流珠來自西傾萬壑間,珊珊千斛下重關。

翻越岷山山峰的時候,遠處那一座座的雪峰,已經不需要仰視,而是應該俯視了,車窗外還可以見到皚皚白雪,天空中的雲朵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撈到,此處海拔已經超過4000米的時候,遙想著多年的毛公,登臨此頂,該是何等的心境、怎樣的壯懷,也許是感同身受,抑或是觸景生情,我們的心也一下子跳動的更加劇烈了、情也一下子激動得更加亢奮了。

岷山積翠----

岷山是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條褶皺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長約500公里,主峰雪寶頂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海拔5588米。岷山5000米以上有現代冰川分佈,古冰川遺跡很多。山體由砂岩、板岩、石灰岩和花崗岩等組成,地形崎嶇,地貌複雜,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

岷山北起甘肅東南岷縣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説。甘肅境內為岷山北,由若爾蓋山、光蓋山、迭山、古麻山等山系組成。

岷山是長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與黃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嶺。峰巒重疊,河谷深切。山地長有川西雲杉、岷江冷杉、油松、櫟類等。3,800公尺以上為高山灌叢草甸。山勢北段為北西向,南段轉為東北向,山脊海拔4000~4500米。岷山多海子,較大者為花海子、紅星海子、幹海子、長海子等,以南坪九寨溝最集中。

長江上游支流岷江(古代長江正源)、涪江、嘉陵江上源白龍江和黃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中國大熊貓主要分佈區,著名自然風景旅遊區。山地多森林,其中南坪是四川主要林區之一。林內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梅花鹿、白唇鹿等珍稀保護動物,是中國大熊貓分佈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山系。已建立了唐家河、王朗、九寨溝、白河、白水江和鐵布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位於岷山東坡四川省青川縣和平武縣境內的唐家河和王朗自然保護區,面積分別為4萬公頃和2.8萬公頃。

岷山,蒼松古柏,綠樹掩映,綠苔匝地,自山頂至山腰再到山腳,從白色到墨綠再到淺綠,生態垂直分佈,層次分明,有著陽春白雪的明凈,有著雲水禪心的通透,也有著流水落花的清冷,是岷州的自然風光,它力所能及地給了這裡一種自然美麗的象徵。

時光,是這般澄澈如流,滔滔不止;風物,是這般欣然蔥蘢,生生不息。煙塵飄蕩,風雲收卷,當追尋的腳步站在新的起點,忘不掉的依然是過往的情結。經年不消的岷山雪、萬古常寧的洮河月,還有綠樹簇擁的二郎山,它們長情地陪伴著岷州的時光,滋養著山川的性靈,溫柔著這裡的人們。

洮水流珠----

洮河洶湧澎湃,河上早年曾經木筏飛度,形成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洮河放筏圖。據史料記載,清末水上運輸業興起,到民國初期,臨洮縣城西木廠村有木柴商十多家,每年從洮河上游的臨潭、卓尼、羊沙等地放運木柴至臨洮、蘭州等地,還有一些林産品、小型農具、毛竹、薪柴也靠水上運輸。

洮河流域自古林草豐茂,雨水充沛,分佈著許多水磨作坊和船磨。據修于乾隆年間的《狄道州志》記載,“水磨每一渠有三輪、二輪、一輪者,視水之大小也”。僅岷縣就有“山川水磨八百六十九盤”,其中“東鄉十八盤,西鄉伍百五十五盤,南鄉一百九十八盤,北鄉九十八盤”。

洮河船磨修建於洮河之濱,是古代洮河兩岸的勞動人民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的智慧結晶,如果説黃河水車是我們的祖先以水的神力發展灌溉農業的壯舉,那麼洮河船磨無疑是洮河兩岸人民用水力驅動船磨加工糧食的一項偉大發明。

