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才能吃得“香”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8-22 18:36:44 編輯:張夏桐 點擊:

所謂“苦”看似是對人生的修行,自我價值的提升,更是對青年人精神上的淬煉。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秋季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中指出:“組織上安排年輕幹部去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更是信任和培養,年輕幹部更要以此為榮、爭先恐後。”
對青年人來説,擔幾次責任,擔子才能扛起來;扛幾次重任,本事才能硬起來。要鼓勵年輕幹部以實幹篤行的態度奉獻在前,敢於吃苦的牛勁動力衝鋒在前,讓苦成為我們的老師,教我們去奮鬥、去拼搏,用“苦”培育出甘甜的果實。
吃苦是“特權”。彭德懷曾説:“我彭德懷參加共産黨,黨給我的唯一‘特權’,就是帶頭吃苦”。黨員幹部要帶頭站穩‘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的堅定立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吃苦在前、不求享受,當好崗位上“不鬆勁”的螺絲釘。我們的不容易是在複雜嚴峻的環境中鬥嚴寒、戰風沙,但是在黨給我們工資待遇和生活保障等方面,還有什麼理由去叫苦叫累呢?今天,不管是在高山海島還是邊疆大漠,條件都好了,但吃苦精神不能少,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能丟,這是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不管在什麼時期,黨員幹部不能把吃苦和享受的順序顛倒,不能把吃苦“特權”轉化為享受的“特權”,不能把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淡化,始終保持為天地立心的遠大抱負、胸懷為生民立命的高尚情懷,永葆黨員幹部的政治底色。
吃苦是“味道”。人們常説“苦盡甘來”,甜能給人帶來愉悅,但是它來得快、去得也快,不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苦卻是需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嘗出來,就像一盞清茶,只有細細品味其中的苦,才能夠回甘,而這種感覺是余味綿長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是一個曾絕密28年的名字,在沒有蘇聯資料援助的情況下,在數百個日日夜夜中研究出了氫彈的設計方案,終於在羅布泊深處試爆成功,那是他們心中無數個日夜迸發出的驕傲與喜悅。其實對於我們來説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暫且把每一個階段比作是長途跋涉的旅途,每當我們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沉浸在喜悅中時會不會想起曹孟德的詩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呢?每當我們和朋友侃侃而談或是深夜獨自遐想,深藏在心底的往往不是稍縱即逝的幸福和甜蜜,而是那些一路走來的苦難和不易。苦,常伴我們左右,它並不是我們的對手,更不是我們的天敵,更多的時候是與我們形影相隨的好友,正是因為有了它,我們的成長才有意義,我們的道路才會精彩。
吃苦是“青春”。青年人就是要“自找苦吃”,這是中國農業大學學生在給習近平總書記信中的話,這就是中國青年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度過了7年的知青歲月,幾乎什麼活都幹過、什麼苦都吃過,是鄉親們眼中“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回憶那段記憶,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自找苦吃’。”我們有很多脫穎而出的“年輕人”都是靠著甘願吃苦、任勞任怨的精神態度,在急難險重任務中衝在前、想在前、幹在前,不斷提升能力、磨練意志,才能經得住風高浪急的考驗,成為單位建設的中堅力量。在某種意義上,“自討苦吃”的過程,往往是提升本領、收穫經驗的過程,當然也會面對許多困難和壓力,很多時候會嘗到許多心酸的苦楚。但是如果只看到了失去和不容易,遇到困難就停滯不前,甚至總想著去放棄,那麼腳下的路也必定不會長遠。青年人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氣概,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以越是艱難越往前的魄力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苦盡甘來,回味無窮。(郭俊懿 趙景瑞 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