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潤紅亮的漁箭豆腐鹹香可口、技藝精湛的藤編工藝品美觀與實用性兼具、熱鬧詼諧的隆昌車馬燈魅力無限……日前,在隆昌市石碾鎮漁箭社區非遺展示中心,石碾鎮各類非遺在此集中展陳,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砂鍋陶製作及隆昌車馬燈演唱等,成為促使百姓了解非遺、體驗非遺、傳承非遺的重要場所。
這是內江做好非遺傳承發展利用工作的縮影。
近年來,內江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努力構建“政府主導、行業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群眾支援”工作格局,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作為打響“大千文化之鄉”“中國甜食之都”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掘地方非遺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據悉,截至今年5月,內江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1個、省級28個、市級113個、縣級179個,建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川劇)傳習展示基地1個,省級生産性示範基地1個,省級傳習基地1個,省級體驗基地14個,省級優秀工坊1個,省級保護傳承基地3個,“非遺四川·百城百藝”省級品牌2個。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中,內江注重讓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國民教育中,非遺向師生們展現其獨特魅力。編制《彩龍飛舞》《盤破門武術》等非遺課本用於學校傳習課堂,《沱江船工號子》入選四川省中小學音樂教材。每年組織中型杖頭木偶戲、資陽河川劇藝術、峨眉“盤破門”武術等32個項目進校園展示和體驗活動200余場。
在學術研究中,非遺促進高校、研究機構相互交流。利用市圖書館、文化館、川劇團、藝術交流發展中心等公共文化機構和演出團體常態化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活動,與四川美術學院、內江師範師院、省藝術研究中心等高校、研究機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術交流活動。
在場所設置上,非遺傳承體驗豐富百姓生活。內江大千文創中心、市中區非遺展館、糖業博物館、田家非遺展覽園、隆昌市石碾鎮漁箭社區展示所、隆昌土陶博物館等18個傳承體驗場館,每個場館每年開放約300天,營造了共同參與保護傳承文化遺産的濃厚氛圍。
在産業發展上,非遺推動作用凸顯。組織碧檀陶瓷、通靈石雕、黃老五食品、絕三張膏藥等非遺企業,組建産業集群,有效帶動中小型企業發展。建立花生酥産業基地、夏布産業園、土陶産業園、傳統醫藥産業園、蜜餞産業合作社等,發展非遺行銷推廣、非遺IP授權應用等配套産業,每年提供1000余個就業崗位,年産值達16億元。
在鄉村振興中,“非遺+”成為助推器。推動非遺與旅遊景區、鄉村社區等融合發展,構建“非遺+研學”“非遺+民俗”“非遺+演藝”模式,建立木偶戲、傳統手工毛筆、資陽河川劇藝術、烙畫、甜城古法制糖非遺研學基地,發佈“大千書畫遊”“精品戲劇遊”“甜城之旅深度遊”等非遺主題研學路線,每年接待研學體驗約40萬人。推出4台以傳統戲劇、舞蹈、音樂、民俗類為主的展演類舞臺表演。2023年,新增省級非遺項目12個,市級46個,培育特色非遺品牌8個,內江蜜餞、隆昌土陶入選全省首批“非遺四川·百城百藝”非遺品牌。與清華美院等高校合作開發中型杖頭木偶、東興泥塑、糖畫、手工毛筆、石雕、夏布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創産品近百種。(內江融媒記者 陳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