洮河流經岷縣的年代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在人類童年的記憶中,這裡就有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左右著人們的命運,馬家窯彩陶的“旋渦紋”就是最有力的佐證。據傳大禹曾經到這裡治水,那座洮河流入岷縣的狹窄入口——海甸峽,相傳就是大禹父親治水失敗後留下的遺址。

洮河在岷州大地上,其實是圍繞岷山蜿蜒流淌的。洮河在岷縣境內的長度為83.5公里,流域面積為2177.3平方公里。每年冬季來臨,洮河水面會飄浮起“洮水流珠”的自然景觀。

“洮水流珠”被列入岷州八景,洮州(臨潭)八景和洮陽(臨洮)八景中都有它。

至今,人們對“洮水流珠”的科學解釋是:洮河流經的地方落差大,撞離礁石的浪花遇上嚴寒的冷空氣,立即凝結成晶瑩的冰珠,隨波逐流,因為和水面溫度一致,不會輕易融化,從而形成了一道特殊的天然奇觀,讓人們讚嘆大自然的神奇與奇妙。

第四節精美洮石,洮水孕育

洮硯綠瑩瑩,黃芪金燦燦,蜂蜜甜蜜蜜,點心黃酥酥,洋芋圓溜溜……這是水的滋潤,山的賦予,地的厚養,天不曾薄岷州,天不曾虧岷州兒女。

如果説洮河孕育了洮硯奇石,由此衍生了洮硯雕制、木器加工、石材製品等精密加工製造業。那麼,山川大地則孕育了當歸、黃芪、洋芋等物種,由此衍生了岷縣藥材、蜂蜜、澱粉、草畜、點心、黃酒等特色産業,它們共同構成了岷縣經濟大廈的框架,共同造福了這裡的萬民百姓。

如果説洮河是一條彩色的絲線,那麼串綴在這條絲線上的自然生態、歷史風物以及人文景觀,就是洮河文化最深遠、最璀璨、最具地域風情的精彩篇章。這些篇章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傳承千年,經久不衰,永遠閃爍著璀璨藝術光華和文化蘊藉的硯苑奇葩----洮河綠硯石。

硯出洮河----

洮河綠石瑩如玉,洮硯自古出岷州。

洮硯,全稱洮河綠石硯,因取材洮河石而得名。

因洮河綠石雅麗珍奇,質堅而細,瑩潤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被歷代能工巧匠雕琢成硯,因這種洮河綠石硯發墨快而不損毫,貯墨久而不乾涸,得之為無價之寶,所以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最寶貴的硯中瑰寶、案頭珍品。

天下鴨頭綠,唯獨洮河有。自古評硯觀色、識形、賞質,出自甘肅洮河的鴨頭綠硯石材,以自然水紋色著稱於世。洮硯石材為含粉砂泥質板岩,正宗洮硯呈碧綠色。以喇嘛崖和水泉灣老坑所産的“鴨頭綠”和“鸚哥綠”最享盛譽。

喇嘛崖硯材,俗稱綠歌石,以細潤蘊藉,明凈而綠者為上品。而石皮有黃膘者,尤為珍異,不可多得。黃膘乃膏之所凝,肥饒若脂,其狀斑蝕如蟲嚙。或斑駁如松皮之鱗片(狄道州志雲:石未治時,付如松皮,有鱗蠟之狀)。或黃色光澤,厚凝如松脂,皆可貴。治其石為硯,曰黃膘硯。此為洮硯人共所欣賞,視為洮硯石之玫美者,故向有黃膘綠硯之稱。廣東端溪下岩舊坑石,亦有黃膘,然皆追琢去膘,方得硯材,非若洮石之膘以為可貴。

崖石之紋理佳者,如薄雲散開,縹緲天際。或花紋微細,隱約浮出。或有水波瑩回,似川流一脈。或色沉綠,通體純潔無痕,瑩潤可觀。或水氣浮津,金星點綴,石嫩如膏,按之溫軟而不滑者。凡此數類,皆津潤涓潔,綠顏如茵,雖暑之盛至,貯水猶不耗,發墨庶乎有光。

