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學校不在城區鬧市,也不處於交通要道旁,只有偏居大山一隅巴掌大的地方。可步入校園,一切整潔規範,師生嚴肅活潑。

許是因這偏僻,反倒讓全體教師心無旁騖,潛心教學,創新教法,選擇在寂靜中堅守,在平凡中閃光。三年磨一劍,在2019年收穫果實,中考3人統招進遂中、8每人平均衡,創建校來新高;書法、舞蹈等素質教育風生水起,得到壹基金資助;讓學生課餘監督營養餐,把勞動意識潛移默化其中的做法全縣首創,諸多創新之舉得到全縣業界認可……這,就是江西省遂川縣上坑中心學校。

一個榜樣帶出新風

“制度執行力度不夠,就是形同虛設。”對於管理的心路歷程,校長劉達存深有感觸,2016年到任後,他著手抓“四風”建設:校風、班風、教風、學風。他與班子成員反覆交流,教師們深入探討,給學校定下未來規劃:第一年打基礎、第二年有變化、第三年上臺階。

在老師口中,至今還會時不時講起這樣一件事。2016年為體現賞罰分明,激發教師積極性,履新不久的劉存達先墊付了5千余元,發放上學期(學年)績效獎勵,教師節表彰時,還把本該自己的縣級優秀教師榮譽讓了出來。

都説榜樣力量是無窮的,行政班子多是資深骨幹教師,教學業績穩居前列。吳錦瑞説,分數公示後,評優評獎骨幹老師常會讓出,年輕教師唯有更加勤奮,努力用業績回報。

學校行政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0多歲,在縣城周邊學校較為年輕。劉達存善於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副校長康小梅大局觀強,以身作則,委以負責校建重任,林規發做事嚴謹、認真,適合從事會計、扶貧等細緻工作;吳愛紅管理事務是一把好手,由教務處轉到總務處,霍平琳擅長調動學生,則由總務處調至教務處……知人善任,讓每個人到最適合的崗位,幹著自己喜歡的事,對參與度較高的個別崗位,還實行輪崗制。

如何讓分工既能減少弊端,又能讓大家保持激情和新鮮感,是劉達存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的問題。

學校小學部缺師資、中學部略超編,如何擺布均勻,不浪費資源,一直困擾校方。本身教初三歷史的劉達存動員會上大膽“吃螃蟹”:“缺初三政治老師,要是你們沒教過不敢去的話,我來試試!”前輩如此奮勇,後輩自當給力,瓶頸迎刃而解。

一份赤誠凝結力量

賴強來自木崗村,在學校度過了小學和初中,2019年中考成績穩進遂中,絲毫不亞於縣城初中的佼佼者。他和其他10位幸運兒,將在重點高中——遂川中學繼續三年學業,圓大學夢;此外,朱雅芳還考入吉安師範學校,這一喜人成績,離不開班主任韓亞娟的辛勤培育。賴強説,母校是一所承載著夢想的學校,這幾年學風很好,老師們舍得奉獻,成績有目共睹,家長和同學們都很感激,自己對學弟學妹們未來充滿期待。

賴強所言非虛,為精心澆灌幼苗的成長,老師們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劉達存每天都是來的最早、走的最晚;來校的老師們總是一大早就去教室帶讀,有些老師第三節晚自習結束後,還會主動加課,個別輔導學生……

其實,背後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康小軍中風,還有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島素,按規定可以請假。為不給其他老師增負擔,他堅持要按原定分工,上5個班地理,校方通盤考慮後,酌情調減為3個;林規發老師做完心臟搭橋手術後,仍正常上班;摔傷在家休息的朱紅妹,一直牽掛校報、美篇等工作……雖然只有36位老師,但大家相互體貼,克服困難,在成長歷練的同時,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3年來,8名老師在省級刊物發表論文、2名教師奪得技能和論文比賽獎項、19名教師榮膺縣級“優秀教師”“師德標兵”等稱號……

一套新法激發活力

窗明几淨的敞開式廚房,營養餐每頓都2——3個菜,學生自主管理、自助用餐,課餘主動幫廚、收拾洗碗,這套營養餐管理辦法全縣獨創,施行已有5年。副校長康小梅説,一些平常在家不咋幹活的學生,在廚房很勤快,洗碗、擇菜樣樣不拉,不僅培養了勞動能力和節約意識,也彌補了廚房人手不足的缺陷,引來不少學校“取經”。

在校園裏,紀律是管理的好手段,但金點子也能屢試不爽。

“這個班圖書角管理非常好,點讚!”一次,康小梅例行校園檢查,不經意把拍的照片發到了校微信群。幾天后,她驚訝發現,貌似普通的鼓勵,竟讓別的班級紛紛效倣,其他班不僅圖書有序擺放,習課、午休、早讀時,學生會小幹部還跟著值周老師檢查紀律和衛生,認真記錄,有模有樣。

曾在他人資助下完成學業,如今在浙江工作的老校友劉金紅,時不時回校園走走。她説,每次都有新變化,羨慕學弟學妹們好福氣。

的確。校門對面運動場剛硬化完,即將要鋪上塑膠劃跑道;東側新建的幼兒園被評為吉安市一類幼兒園;校園雖受地勢局限無法擴大,但不妨礙變美、變精緻,由縣發改委牽頭,爭取到長城證券30萬元電教室項目、近萬元舞蹈和體育器材、60台電腦捐贈,以及每個學生2千元總額5.8萬元助學金;學校還積極和社會公益慈善組織對接,壹基金捐贈10萬元的音樂教室和書法教室落戶……

不久前,在外打拼且小有成就的劉金紅回校,承諾資助4名學生,支付從現在起到大學畢業前的學費。她説,之所以有如此舉動,完全是被母校老師奉獻所感動,這是感恩,也是傳承。

在這樣一所不大的校園裏,全體老師熱火朝天地開展著他們的“教育實踐”,就像背靠的大山,厚重而踏實,質樸而深沉。(李書哲、康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