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中國的石油外交(上)  

    中國在1993年悄悄地變成石油純進口國,這種地位的轉變就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即中國可能也像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極易受到全球石油市場上那些突如其來的事件的影響。它對中國的外效政策構成的影響仍在慢慢展現出來。但是,這樣説可能是穩妥的:對石油安全的擔心對中國的外交和戰略的思考與預測正在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作為一個二等國家,過去它在外交方面的擔心(除了核問題之外)主要是維護它的邊境安全。現在它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它所關心的問題已經從歐亞大陸擴展到中東,到北非和西非。對石油的需求已經使北京的活動最遠到達了拉丁美洲。石油問題還影響著它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態度。

    必然産生的結果是,作為一個純石油進口國,已經使中國的利益同那些非常依賴石油進口的西方國家的利益更拉近了。1990年,當美國為了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動員並結成一個國際聯盟時,中國投了棄權票。但在中國成為一個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後,未來的危機可能會使它採取一種更為積極的支援立場。

    但是,中國的得益和傾向方面的變化對西方同樣構成挑戰:事實上,美國、歐洲和東亞北部的那些工業化石油消費國必須使一雄心勃勃,同時又亟需石油的中國相信,確保所有國家能夠得到石油供應需要一項合作的外交政策。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採取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方針。它對能源安全正實行一種明顯的雙邊交易的做法,即討好那些它自己要進口石油的石油生産大國,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和蘇丹。這種做法産生的影響是令人擔心的。當石油市場像過去兩年那樣緊張時,雙邊交易則可以以政治方面的要求來換取穩定的石油供應。

    中國並不是這種石油訛作困境唯一的潛在受害者。美國、歐洲和日本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而且在這些年中,它們已經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石油生産國要求西方提供武器,而且一些武器即將到達。西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是得到國際能源機構這個正式聯盟支援的,該機構有能力抗衡石油生産國的政治訛詐。這一政策手法已經幫助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不致因它們對石油的需求而變得過分使兩者糾纏在一起。打擊恐怖主義戰爭就是一個例證,在這個問題上,兩者區分開是重要的。如果中國拒絕參加石油消費國俱樂部,其結果是它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北京已經證明了它從拒絕支援美國的制裁政策方面得到了好處。中國的石油工業正在從蘇丹獲得利益,並且已經在伊拉克和伊朗樹立起它們的旗幟,同時正考慮在利比亞進行合資經營。北京的石油外交議程上還包括同沙烏地阿拉伯建立更牢固的關係。就在中國拓展這些雙邊關係,而且它對進口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的時候,北京在抵禦來自這些能源生産國——包括那些謀求得到敏感的軍事技術的國家——的壓力方面將變得越來越脆弱。

    對中國的政治壓力將會增加,要它在像聯合國這樣的論壇上支援石油生産國滿意的立場。這就會在各種問題上對西方國家構成新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中國人和俄羅斯人在聯合國制裁和軍事打擊伊拉克這些問題上採取的政治立場一樣,它們的這種做法削弱了過去過伊拉克所採取的政策的有效性。

    中國尚未認真地考慮同其他石油消費國建立一個多國聯盟。

    中國的能源困境

    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重大事件一直保持中立立場,這是十分難得的。中國境內的石油價格是由國家的中央決策者制定的,與國際市場沒有任何關係。國內的供應與國內的需求處於很平衡的狀態。由於中國經濟不會受全球石油價格動蕩的影響,中國領導人對中東或其他生産石油的地區發生的衝突可以採取中立的立場。儘管為數不多的石油出口為北京賺取了價值不斐的外匯。

    近年來,伴隨引人矚目的經濟發展同時出現的是中國的石油需求迅速增長,其速度比它國內石油生産增長還要快。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的石油消費從1990年的每天210萬桶增加到1997年的350萬桶/天,目前是460萬桶/天。中國目前在石油産品消費方面佔世界的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這種增長速度已經使中國轉變成一個重要的石油進口國。預計這種進口在今後15年內將增加1倍——特別是在那些經濟發展充滿活力,但能源匱乏的東部和南部沿海省份——中國國內的石油生産還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如果中國的石油生産水準仍然發展緩慢,就像近幾年的生産情況這樣,中國的石油進口在今後10年還將增長,達到200萬桶——400萬桶/天。如果在交通運輸方面石油的使用量比目前的佔用量總數的60-90%還要增加,就像在其他工業化國家通常會出現的那樣,中國的石油需求量到2010年甚至還要高,達到630萬桶——810萬桶/天。(英國《生存》雜誌(季刊)2002年春季號文章)

    參考消息2002/6/20


不能計盈虧的國家事業
日刊:中日可能爭奪中東原油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