不盡洮河滾滾來,是洮河孕育出了千古名硯--洮硯。洮河歷經數億年水下地殼的演變沉積,造化出了這種神奇夢幻、獨特精美的“堅似銅,潤如玉”,“美人膚,嬰兒面”,石質溫潤,呵之出水,叩之無聲之特質的制硯石材。

水養玉而珠生,石含璧而川媚。洮硯的特徵不僅兼有水的特性和玉的稟賦,更是飽浸了中華文化母體豐養滋潤的國之圭臬。這種石頭具有紋理細緻、滋潤滑膩、硬度適中而且色澤優雅等一系列特點。而這些特點,恰好是成為好硯材的標誌。好的洮硯看上去就是一塊凝結了的洮水,呈現著翠綠、灰綠、墨綠、淡紫等色澤。因而,洮硯具有研墨快不損筆,而且保持所研墨數月不乾涸的特點。

蜿蜒清澈的洮水在岷州大地流淌千年,祖祖輩輩生於斯、長于斯的岷州人民,得之於洮河的滋養,以洮河石為生,以洮河石為美,以洮河石為業,創造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洮河文化,也創造了精彩紛呈、溫文儒雅的洮硯文化。洮硯文化屬黃河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讓岷縣人引以為自豪。

追溯洮硯文化與岷縣的人文歷史,可謂硯文並重、硯文並馨、相得益彰,在洮河邊硯鄉鶴立雞群,令硯鄉人艷羨不已。

歷史以來,産洮硯石材的地區,只有古岷州具有這樣的沃土。加工洮硯的傳統藝人多在岷縣坪上村、柳林村和馬蓮灘村。岷縣是洮硯技藝、洮硯文化産生的母體。洮硯自古出岷縣,洮硯藝術在岷縣,洮硯文化在岷縣。

時至今日,肇始於唐、聞名于宋、鼎盛於今的洮硯及由它衍生的洮硯文化,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體系,一種氣象,一種精神,乃至形成了一個特有的洮硯大文化圈--環繞著洮河的文化圈,且滲入了歷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哲學的、經濟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産業的諸多元素,成為龐大的地域性精神氣象。

洮硯産地----

那麼,製作洮硯的原石出自哪?

在洮河流經的甘肅臨潭、卓尼、岷縣一帶的峭壁聳立的喇嘛崖、水泉崖等地,歷經數千年乃至上億年水下地質的流變,造化出了獨特精美的制硯石材,這裡祖祖輩輩的人們稱它為“金疙瘩”。

洮硯的礦帶早在四億年前就已開始形成,其過程長達五千萬年,在三億五千萬年左右時結束。這一時期是古生代的泥盆係,洮硯石是一種由沉積在水盆地中的細泥型物質形成的頁巖。

東經104度45分,北緯35度08分——這是甘肅洮硯石料産地的地理坐標。在卓尼縣境內,從洮河東岸的喇嘛崖起,到藏巴哇鄉的鷹子嘴為止的範圍內,在直線距離長約25公里,寬約2.5公里的崖、峰、谷、壑的深處,貯藏著洮硯石料礦帶,礦區面積約40平方公里。

想不到,堅硬如銅的洮硯,其前身竟然是細泥。想想看看,細泥經歷數億年的時光鍛造,化身為堅如銅鐵的洮石,而曾經的盆地,也隨著地殼的巨大變化,逐漸隆起成為今天的青藏高原。這是怎樣的滄桑巨變。

石在洮河崖壁之上,臨深淵而難採。洮硯石材礦體多分佈在從定西岷縣西江鄉至甘南卓尼洮硯鄉約40多公里的洮河河段,製作洮硯最好的原石大多都是出自岷縣、卓尼和臨潭三縣交界處的洮河岸邊喇嘛崖的這個石洞坑內,現叫老坑,還有幾處叫水泉灣、狗巴崖、白楊河、義仁溝、哈地哈、西西溝、沙扎、鐵池的地方,這裡採出的石頭,它的硬度比大理石還要堅硬,大多呈現青綠或墨綠色,有黃膘,用水浸濕後有明顯的自然水波紋,而且最神奇的就是:扣之無聲,呵之出水!

