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城市化進程刻不容緩
鄧聿文

只有城市化,才可以把廣大農民群眾引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並最終成為具有較高收入和消費能力的城市人口,進而達到增加社會總需求,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不久前,世界銀行推出了中國經濟報告。在這部名為《推動公平的經濟增長》的報告中,世行警告説,如果中國任由當前城鄉差距和各省每人平均收入增長速度的差距繼續不斷擴大,到2020年基尼系數將會上升到47.4,比1999年的43.7高出7個點數。

世行是從一個長期趨勢指出了問題的嚴重性。其實,關於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成為當下一個嚴峻的現實。而造成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的主要原因,用世行中國經濟報告的主要作者、世行駐中國高級經濟學家白海娜女士的話説,是收入分配和就業機會向城鎮和沿海地區傾斜,以及中國國內各地區、城市間的市場壁壘和人員流動的限制。這些因素致使收入差距擴大,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更加落後。

問題在於,收入分配和就業機會為什麼會向城鎮和沿海地區傾斜?這就跟國家的發展戰略有關。換句話説,發展戰略的失衡是造成目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深層原因。

改革初期,國家採取的是工業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實施到現在,其後果就是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幾十個百分點。中國的工業産值已佔GDP的比重一半多,但城市化率卻還只是30%多一點的水準。城市化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要素的自由流動。在中國的西部地區,由於資源稟賦的限制,無論是繼續搞農業還是搞工業,都不可能富裕起來的,或者富裕起來也是不長久的。對於那裏的廣大農民來説,要富裕就必須使自己從西部流到資源配置效率較高的東部地區。

要素流動是實現東西聯動和共同富裕的現實選擇。不過,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現象是,資本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動的,而勞動要素的流動卻是不自由的,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極其困難。可以説,正是要素流動上的這種非對稱性,使得農民失去了進入城市參加工業化發展的機會,從而導致居民的收入不能隨著體制改革與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

但要從根本上使勞動要素自由流動,釋放農村過剩人口,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東西聯動和共同富裕,經濟學家認為,我們大致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帶有本質性的問題:第一,改革現行的土地制度,給予農民進入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軌道所必需的、帶有原始積累性質的現金流量,也就是説,將分配給農民的承包土地市場化、貨幣化,以土地換起城市社會保障,並給農民提供初始費用。第二,完善勞動力市場,給予農民進城就業與移民的自由權利和機會,也就是徹底廢除戶籍制度,賦予農民以國民待遇。第三,選擇正確的工業化道路和産業結構,為農民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

雖然現行體制和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阻礙了城市化的發展步伐,但如果我們選擇一種正確的發展戰略,這種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下的無限可以供給的廉價勞動力,又恰恰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大的動力和國際競爭力。而所謂正確的發展戰略,就是能夠把中國廣大農民整合到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來的城市化戰略。

中國已經制定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就是改善收入和機會的分配狀況。經過20多年的發展,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要縮小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收入差別,正確的做法是城市化。不僅如此,城市化還是當前擴展內需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城市化,才可以把廣大農民群眾引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並使他們徹底擯棄傳統農業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生産方式與生活方式,而最終成為具有較高收入和消費能力的城市人口,進而達到增加社會總需求,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文/鄧聿文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國際金融報 2003-10-22


鄧聿文:從三大都市圈看城市化進程與經濟增長不同步
鄧聿文:明確産權可交易性
鄧聿文:農村經濟三大模式殊途同歸
鄧聿文:公用事業民營化勢在必行
鄧聿文:公用事業民營化勢在必行!
鄧聿文:教育亂收費背後是資源壟斷
鄧聿文:經濟適用房出路何在
鄧聿文:《行政許可法》推動政府職能歸位
鄧聿文:改進國債資金投放方式
鄧聿文:先建法規後建銀行
鄧聿文:外資、民資激活國企改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