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兼顧所有人的利益  

    美國《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6月13日一期文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兼顧所有人的利益(作者:蘇珊勞倫斯/北京)

    中國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市場號召力異軍突起,讓其周邊以及東南亞各國感到威脅。對此,中國政府非常清楚。為了緩解甚至打消周邊國家的疑慮,中國政府正竭力顯示自己國家的經濟增長對周邊地區的發展也有幫助。四月份南韓、新加坡以及台灣地區的對外貿易數據就有力的支援了中國政府的觀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對外出口貿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疲軟,終於顯示出回升的可喜局面,數據表明,對華出口額的增長在這輪出口回升的勢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經濟的崛起不僅讓她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賣家,更是最大買主。

    中國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數據僅僅是中國經濟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日漸成為該地區最重要市場的表現之一。不少經濟界人士和中國政府官員更相信,如果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能夠就進行自由貿易達成協定,中國經濟增長對本地區的促進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其中,中國最關注的是能否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即Asean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

    中國與東盟國家展開積極的經濟往來對穩定該地區的政治格局具有積極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經濟學家張雲嶺(音)認為,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有利於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重新建立由於領土爭端而受到損害的相互間政治信任,而且還有助於中國回應美國在該地區的單邊主義行徑,並挑戰日本經濟在亞洲地區的主導地位。

    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提議,中國外經貿部部長龍永圖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我們期望通過一些特殊的、實際的行動來證明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並不像歐盟、美國經濟那樣,只對發達國家有利,開放的中國經濟對我們周邊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也是有好處的。”龍永圖還表示:“中國政府認識到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同本地區國家,特別是同東南亞國家的聯繫。”

    儘管如此,不少東盟國家領導人對是否接受中國所倡導的自由貿易區仍然存在疑慮。新加坡政府高官李匡越(音)近日在東京發表言論稱:“日美關係對保持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均衡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保持均衡,東南亞國家才能享受和平。而就目前的狀況看,東南亞地區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有能力與中國的實力抗衡。”

    事實上,美國和日本也正在通過積極與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簽訂雙邊條約,以達到制約中國經濟、政治實力之崛起的目的。與此同時,中國的老牌競爭對手印度也在逐步採取措施接近東南亞國家,今年11月,印度領導人便將與東盟領導人舉行一年一度的峰會。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對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産生憂慮,主要原因是由於他們擔心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會在國際市場上佔盡出口貿易的好處。聯合國最近頒布的一期貿易及發展報告證實,東南亞國家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該報告指出:“受到中國産品出口最嚴重挑戰的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徵的生産部門,其中包括電子産品的組裝業,也就是説,東盟國家和墨西哥的中等收入生産者所面臨的競爭最為顯著。”

    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對東南亞國家來説是利大於弊的經濟學家們也承認中國産品的出口會對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對外出口帶來競爭壓力。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家張雲嶺表示:“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對東盟國家來説,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一歷史機遇。”

    去年11月由中國方面提出的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區預計將在未來十年之內基本成型。從中國的角度來説,建立自由貿易區將有助於各東南亞國家擴大向中國的出口,中國政府已經許諾要給予這些國家超出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水準的,級別更高的貿易自由度。

    目前,正在負責籌建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學家張雲嶺表示中國政府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對東南亞國家“實施比WTO承諾還要優惠的關稅政策。”如此以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將在實踐農業貿易自由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中走得更遠。

    “我們必須走階段性的發展道路,一步一步來,”中國外經貿部部長龍永圖表示:“人們總不能等到10年之後才真正享受到自由貿易區所帶來的實惠。”

    籌建中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最大受惠者應該是東盟成員國中最不發達的國家,比如緬甸、柬埔寨、寮國以及越南。按照自由貿易區的規定,中國將給予這些國家與WTO條款相應的貿易最惠國待遇。

    中國入世談判15載的領軍人物龍永圖認為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將有助於全球貿易一體化談判的推進。在漫長的入世談判過程中,龍永圖感受萬千,其中讓他産生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利用地區間的經濟協定促進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協作。於是,他想到了建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區,並希望通過這一舉動,為國際貿易合作的升級做出應有的貢獻。

    經濟學家張雲嶺表示,早在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出臺之前,他的研究結果就表明隨著中國市場對亞洲各國家和地區出口産品的重要性不斷增長,中國已經開始趕超日本市場在該地區貿易往來中的地位。從1999年到2000年,東亞國家對中國的出口總額增長了整整一倍,從過去的5.2%變為後來的10.2%;而東亞國家對日本的出口則從14.5%下降到了12%。

    台灣地區,南韓和蒙古2000年對華出口的總額都超過了對日出口。

    在東南亞地區,日本仍然被認為是傳統的主要出口目標。但是,東南亞四個最大的經濟體對日出口的比率從1985年到2000年間從3.1%到15.8%,下降了將近一半,也就是説,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其他市場上增加出口量。

    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對於通過增加對華出口以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顯得十分熱衷,但是東盟國家卻始終顯得有些猶豫。他們擔心自己會變成中國的單一型、低端産品供應者,只能出口例如農産品、石油、礦産、木材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等産品。

    東盟國家的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中國的確非常需要這類産品。同時,為了增加出口量,不少東盟國家也很樂意向中國出口農産品。值得東盟成員欣慰的是,有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三年中,來自東盟國家的電子産品對華出口明顯增加,比三年前增長了30個百分點。

    2002年聯合國貿易及發展報告表明中國方面正在積極參與所謂的國際“生産分工”:即通過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電腦以及辦公儀器零部件到國內進行組裝,然後再出口。該報告稱:“可以明確,這一趨勢在中國完全掌握在國內生産科技含量較高的産品零部件之前會持續增強。”

    中國網2002/6/14


《遠東經濟評論》評論中國的“走出去”策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