喇嘛崖是洮河中游東岸上的一處懸崖,位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納兒村和下達窩村至間,與東南方的茍巴崖、正南方的卡古崖形成三角形。

喇嘛崖懷珠蘊玉,歷經千年演繹,早已成為一處疏密之所。

清光緒《洮州廳志》記載:喇嘛崖“距城九十里,路徑千折陡險。其崖西洮水蹬道盤空,崖半鑿一徑,緣崖而過,其石即于徑側鑿坑取之”。喇嘛崖距卓尼縣僅五十多公里,此地因洮硯開採的歷史悠久,故新中國建國後,政府將其改名為洮硯鄉。鄉、社地方建制也多以“洮硯”命名。

喇嘛崖原是一處松柏翠綠的奇山秀峰,洮河潺潺,從峰腳嘩嘩流過。從遠處望去,這座懸崖的形象極像一頂喇嘛僧帽。據民間傳説,宋、明朝期間,掘開洞口時,曾鑿過一幅喇嘛神像,且硯工祖師也是一位德高望重、學識超群的喇嘛,三者合一,便得名“喇嘛崖”。

喇嘛崖峭壁聳立,懸崖臨水,從崖頂到崖底垂直高度約500米,其東北方與主峰相連,西方與一土坪(喇嘛坪)相接,唯有正南方是裸露的岩石,陡峭如刀削。石料分三層夾在崖體礦層中,崖角直插水底。下層礦帶距水面僅數米,洮水緊貼壁底流過。洞窟和水面齊平,採礦時只有等枯水期,水位下降時才可乘木筏靠近石坑中間礦層距下層30米左右,自宋起開洞取石,被稱為“宋坑石”或“老坑石”。上層距離中層50多米,厚度約0.6米到1.5米之間,居三層之冠,但石質僅居第二。

喇嘛崖下的河道猶如一個大漩渦,洮水流至此處,繞崖而過,拐向西北,因崖壁上有許多采硯石的洞窟,俗稱“石窩子”,所以在這裡採掘的洮硯石亦被稱為“窩子石”。又因在洮河水位下降時,原來位於水面的洞窟便懸在半崖中,民間由此將喇嘛崖石稱之為“崖石”。

1958年“大躍進”建設年代,“引洮上山”工程動工,洮河兩岸的植被破壞嚴重,許多山泉、小溪枯竭,再加上河床自然切割,洮河水位日趨下降,下層礦坑距離水面越來越高,給洮硯開採帶來了諸多困難。

喇嘛崖硯料石質溫潤、結構堅密,具有潑墨如油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書寫流利不滲墨,易於各種技法的雕琢等諸多優點,可謂國寶。

喇嘛崖有老窟、新窟之分,洮硯石品也有等級之分。上等是“綠漪石”,古稱“鴨頭綠”,以細密晶瑩、石色碧綠、清麗無瑕、呵之成珠以及天然形成的各種清晰流暢的石紋而聞名。老窟開採的年代最久,開採的難度最大,然上等石材也不過十之二、三。崖周邊雖有石可雕,但風日所曝,頑粗乾枯,不堪作硯材。

喇嘛崖石料中還有較為名貴的鴇鵜血、羊肝紅、玄璞、瓜皮黃等,亦是洮硯中的上品,但多年開採,數量極少。潤度與密度是辨別新老坑的基本標準,而目前充斥市場的大多為新坑石。新坑石右質幹澀,結構稀鬆,色澤輕浮。現今無論老坑新坑,均已無佳石可採。

喇嘛崖舊窟旁曾立有石刻“喇嘛爺神碑”,先前採石者來此取石,須持有洮岷路巡防司令部官文,並與駐地總管接洽後方可進入。取石之前,必須按照舊例宰一隻羊,祭祀“喇嘛爺”,求得“神之庇護”,期望既能取得佳石,又能保護平安。

近年來,甘肅九甸峽水利工程建設中的引洮蓄水工程開工,喇嘛崖周邊的水位慢慢在上漲,許多下層洞窟開始被洮水淹沒。

洮硯史話----

洮河石做硯始於何年,最早由何人雕刻而成,並傳承光大,列文房四寶之首,至今日成為中華文化瑰寶?

