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中國扇貝之父"張福綏在青島辭世 耕海牧貝60載

稿源時間:2016-02-15 08:56:00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gaojing
【摘要】 "中國扇貝之父 "張福綏在青島辭世 耕海牧貝60載---1962年4月,張福綏研究生畢業,留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無脊椎動物研究室工作,主要從事海洋浮游軟體動物區係分類研究。張福綏院士系統研究了中國海浮游軟體動物和底棲貝類的種類及分佈,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海軟體動物地理學和生態學理論。

  為了照顧好這26隻扇貝,張福綏和課題組的同事們吃住在研究室。全組同事們都被這遠道而來的26隻“寶貝”累得精疲力盡,一雙雙疲憊的眼睛,都在期待著小扇貝的降臨。不負眾望,一個多月以後,小貝苗終於在中國誕生了。

  通過進一步的試驗研究,張福綏等解決了親貝促熟、餌料、採卵、孵化、幼蟲培養、苗種中間培育、養成等關鍵技術問題,建立了一整套工廠化育苗及全人工養成技術。1985年,在山東、遼寧、河北等水産系統的共同努力下,海灣扇貝育苗和養成技術得以廣泛推廣,成為當時我國海水養殖業的三大支柱産業(海帶、對蝦、扇貝)之一,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我國貝類養殖産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海灣扇貝的大面積推廣養殖,讓許許多多沿海漁民和養殖戶富裕起來。為此,漁民們尊稱張福綏為“扇貝王”、“扇貝之父”。張福綏説:“作為我們科研人員來講,任務就是把工作做好,這是最主要的。作為海灣扇貝引種者,看到扇貝今天的成績,是非常高興的,也感覺當時的決定是對的,抓緊時間推廣,讓群眾見實惠,看到群眾富裕起來了,咱心中是非常非常高興的。”

  海灣扇貝引種工程充分提高了我國貝類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世界水産養殖學術權威Dr.K.chew認為,這是“近十年來世界上非凡成功的水産養殖項目之一”。1999年11月20日,張福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老師把工作看作樂趣”

  張福綏,這位耕海牧洋勇立潮頭的老人,60多年如一日始終耕耘在一線。近年來他密切關注中國海水養殖業存在的種質、病害、環境和産品品質四大問題,提出了 “生態養殖與工程化養殖並舉”、“離岸養殖”、“清潔生産”等系列新思路和新措施,指導創新團隊在引種基礎上成功培育出兩個海灣扇貝新品種,並推動其成為産業的主導良種。

  與張福綏共事了50年的同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馬江虎告訴記者,“我感覺到張院士的事業心特別強,他不論幹什麼事情,一定要把事情幹好,他搞貝類實驗生態學、搞貝類養殖,總是想把自己搞的成果跟國家的國民經濟、跟我們的水産事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張福綏的學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范介紹,1989年他從大連水産學院考入海洋所,跟張福綏讀博士,從事貝類養殖研究。“做人上,他寬厚待人,和藹可親。做事上,他以身作則,特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敢於擔當,勇於承擔責任,我們做學生的都很佩服他,跟著他做事心裏很踏實。”在學生們心中,張福綏院士做學問的“聰明”之處,在於扎紮實實地一點點積累,幾十年如一日,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這樣堅持下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另一方面,體現在敢於不恥下問上,他作為長者,遇到不懂的知識點,也會向學生請教,跟學生討論問題,他的這種學習精神,難得可貴。

  “老師把工作看作是一種樂趣,1998年前後山東省沿海本地種——櫛孔扇貝發生大規模死亡時,一段時間天天出海監測讓我這年輕人都受不了,可他已經70多歲了,硬是沒事。”張福綏的學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説。生活中的張老簡單而隨意,儘管獲獎無數,但始終淡泊名利。他用自己所獲得的獎金設立了貝類學獎勵基金,但卻沒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是用了恩師張璽先生的名字。

  闕華勇研究員1995年從福建師範大學考來青島,成為張院士的學生。談及恩師,他説,張老師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在他提交的報告和論文中,張老師總是逐字逐句地斟酌,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仔細改過。“記得我剛來海洋所的時候,張老師讓我先蹲一個月的圖書館,起初我並不理解,但一個月下來,我對我國貝類養殖産業有了全面了解,為後來選擇研究課題打下堅實基礎。”

  張福綏,男,漢族,1927年12月27日出生,山東昌邑人,無黨派人士,1953年畢業于山東大學,1962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前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動物學會貝類學分會和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名譽理事長,國家科技興海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