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南充中院:“植”此“青蓮” 培育“心連”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8-30 09:23:02 編輯:楊仁昌 點擊: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更好發揮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群眾、推進社會治理等職能作用,南充中院開設“楓橋式人民法庭”專欄,推出系列報道,充分展示人民法庭延伸司法服務、參與基層治理的措施及成效。
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荷花觀賞地——南部四龍鄉,素有“四川蓮花之鄉”的美譽。
該鄉位於四川省南部縣法院建興法庭轄區。根植于“蓮鄉”,建興法庭以“出淤泥而不染”為基因,以“青蓮司法、荷美鄉村”這一文化主題為內涵,以荷寓法、以荷育人,孕育出“青蓮法庭”這一司法文化品牌。
建興法庭如何以“青蓮”植“親連”,促使矛盾化解高效“藕斷”而決不“絲連”的呢?
三級分流
“網格+陣地+法庭”促進矛盾化解
近日,建興法庭駐庭調解員崔先軍調解了一起健康權糾紛。
一公司發電機發電排出的一氧化碳,導致一對夫妻中毒,其中一人住院30余天,雙方就侵權責任爭執不下,起訴到建興法庭。
接手此案後,建興法庭將糾紛委派給“老崔工作室”開展訴前調解。
從實地勘察走訪、組織雙方調解,到雙方簽訂協議書並兌付賠償款8.6萬餘元,老崔僅花了3天時間。
當事人一個勁兒地表示感謝,認為原本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沒想到法庭那麼快就處理好了。
這是老崔今年調解的第103件矛盾糾紛。
作為矛盾化解“三級分流”中的第二級,如何在承上啟下中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建興法庭摸索出較為成熟的運作邏輯。
邀請轄區德高望重的人為駐庭調解員,成立“老崔工作室”,對第一級化解失敗的矛盾進行“繁簡分流”,將離婚、小額民間借貸等簡單民商事案件分流至“老崔工作室”進行訴前調解。
與此同時,依託“群眾家門口的片區法官”微信聯絡群,建立“網格發現、村社呼叫、法官響應”的網格員化解機制。
“一級前端網格員及時化解,二級陣地工作室集中化解,三級法官跟蹤精準化解,既實現了三級分流,又保證了有機統一。”建興法庭庭長鮮嬌説,“通過這樣的模式,一級矛盾過濾達40%,二級年度調解量達到30%,三級立案並判決的糾紛僅佔30%,‘433’模式解決矛盾帶來的紅利顯而易見。”
三化齊驅
“智聯+借力+自治”打破治理壁壘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8月25日,鮮嬌組織轄區調解員和網格員開展調解講座,她引用了“六尺巷”的典故作為講座的開頭。

針對轄區多發的離婚糾紛及民間借貸糾紛,鮮嬌與參訓學員開展豐富有趣的互動活動,相應的法律“幹貨”、實用技巧也在一個個案例中漸次推演。
近年來,建興法庭在轄區鄉鎮設立了5個巡迴審判工作站、35個法官聯絡點,組建了100多人的調解員隊伍。
如何讓這些看得見的站、點、員分工合作、高效運轉,建興法庭先後開展調解培訓13場,600余人次參培,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法律問題,用聽得懂、更接地氣的語言説理明法,提升法治鄉村內在驅動力。
通過“數智法官工作站”打通矛盾疏解堵點,依託黨政常態化聯繫和資訊通報機制打破“資訊煙囪”。
如今,法庭線上指導轄區訴源治理工作水到渠成,常態化府院有效對接、綜合施策的一體化治理模式已然形成。
“這些年,建興法庭在服務轄區社會治理上,既有亮度更有溫度。他們善於運用資訊化掌握轄區矛盾糾紛情況,通過聯盟化凝聚活力、堅持依靠群眾及時化解矛盾。”南部縣司法局建興司法所所長夏洪波頗有感觸。
三項升級
“品牌+普法+案例”服務鄉村振興
“感謝你們幫我們把那家公司勸走了,不然我們的土地還在長草,哪有這麼大的苞谷哦,你們一定要收下。”
幾天前,建興鎮趕集日,一村民(某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合同糾紛一當事人)提著十幾個玉米,來到建興法庭,硬要塞給法庭幹警。
南充一生態農業公司與南部縣建興鎮一村委簽訂《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約定租賃該村420余畝土地,租期14年,租賃價格每年每畝500元。
但該公司在支付了部分土地流轉金後,不僅不按時支付剩餘租金,還在長達七八個月時間裏怠于對土地進行經營管理,更不承認雙方簽訂過任何書面合同。
案件被訴至法院。
受理此案後,鮮嬌與同事多次下鄉走訪調查、仔細梳理,在掌握充分確實的證據後,最終認定雙方之間成立合同關係,並判決解除雙方簽訂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該公司支付租金,對案涉土地進行復耕復墾。該案經二審後維持原判。
結案後,該村委會向法庭送來錦旗致謝。
如何法治助力産業真正興旺,建興法庭有著清晰的思路。
積極參與撂荒地整治,到村民所在最前沿宣講“三權分置”制度;妥善處理涉土地流轉、涉農信貸糾紛,推動低效能産業園退出;常態化開展“片區法官進種植園區”活動,不斷擴大法治宣傳覆蓋面。
近三年,該庭先後開展“法治夜校”等主題宣講76次,快審快結涉産業發展案件50余件。
“服務大局有品牌、助力振興有章法、引領鄉風有案例,點面結合,確實可圈可點。”對於建興法庭的工作成效,建興鎮黨委書記謝志健如數家珍。(沈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