相傳宋朝熙寧年間,朝廷派遣的通遠軍首領王韶鎮守和開發洮河流域,駐軍九巔峽口守城中。就在王韶的部屬裏有一位擅長雕刻技藝的士兵。此人姓盧,自幼酷愛雕刻藝術,平時就喜歡雕刻一些木石之類的工藝品。在長期的軍旅途中,他就地取材,隨心所欲地雕刻一些飾物工藝品贈送給戰友留作紀念。久而久之,練就了一手嫺熟的雕刻手藝。

一日,當盧軍士行至洮河邊俯身喝水時,忽然發現水中有一塊翠綠圓潤的彩石,非常艷麗,不同俗物。於是帶回軍中不時賞玩,反覆琢磨。發現彩石手撫出汗,水浸色艷,紋理清晰,碧綠晶瑩。他感覺這是一塊寶石,並按其自然形態雕刻成了一尊喇嘛佛像。他每天觀賞著這尊佛像,仿佛得到了佛的啟智點化,心中充滿了雕刻寶石的慾念和衝動。

為此,盧軍士動心了,決心要找更多更好的這種寶石,用它雕刻出最好看、最精美的佛龕圖案。後來,人們把在他發現寶石的地方就叫“寶石口”。

盧軍士有了雕刻寶石的念頭,就尋機私自出營溯河而上,沿河找尋。然而河道蜿蜒,峰迴路轉,悠悠河水源遠流長,可這位外籍士兵卻決意前行,無所畏懼。歷經一日之艱辛,終於眼前出現了一座高峻挺拔,巍然聳立的高山,山上峭崖嶙峋,松柏蓊鬱。此時,忽見山腳下有人出沒,他便前去探詢。原來這裡就是寶石出産地,很早就有人鑿洞開採,並以此寶石雕刻硯臺,供文人畫士寫字作畫之用。於是他就求情採石,經得當地人的同意,他撿拾、鑿取了一些石料後,興高采烈地回營了。

回營後,盧軍士先挑出一些上好的寶石雕刻成硯臺,奉獻給了他的上司,他的上司也因此而免其私自出營的罪責,並要求他在軍中專事刻硯授徒,用刻出的硯臺供奉上司。從此以後,這位盧軍士利用洮河石雕刻硯臺的事在軍營中不脛而走。久而久之,軍中大小頭目爭相索要洮硯,一旦供奉不及,盧軍士便遭欺淩,或是刁難使陰,迫使他離營出走。後來才得知,盧軍士離營出走後,隱姓埋名,在岷州一座寺廟裏當了喇嘛,平日裏以雕刻硯臺為生,並招收徒弟,傳授技藝,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洮硯雕刻藝人,但人們依然稱他為喇嘛爺。若干年後,喇嘛爺圓寂了,岷州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雕刻洮硯的能工巧匠,就將喇嘛爺經常採石的這座山命名為“喇嘛崖”,並於硯石礦坑旁邊雕刻了一塊“喇嘛爺神碑”。

從此以後,凡在喇嘛崖採石的人必須在採石前向“喇嘛爺神碑”獻上一隻羊,並在神碑前祈禱祭祀後,才能進洞採石。否則,據説不僅採不出好石,而且還要遭到不幸,當地還要遭受冰雹之災。對這一祭祀習俗,當地硯民們深信不疑,不僅自身不敢絲毫觸犯,並且嚴格限制外人,不得擅自行事,只怕有違神明,遭到天譴。

