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傳統,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為進一步提升南部縣養老機構服務品質,充分調動入住老人主動性和積極性,樹立以院為家的主人翁意識,近年來,南部縣不斷提升敬老院護理能力,改善居住條件,實施“院民自治”運作機制,大力發展院辦經濟,激發養老機構內生活力,形成入住老人自我約束、自主參與、自力更生的新風尚,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為他們創造第二個“家”。
院民自治 塑造團結大家庭
在南隆中心敬老院,一陣唰唰的聲音不斷從院子裏傳出來,幾個老人正拿著掃把灑掃“自家”庭院,你拿掃把我拿撮箕,在明媚的陽光下,他們顯得格外有精氣神兒,瞬間讓人覺得溫馨又歡樂。
南隆中心敬老院院長張碧蘭説,院民們大多是特困供養的五保老人,年齡大、無兒女、性格孤僻。“過去,院民之間由於缺乏情感溝通和活動交流,爭吵現象時有發生。”談及過去,張碧蘭長嘆一口氣。
如何更好地增進大家感情,調動老人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讓敬老院這個大家庭更加和諧?南隆中心敬老院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將“時間銀行”理念引入敬老院,讓院民通過參與愛心活動積累積分,賺的積分越多兌換的零花錢越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年75歲的楊永得是院裏的老成員了,從2011年入住到現在已有十余個年頭。入住敬老院後,楊永得常常幫助院裏其他行動不便的老人。
楊永得來到食堂打飯,端到91歲行動不便的老人謝家邦的房間,扶著老人起床吃飯,又來到老人高女娃的房間,為他整理床舖,給他倒水提醒吃藥,楊永得説,天氣好時還會扶著他們到院子裏曬曬太陽,宛如一家人。
“我的身體還比較好,能走能動,平時也想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其他老人。” 楊永得滿臉笑容地説,很有成就感,既打發了時間,又能幫助他人攢積分兌換零花錢。
在南隆中心敬老院裏,像這樣互幫互助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年隨著敬老院老人“家庭成員”數量增加,也給敬老院的內務管理帶來一些難題。2023年,在南部縣民政局的統籌領導下,南隆中心敬老院推行院民自治,定期評選“五好院民”“文明衛生寢室”“勞動之星”,發放現金或實物獎勵,鼓勵院民互相支援幫助,構建院內互助養老模式,激發院民自主參與、自我管理的新風尚,形成以院為家的濃厚氛圍。
“通過院民自治的模式,充分調動入住老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張碧蘭説,讓老人們在活動中發現自我價值、收穫快樂,在院內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迴圈,建立起“小幫老、強幫弱”的波浪式互助模式。
院辦經濟 激發精神活力
青翠的樹木、成片的菜園、蜿蜒的步道……隆冬時節,在南部縣定水鎮中心敬老院,院內寬敞明亮,整潔的庭院儼然像走進了一個微型“小公園”。
據定水鎮中心敬老院院長周仕太介紹,院裏共有院民53人,老人們入住敬老院後,享受著政府救助,吃穿不愁,得到了晚年的幸福生活。但周仕太深知,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對老人來説固然重要,但老人有充實的生活更重要。
“有些老人活著,但臉上沒有任何生氣。” 周仕太説,這是他看過大多數敬老院老人的狀態。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定水鎮中心敬老院因地制宜發展院辦經濟,流轉、承包閒置土地10余畝,辦起了“開心農場”,“開闢”一方天地,打造一片專屬老人的“秘境”,由院民們共同參與種植蔬菜、養殖生豬。
2024年1月10號一大早,生産養殖組組長楊伏全帶領一隊組員來到院門口的白菜地裏,大家分工合作,有人拔草,有人摘菜,有人澆水,不亦樂乎。
“我以前在家也種過菜,感覺種菜鍛鍊身體挺好的,現在我們在這裡吃的、穿的、住的都不花錢,種菜還能給院裏做點貢獻,最主要的是自己種的菜吃著放心,而且新鮮。” 楊伏全説。
“以前老人沒事幹,起床之後就搬個凳子坐在門口發呆,一呆一上午、一呆一下午,除了發呆就是睡,由於白天睡夠了,晚上又睡不著,淩晨兩三點起來在院裏走圈。” 周仕太介紹,有了院辦經濟之後,大家每天起床之後都會迅速地投入到自己的崗位,都願意參與勞動,吵架扯皮的事少了很多。
現在,院民吃上有機蔬菜,基本實現了敬老院蔬菜和豬肉自我供給,大大降低了敬老院的生活成本,院裏的老人白天都能參與勞動,強度不大,鍛鍊了身體。
據了解,2023年以來,南部縣升鐘鎮、大坪鎮、王家鎮、黃金鎮等中心敬老院相繼辦起了“開心農場”,菜園、魚塘、養殖場辦得紅紅火火,在保障院內肉、蛋、菜供應的前提下,適當出售剩餘産品,既有效改善院民生活品質,又增加了敬老院院辦收入。
“活用土地等自然資源優勢,構建農村養老可持續發展新格局。”該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説,在院內開展種植養殖活動,帶領院內老人感受“新生—繁榮—成熟—收穫”的樂趣,在實現物質供養的同時,填補了“精神供養”缺失。(馮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