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本網獨家>

開講了 科學課 | 重塑東北虎豹“原生家園” 讀懂中國生態觀

2024-08-15 08:48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為切實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引導中小學生理解並把握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2024年暑假起,中國網推出公益類欄目《開講了 科學課》,與中小學生一同走進高校、科研院所,就重大科學節點、最新科研成果,開展沉浸式“研學”。啟迪科學心智,厚植科學素養,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中國網8月15日訊(記者 韓雅潔)從全球瀕危到“幾代同框”,從人為干預到遵從自然,中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3年來,以東北虎豹為代表的全球瀕危動物及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性特色完全確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國生態文明觀,在國家公園體系建設中得以生動實踐。

8月15日,恰逢第二個全國生態日,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專家組成員,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教授,國家濕地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雷光春帶同學們共同走近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揭秘“百獸之王”的生存之道。

《開講了 科學課》現場。

全球瀕危物種東北虎豹生活得好嗎?

“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2021年,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佈,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3年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物種多樣性保護情況如何?包括東北虎豹在內的各類野生動物種群,生活得還好嗎?

“此前,東北虎作為全球瀕危物種,全球總量只有500隻左右。而東北豹更是全球極端瀕危物種,也就是説,在滅絕的邊緣上,全球僅有100隻左右。”在《開講了 科學課》現場,雷光春就同學們關心的問題算了一本“生態賬”。他介紹,3年間,在中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保護下,野生虎豹種群保持穩定增長,中國境內東北虎從以往的20幾隻增加至70隻;東北豹增加至80隻,東北豹佔到全球總數的80%以上,東北豹繁殖成功率由30%提高到50%。東北虎豹公園的“捕食者”們數量不斷增加,有趣的是,草食動物的繁殖能力也更好了。公園連續監測到的有蹄類“獵物”相對豐富指數持續上升,與2016年相比,野豬增長1.9倍,梅花鹿增長3.5倍,狍增長1倍以上。長尾斑羚、獐、白鶴等物種豐富度增加。

中國境內野生虎豹種群保持穩定增長。

“旗艦物種”可維持生態平衡

“捕食者”增加,“獵物”們也在增加,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旗艦物種”東北虎豹作為頂端捕食者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態功能。它們可以維持生態平衡,調節物種間關係;維持生態過程、群落結構及其演替;維持進化壓力,淘汰劣勢個體。雷光春解釋,所謂“旗艦物種”,即某個物種對社會生態保護力量具有特殊號召力和吸引力,可促進社會對物種保護的關注,是地區生態維護的代表物種。

作為食物鏈頂級“選手”,東北虎豹是如何起到生態平衡和調節作用的呢?雷光春介紹,東北虎豹在捕獵時會算一本“經濟賬”,即根據獵物的體型和數量,選擇最節省力氣又收益最大的動物捕獵。當虎豹棲息地,某一野生物種增多時,虎豹則會增加對該物種的捕食,這勢必會增強該物種的自我進化能力,以維持種群生存,同時,也對該物種的競爭物種産生平衡的影響。比如:狍子和麝,會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相應地,食草動物的食物——植被、草等,也將被動地捲入奇妙的“生態漩渦”中。

由此,國家公園也為人類的生産生活帶來一些微妙的變化與影響。“對於生産來説,它會帶動一系列的綠色發展,能夠生産很多生態産品。對於公眾的生活來説,國家公園提供非常好的生態體驗——森林康養。國家公園建設對人們的生産生活,尤其是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用顯著。”

“旗艦物種”東北虎豹調節生態平衡。

中國“生態觀”啟迪世人

“中國的自然保護從2000多年前(夏代)開始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對當今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雷光春説:“在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中,中國現在是具有引領作用的,提供了很多中國方案。”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建設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到2021年,全國有將近12,000個各類自然保護地,其中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草原公園荒漠公園、海洋公園,以及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生態安全,保護了很多珍稀瀕危物種。全國至少90%的生態系統類型得到了保護,70%以上的瀕危物種都在保護地範圍之內。

中國生態治理成果顯著。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係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為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自然很美,也很殘酷。生命在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人類面對自然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國的立國之本,也是最重要的國家戰略,就是生態文明。” 雷光春説。

總監製:薛立勝

監製:蔡曉娟 劉鵬飛 王濤

策劃:劉佳

視覺:陶一輝

設計:顧榕楠

采寫:韓雅潔 孫曉彤 仝選

場務:史浩林(實習生)

後期:劉佃水 賈紅亮 

拍攝:孫超 周海偉

媒體推廣:常瑤 沈雪

編審:張艷玲

指導單位: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

主辦單位:中國網

特別鳴謝: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 北京市八一學校 北京市海澱區萬泉小學

(國家自然博物館對此次拍攝亦有貢獻)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開講了 科學課 | 無畏艱險為海“看診”,守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_中國網</span>

【開講了 科學課·往期回顧】

開講了 科學課 | 從南極到火星!“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開講了 科學課 | 無畏艱險為海“看診”,守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責任編輯:劉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