歷史上,追求極致風雅的宋代人,不遠萬里來此,在陡峭的山崖上,用最原始的工具鑿開堅硬的岩石,雕出最美麗的硯臺,用生命詮釋綠中泛藍的石之價值,讓洮硯在那個時代大放異彩。

千年洮河,濤聲依舊。站在這時光的河岸上,我突然想起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個令人深思的哲學命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切皆流,無物常住。今天,我是否踏入了千年的洮河?是否遇見了千年的洮河石?但我終究見到了從千年流淌過來的洮河孕育了千年的---洮硯。

第五節硯藥互映,馳譽隴上

岷山千里雪,洮水萬縷情。當歸花兒好,洮硯傳美名。

古老的岷州,因洮硯、當歸、花兒而飲譽隴上,馳名中外。“岷縣三寶”,使岷縣人感到驕傲與自豪。

2008年6月,“洮硯加工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09年,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被甘肅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廣電局、省新聞出版局聯合命名為“全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2010年7月,岷縣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中國洮硯之鄉”榮譽稱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農業展覽會甘肅館內為岷縣當歸展品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産,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979年12月,岷縣藥材公司獲得國務院總理華國鋒簽署的嘉獎令;2001年6月,岷縣被中國特産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當歸之鄉”;2003年,“岷歸”獲得國家原産地標記認證。

洮硯産業----

洮硯在1300多年的發展史上,從未形成為一項真正的産業。

洮硯石料礦的開採歷史有一千多年之久,早在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1068年),王陬上平戎策,議取西夏及河湟洮岷諸邊地,招諭羌、戎、氐諸族之民。暨後一百多年中,當地部落雖然時附時叛,洮硯石料和刻製的硯臺卻利用洮州、岷州、河州設立的茶馬交易場所開始向全國流通。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洮河沿岸各縣各鄉鎮都先後成立了洮硯工藝廠,用洮硯石料生産以硯臺為主的各類民族工藝品。加之硯鄉所在地哇兒溝附近的村寨,從事洮硯雕刻的集體、個體硯工隊伍迅速成長壯大,原材料用量又達歷史高潮。石料的産量和售價同步上漲,據一九八四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年産石料八萬餘公斤,銷售約七萬五千公斤。此年生産大小硯臺五千余方,從事洮硯製作的硯工約五百餘人,參與石料和硯臺販運者近百人,洮硯石料及硯臺生産盛況空前。

20世紀80年代以前,洮河沿岸一帶,洮硯加工全部依靠家庭小作坊,單家獨戶,無序生産,工藝技術單一,新品開發幾乎為零,品牌建設滯後,産銷脫節,産業鏈條短,産業規模小,經濟效益低。

改革開放以來,洮硯産業從小作坊、小規模、小創意“三小”型向規模化、精品化、藝術化“三化”型轉變;從單一型向多樣型轉變;從手工密集型向資本知識密集型轉變;從實用工具向石雕藝術轉變,已經基本形成了産、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格局,産品暢銷九州,遠銷國外。

進入新世紀以來,岷縣立足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和中國洮硯之鄉的金子招牌,制定了洮硯文化産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涵蓋資源保護、開採、設計、製作、銷售等各個方面,堅持以人工開採為主,必要時輔之以機械開採,堅決杜絕爆破開採。同時致力構建洮硯文化,加快洮硯文化村建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方法,擴大、發展、改造、提升一批廠家,促進其上檔次、上規模、上水準,讓洮硯真正形成一項獨立的産業。

進入新時代,在充分調查研究、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岷縣制定了有利於吸引戰略投資者、能夠鼓勵文化創意者和洮硯文化企業的扶持政策,成立了岷縣洮硯産業開發集團公司,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知名度,制定洮硯加工製作的地方標準,並積極申請原産地保護,形成品牌效應,以提升洮硯産供銷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洮硯文化産業園建設,通過洮硯産業園區建設,建成集洮硯加工、洮硯展示、洮硯收藏、洮硯銷售為一體的洮硯産業平臺,成為岷縣對外宣傳洮硯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

