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本網獨家>

開講了 科學課 |  無畏艱險為海“看診”,守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2024-07-18 08:5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寄語廣大少年兒童,從小樹立“科技創新、強國有我”的志向,當下勇當小科學家,未來爭當大科學家,為實現我國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為切實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中小學生深刻理解並把握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潛力和從事科學工作的興趣,從2024年暑假起,由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指導、中國網主辦,推出重磅公益類欄目《開講了 科學課》,聚焦重大科學節點、最新科研成果,與中小學生一同走進高校、科研院所,沉浸式“研學”。啟迪科學心智,厚植科學素養,為推動科技強國建設做準備!

中國網7月18日訊 (記者劉佳)7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近海海域海水優良水質面積達到85%,創下歷史新高,較2018年增長13.7%,實現“六年連續增長”。此外,中國作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度重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自2021年起,中國納入監測的24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有所好轉,保持“不健康”狀況清零,海洋生物多樣性穩步提高。

從為海洋“體檢”到為海洋“看診”,中國在行動,中國海洋工作者在行動。他們無畏艱險、踏浪而去,還海洋湛藍澄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長孫松就是一位“行醫”數十年的“海洋醫生”。

ba659b06e83a58b4f2b65676bfb86111.gif

“科學”號綜合科學考察船海上遇風浪。

摸清“家底”,為海洋生物作“普查”

“在茫茫宇宙眾多星球中,一眼就能識別出地球,因為只有地球是藍色的,它就像一顆藍色的‘水球’。”在全國海洋宣傳日前夕,孫松為孩子們帶來一堂生動的“海洋科學公開課”。看著大螢幕上碧藍澄澈的藍色星球,孫松和孩子們眼中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表的柔軟。孫松告訴孩子們,地球上近97%的水來源於海洋,地球表面71%的區域被海洋覆蓋,海洋中大概有13億立方千米的水。“但它並沒有看起來那麼浩瀚無垠,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需要直面‘海洋生病了’這一現實問題。”

從海洋存在的那天起,它就從未停止過變化,特別是在人類大規模生産行為和漁業活動影響下,海洋生態遭到了破壞——海洋熱浪、海水酸化、海底沙漠,最嚴重的是海水含氧量減少。這些問題若不能被有效控制,海洋生態系統將發生災難性的變化。因此,“看診”對海洋生態乃至全人類生存都至關重要。

第二次全球海洋狀態評估結果顯示,海洋健康狀況不佳。為了深入地了解海洋、海洋生物,孫松與來自全球80個國家、650個研究機構的2700名科學家一道向海出發,歷時十年為海洋生物作“普查”,摸清海洋生物的“家底”。普查結果顯示,海洋中除微生物外有25萬種生物已經被發現和描述,另外還有至少75萬種海洋生物有待發現和描述,此外,據估計,海洋中可能有超過10億種微生物。這些海洋生物對於人類為海洋“看診”起到關鍵性作用。

3b1ff5a7d2c175a06c5e681fc44e9d75.gif

科學考察途中偶遇深海小飛象。

中國“科學”號 填補30年“深海空白”

《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介紹,2012年以來,中國累計向國際組織提交各類提案800余份,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資源養護等國際規則的制定,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緊密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海洋十年”等重大合作倡議,“藍色夥伴關係”合作更富活力;中國廣泛開展對外援助與培訓,為妥善應對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挑戰貢獻智慧和力量。在這期間,中國共記錄到海洋生物物種2.8萬餘種,大約佔世界已知海洋生物物種總數的11%。進軍深海,是中國國力增強、裝備製造業飛速發展的證明。但在深海熱液生物群被發現的1977年至2007年間,在國際上轟轟烈烈探索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的30年間,中國還處於“深海空白”階段,對深海考察“望洋興嘆”。直到2012年底,中國第一個海洋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科學”號綜合科學考察船交付使用,深海領域開始留下中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科學”號項目的總負責人,孫松在回憶過往時難掩激動之情。他記得在1989年參與中國南極第七次考察時,因科考船的陳舊與簡陋,在穿越西風帶遇到強氣旋時遭遇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但也正是那一次的經歷,讓他含淚立下“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建造世界上最好、最安全的,屬於中國自己的科考船”的志願。如今,“科學”號每年280天至300天在西太平洋進行綜合考察,“深海實驗室”為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以及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探測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

“堅持綠色發展,一代接著一代幹,久久為功,建設美麗中國,為保護好地球村作出中國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海洋情懷”,為我們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指明瞭方向。“一代接著一代幹”,青年將接過海洋保護的接力棒,為“藍色家園”保駕護航。

126962b85e317bc35a6d71dd3d2176e.jpg

總監製:薛立勝

監製:蔡曉娟 劉鵬飛 王濤

策劃:劉佳

視覺:陶一輝

設計:顧榕楠

采寫:韓雅潔 孫曉彤 仝選

後期劉佃水 賈紅亮 

拍攝:孫超 周海偉

媒體推廣:常瑤 沈雪

編審:張艷玲

指導單位: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

主辦單位:中國網

特別鳴謝: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技館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市海澱區七一小學

【開講了 科學課·往期回顧】

開講了 科學課 | 從南極到火星!“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責任編輯:劉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