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母嬰 >

嬰幼兒該如何與病毒和平共處

發佈時間:2024-01-25 16:14: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劉昶榮 責任編輯:孟麗

夏季,腸道傳染病進入高發期。兒童腸道傳染病中最常見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高發。這兩個病會引起發熱、咳嗽等類似感冒症狀,這些症狀並非腸道傳染病特有,從今年1月的新冠疫情、春季的流感、5月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引發關注的人偏肺病毒、新冠“二陽”到近期高發的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這些病毒引發的疾病幾乎都包含了發熱、咳嗽等症狀。

孩子是傳染病流行的晴雨錶

上述病毒流行時,嬰幼兒都是高危人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浙大兒院”)感染科主任黃麗素解釋説,以手足口病為例,之所以1~2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是因為這些孩子此前未接觸過這種病毒,相關免疫力還沒有建立起來。除了接觸腸道病毒外,他們還接觸了其他呼吸道傳播的病毒。短時間內接觸多種病毒,容易造成孩子反覆發燒。浙大兒院感染科今年上半年就接收了不少反覆發燒的患兒。

孩子是傳染病流行的晴雨錶,他們感染病毒後的潛伏期短,是最先發病的群體。黃麗素解釋説,因為孩子的免疫功能比成人旺盛,一旦被感染,他們的身體很早就會開始“打仗”。

孩子感染疾病後潛伏期短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適應性免疫比較弱。黃麗素表示,成人已經經歷了很多種感染性疾病,這些病原會産生交叉性的保護性抗體,而孩子還沒有這些抗體。

目前正處於病原補償期

今年5月,呼吸道合胞病毒高發,這與往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呼吸道合胞病毒一般是冬春季(約為11月至次年2月)高發,今年高發期有所推遲。浙大兒院呼吸科主任唐蘭芳解釋説,造成這一反常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疫情期間大家較嚴密的自我保護有關,佩戴口罩、居家隔離等措施切斷了病毒傳播途徑,降低了感染率,同時因為接觸病原的刺激減少,兒童對該病毒的免疫力也沒得到訓練,而隨著防控政策轉變,人群活動範圍擴大、聚集變多,造成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增加,導致反季流行。

“其實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比較常見,我們管它叫病原補償。”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王一民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每種病原體都有自己的季節流行特點,新冠疫情打亂了包括病毒在內的病原體的流行節奏,因此出現了部分病毒的反季流行,當這樣的反季流行再遇到新冠“二陽”等情況,“給人的感覺可能是病毒‘沒完沒了’”。

黃麗素表示,新冠疫情“乙類甲管”期間出生的孩子被保護得比較好,接觸的病毒較少,因此相關的免疫能力沒有得到訓練。新冠“乙類乙管”後,孩子們接觸的病毒變多,相關免疫力沒有,所以出現了反覆感染的情況。

雖然今年上半年感染病毒的孩子增多了,不過整體處於可控的範圍內。黃麗素説,目前浙大兒院發熱門診、感染科門診接收的這些患兒數量和往年冬春季節流感高發期接收患兒的數量差不多。

王一民表示,隨著人群和各種病原體的不斷接觸,這種病原補償將會過去,病原體的流行狀態也會漸漸趨於正常。

生病後半個月內免疫力較弱

在和病原體的“磨合”中,3歲以下的嬰幼兒、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的人群屬於高危人群,王一民建議,這部分人群需要做好防護工作。

面對“沒完沒了”的病毒,如何保護孩子?黃麗素表示,應該重點關注孩子得病後的免疫恢復期,這個恢復期大概會持續半個月,反覆感染的孩子在免疫恢復期內儘量不去學校、公共場所,一方面可以減少病毒接觸,另一方面,避免傳染其他孩子。

過了這個免疫恢復期以後,如果孩子沒處在高暴露環境中,比如有感染者的醫院、幼兒園等密閉環境,黃麗素建議可以不用刻意保護孩子,讓他們接觸環境中無處不在的各種微生物,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黃麗素説,對於絕大多數小朋友,如果有發燒、流鼻涕、咳嗽等流感樣症狀,沒有發展成重症,“我們都會恭喜他。孩子通過打一場‘輕輕的小仗’獲得了一種病原的抗體,完成了一次免疫訓練,這是一件好事情。”通過接觸病原獲得的免疫力可以提高人體的整個免疫系統抗病能力,有助於孩子遠離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劉昶榮(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