洮河沿岸幾個縣特別是歷屆岷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洮硯産業發展,將傳統的洮硯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昇華,培育了眾多洮硯專業村、專業戶,洮硯産業朝著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方向發展,推出了一大批國內頂尖級巨型洮硯藝術精品,拉長了洮硯文化産業鏈條,有效帶動了縣域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岷縣瞄準文化市場,研判洮硯發展態勢,倍加呵護傾心竭力助推孵化洮硯這一地産獨到的優勢産業,發揮洮硯這一文化特色資源的優勢,打破常規,優先發展,在挖掘和開發洮硯這一民族瑰寶、文化名片的金字招牌上大做文章,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産生了産業富民、文化扶貧的良好效應。

與此同時,岷縣加大對傳統洮硯加工老藝人保護,充分發揮他們“傳、幫、帶”的作用,培養後繼人才,由政府和企業投入鉅資,廣納省內外專家學者和制硯工藝大師,加大洮硯文化的開發與研究,從洮硯的繼承創新到創意設計、洮硯製作技藝和包裝、洮硯硯材資源的有效保護利用開發等方面全面“換擋升級”,逐步建立了洮硯加工技藝四級名錄保護體系,洮硯産品遠銷日本、南韓等東南亞國家和我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年産值達8600多萬元,成為岷縣縣域經濟和群眾致富的特色産業。

在趙成德的帶動下,洮硯産業發展勢頭迅猛,已經形成了一條初具規模與效益的産業鏈。但在精細加工方面,與端硯、歙硯相比,仍有一定的發展和提升空間。在這之前,專業化、規模化生産洮硯的僅他的公司一家,在他帶動和幫助下,洮硯生産業像雨後春筍,迅速發展起來,僅僅蘭州就相繼出現了200多家洮硯專賣店,卓尼、臨潭、臨洮等地也有幾萬人加入了洮硯的設計、製作、運輸和銷售行業中,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洮硯産業大軍,出現了無數洮硯專業村,專業戶,使眾多貧困農戶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同時,洮硯文化的研究,創意,設計,製作工藝,以及包裝等,都進入了嶄新時期,洮硯業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如今,洮硯的品牌知名度極大提升,成為新時代“國家的名片”“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載體”“人際交往的高級媒介”。這是岷州大地工匠遵循傳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鑄造的歷史性輝煌。

千年藥鄉----

提及西北,人們慣常的思維往往會和面積廣闊、荒漠廣布、生態脆弱、人口稀少、邊境漫長相聯繫,甘肅地處我國西北地區,位於黃河上游,東西跨度長達1600多公里,歷史深度跨越八千餘年,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即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傳統中醫藥學的發祥地。

百草醫百病。植物之生於天地間,莫不各有所用。

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醫藥,文化底蘊非常豐厚,自神農氏遍嘗草木辨其寒溫甘苦之性作為醫藥以濟人到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從東漢張仲景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到華佗的“五禽戲”,從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到明朝後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我們的先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早已掌握了植物的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的配伍和治療保健方法。

自古以來,中醫藥就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伴隨早期的商貿活動在絲路沿線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極大地繁榮和豐富了中國醫學的寶庫。

隴原黃土厚地是中國藥材主産區之一,野生藥材達951種,其中大黃、當歸、甘草、紅黃芪、鎖陽、肉蓯蓉、天麻等,主要經營450多種,如當歸、黨參、黃芪、紅芪等。

甘肅岷縣地處西北,氣候涼而不陰,幹而不燥,自古盛産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特別適合黃芪、當歸等中藥材的生長和倉儲,獨特的種植技術,優越的自然環境,讓這裡成為中藥材資源的寶庫,尤以岷縣當歸,馳名國內外。

