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同盟與中國  

    [日本《讀賣新聞》9月17日報道]題:日美同盟與中國

    以“日美同盟與中國——走向建設性的安全關係”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于9月12日在東京赤坂的國際交流基金國際會場舉行。這次研討會是由美國智囊機構亨利—斯廷森中心和國際交流基金日美中心聯合主辦,讀賣新聞社贊助的。加強日美同盟和對華建設性接觸,將成為保持亞太地區穩定的核心政策。但是,如果日美兩國在對華政策上不能進行充分協調,兩國間很可能出現分歧,因此日美兩國的有識之士在近兩年的時間裏一直在從事這一課題的研究。

    美國因素——在恐怖事件後加強對華接觸

    (美國喬治. 華盛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所長邁克.望月)

    在美國,每當政府交替之際,對華政策都會出現波動。這是因為,在總統選舉中,對華政策總是成為爭論的話題,候選人都會對現政府的對華政策提出批評。因此,政府實現交替後的對華政策,註定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是,當政府穩定後,對華政策就會向主流的中國觀靠近。也就是説,美國政府認為,更應該實行接觸政策。

    隨著冷戰終結,美國對中國的看法變得越來越嚴厲。但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卻成了接觸政策走上正軌的契機。

    布希政府還力圖在日中間取得平衡。不言而喻,日本才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關鍵夥伴。但是,如果日本經濟出現低迷,天平就會向中國一方傾斜。美國希望日本在導彈防禦方面發揮作用。此外,很多美國人開始認為,日本應該為了行使集體自衛權而修改憲法。專家們希望,一旦臺海爆發戰事,日本能向美國提供援助。

    日本因素——有必要克服直線領導關係

    (防衛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高木誠一郎)

    日美同盟關係和日中友好關係,是日本安全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日美在有效地利用同盟關係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本地區的多邊安全合作體制。日美在多邊安全合作框架內共同實行對華接觸是值得充分考慮的。

    當日美積極與中國進行接觸時,由於日本的官僚機構要比政治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將會出現不少問題。這是因為,由於官僚機構是“直線領導”,因此使日本和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進行有效調整的機制很難發揮作用。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討論日本的對華政策時,歷史問題是一個重要且非常棘手的問題。有必要根據“實事求是”精神來説服中國。如果進展順利,中國就能以建設性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美國的處境非常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曾與日本交戰,戰後又成了日本的盟國。當日中在歷史問題上進行建設性對話時,美國可以發揮重要的觸媒作用。

    中國因素——對“遏制”懷有戒心

    (美國喬治. 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哈利. 哈丁)

    我們研究這個課題的目的,是提出日美同盟應該具有與中國進行“接觸”的機能。所謂接觸,是説服中國和日美在安全問題上建立合作關係,同時努力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

    中國認為問題不在於同盟的存在,而在於其目的。如果日美同盟不損害中國的利益,中國就不會反對。所謂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是指諸如阻止中國擴大政治影響力,促進台灣獨立等。

    中國希望世界各國能夠獨立參與國際事務,從而實現世界的“多極化”。現在的世界不是中國所希望看到的。中國擔心的是美國不允許中國崛起而加以遏制。因此,對中國來説,旨在進行“接觸”的同盟要好得多。

    地區安全——日美進行戰略對話

    (防衛廳前事務次官秋山昌廣)

    在考慮中國問題時,日美同盟應該居於什麼地位呢?這裡想談三點看法。

    第一點是最近日朝對話有所進展。

    第二點是,在解決台灣和朝鮮半島等地區安全課題時,最大的問題在於日美之間缺乏真正的溝通。困此,日美對華政策存在著不統一之處。只有日美實施戰略對話之後,真正意義上的日美中三國安全對話才有可能實現。

    第三點是強化日美同盟屬於國際社會的特性。日美同盟是雙邊安全組織,但也對當今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發揮著作用。要求創設日美同盟秘書處的提案很有意義,好處在於可以調整日美兩國外交與國防部門政策。而且,如果日美同盟秘書處參與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多邊會義中來,將中國吸納進國際共同體當中,日美中就有可能建立起安全保障的穩定機制。

    對將來的考慮——日本對中國的看法是關鍵

    (神戶大學法學系教授五百旗頭真)

    歷史上,大國崛起之時往往會出現戰亂。但是,中國始終堅持重視經濟的立場,並沒有引起大的混亂。這是令人感到意外的好事。

    日本一貫支援優先發展經濟的中國。 這一對華政策是依靠日美同盟來支撐的。

    美國的對華政策會因總統選舉等因素産生波動。在其不穩定之時,身處亞洲的日本應該向美國説明中國的狀況。這是日本在日美同盟中應盡的重要義務。

    參考消息2002/9/19


中國海洋戰略與西太航線
中國在東南亞尋找新朋友
海灣國家擴大與中國關係
中美恢復軍事交流與“中國包圍網”的形成
中國積極推行經濟外交
《生存》:中國的石油外交(上)
《生存》:中國的石油外交(下)
日刊:中日可能爭奪中東原油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兼顧所有人的利益
德刊評論我近期外交成就
中國春季外交頻繁 中外媒體不同解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