天地生萬物,萬物皆是藥。

在被雲霧籠罩的千山萬壑之間的塊塊梯田上,三百多種中藥材在這裡有著上千年的栽培史,而其中的黃芪黨參的種植歷史已經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而岷縣便有了一個“千年藥鄉”的美稱。相傳盛唐時期,藥王孫思邈曾到岷縣川谷進行藥材生長考察,至今留下藥王山、藥聖村的傳説。在岷縣曾經挖出一棵長2.45米粗8.5釐米的黃芪王,充分證明岷州是黨參、黃芪等中藥材的道地産地和最佳生長環境。

《資治通鑒》稱唐天寶年間的甘肅河隴地區,農桑繁盛,士民殷富,已經是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比隴右。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載“(黃芪)第一齣岷縣、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唐代《藥性論》記載:虛而客冷,用隴西黃芪。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也有“黃芪西産也”之記載,可見,唐朝以來,黃芪的産地主要在西北,而且以甘肅岷縣産量最大,品質最佳。明清時期的《鞏昌府志》物産部中,對黃芪也有記載。説明明清以來,黃芪一直為岷縣的重要物産。

時至今日,岷縣黃芪依舊為甘肅省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黃芪是甘肅著名特産之一,其生長氣候高寒陰濕,土地肥沃疏鬆,具有黃芪生長獨特優越的地理條件。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岷縣黃芪因條直、皮黃白、分枝少、味甘、粉性足,藥用成分含量高而被中藥材界譽為“芪中精品”。

岷山腳下氣象新,洮河兩岸開發濃。夏秋時節,走進洮岷大地,閭閻相望,桑麻翳野,與眾多客商、商家、農戶交談,岷縣藥材種植規模已佔農作物面積一半以上,種植收入已佔農民每人平均收入一半以上,且通過經營增值收入更大,成為岷縣一大支柱産業,撐起農業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

默默無語的岷山,靜靜流淌的洮河,告訴我們,綠了的山頭覆蓋著許多沉埋的富饒,曾經富饒的貧困現在已變為貧困的富饒。在無數個大小支毛溝組成的小流域中,在有無數個小流域的黃土地裏,在無數個黃土地染綠的青山上,我一次次尋找,一遍遍回訪,一項項記錄,它們能見證這一切,藥材産業領跑著黃土地上的産業革命,特色産業支撐起了岷縣人民小康社會的大廈。

筆者了解到,2003年3月,“岷歸”獲得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原産地標記認證書;2005年5月,岷縣西寨當歸種植基地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GAP認證;2006年12月,岷縣藥材種植基地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予“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11年12月,岷縣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示範品種為當歸);2011年12月,被中國中藥協會授予“道地藥材保護與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2013年12月,岷縣當歸被甘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甘肅省著名商標”;2014年4月,岷縣當歸種植系統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農業重要文化遺産”;2015年6月,“岷縣當歸”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6年3月,岷縣當歸種植系統被國家農業部列入“中國全球農業重要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6年9,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産品(當歸)品質安全示範區;2016年11月,被國家標準委認定為國家當歸栽培綜合標準化示範區;2016年11月,“岷縣當歸”農産品地理標誌通過國家農業部認證;2017年12月,“岷縣當歸”生態原産地産品通過國家質檢總局認定;2018年3月,岷縣人民政府籌建“全國當歸種植産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獲國家質檢總局批復;2018年10月“岷縣當歸”入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告精準扶貧及國家重大工程公益傳播項目;2018年12月岷縣當歸通過國家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遴選入選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2019年3月,岷縣當歸在中國郵政舉辦的“中國郵政匯聚美食我最喜愛的名優農産品”評選活動中喜奪桂冠。

岷縣硯藥産業互襯互促,借勢借力,揚帆遠航,成為市場“搶手貨”,風靡西北,名揚天下。

更喜岷山今日秀,湯湯洮河唱歡歌。素有“洮硯之鄉”“千年藥鄉”“花兒之鄉”“當歸之鄉”的岷縣,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已掀起她的“紅蓋頭”,美甲天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