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戰略與西太航線  

    西太航線,牽動亞洲安全

    日本《世界週報》雜誌8月20日刊登日本右翼人物的文章《中國打入海洋與海上自衛隊的作用》,鼓噪日本應阻止中國進入海洋。文章稱,日本同台灣、菲律賓一起形成了對中國的包圍網。中國要進入太平洋,就必須通過日本西南群島———沖繩諸島同宮古列島之間的海域,或者通過台灣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如果台灣與大陸實現統一,那麼中國就會成為面向太平洋的國家,台灣海峽就會成為中國的“內海”,等於是控制了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等日本海上通道的重要據點。因此,對日本來説,使用武力阻止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控制西太平洋海域及其航線至關重要。

    該文發表後引起世界輿論大嘩。而且,事實上,去年發生的中美撞機、日本軍艦開赴海外、日本擊沉不明船隻以及今年的朝韓交火等事件無不與這片海域緊密相關。西太平洋航線(下文簡稱西太航線)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什麼是西太航線?

    西太平洋海域地處亞洲與太平洋的結合部,南北長3000余海裏,是亞洲與太平洋聯繫的“橋頭堡”。海區外緣有世界上最長的島鏈環繞,北端是日本列島,中部為琉球群島、台灣島,南部是菲律賓群島、加裏曼丹島。其中,台灣居於西太航線的樞紐地位,扼守著整條航線的要衝。西太航線既是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海上長廊,也是連接太平洋、溝通印度洋的交通要衝,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樞紐和海上航運繁忙的航線之一。

    西太航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東北亞—東南亞航線,航程約為1600—3200海裏。中國、日本、南韓等國可經此航線向東南亞地區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戰略物資;另一條是中東—關島—日本航線,又稱為“石油航線”,是中東地區産油國經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或巽他、龍目海峽至日本、關島等地的航線。航程為5300—6800海裏。該航線是日本運輸石油的一條主要航線。日本進口原油的70%都經此航線。該航線也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一條主要石油補給線。

    西太航線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近年來,西太航線每年通過的艦船在8萬艘以上,是日本、南韓到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等地的必經之地,其中日本貨運量的3/4都要通過該海域。因此,該海域平時影響到東亞各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戰時將關係到國家的勝敗和存亡。

    在近現代戰爭的歷史上,各國為爭奪這片海域及其海上航線而進行的戰爭接連不斷。如1904年日俄進行的世界海戰史上罕見的戰役之一黃海之戰;1898年,在南中國海馬尼拉灣附近進行的美國與西班牙的戰爭等。二戰及戰後幾十年間,西太平洋海區的戰事始終沒有間斷。如二戰中,1941年日軍登陸馬來半島和新加坡,擊敗英國在遠東最強集團軍的馬來西亞戰役;1944年,為控制南海交通線,美日雙方發生的菲律賓戰役等。20世紀50年代,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仁川登陸作戰和60年代在侵越戰爭中對北部灣海域的封鎖作戰等。

    美國對西太航線虎視眈眈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同蘇聯爭奪在亞太地區的“勢力範圍”,不僅頻頻集結重兵干涉亞太事務,而且還拉攏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構建了大量的前沿軍事基地,逐步在西太平洋地區形成了圍堵蘇聯和中國的“島嶼鎖鏈”,並對西太平洋航線一直虎視眈眈。雖然美國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其對礦藏資源和物資的消耗巨大,所以一些重要戰略原料等仍需依賴進口。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它還成為美國最主要的貿易地區。因此,太平洋區域海上交通線對發展美國經濟與軍事工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在軍事運輸上對本海域海上交通的依賴性亦很大。

    目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設有基地與軍事設施百餘處,駐有各種兵力達10余萬人。這些基地設施大都建立在別國領土和遠離美國本土的島嶼上,補給能力很弱,每年均需補給大量的軍用物資。戰時,美軍遠洋作戰、部隊機動等都需依賴海上輸送,海運在美軍戰略運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如在朝鮮戰爭中美軍海運量佔總運輸量的98%,越南戰爭中佔95%,海灣戰爭中佔94%。由於經濟及軍事的需要,在美國最重要的10條海上航線中,有3條經過西太平洋地區,年貨運量超過2億噸。因此,不論在戰時還是平時,西太平洋海上交通線對美國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企圖使用武力控制西太航線

    日本四面環海,土地狹小,資源極端貧乏,工業所需的石油、天然氣、焦煤等重要燃料和原料,國內幾乎都不能自給,均依賴進口。同時,日本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國家之一,大量工業産品需向國外推銷,離開對外經濟聯繫,日本經濟不但不能發展,而且生存都受到威脅。從地理位置看,日本是太平洋西緣的一個島國,東臨太平洋,西瀕日本海、東海,對外經濟聯繫主要依賴海上交通。鋻於日本對海上運輸的嚴重依賴性,西太平洋的海上航線是“日本的生命線”,在平時關係其生存和發展,戰時將直接影響作戰的勝敗。

    近年來,日本為了實現其稱霸亞洲的野心,加快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邁進,大幅調整了軍事戰略,以實現由“本土防禦型”向“海外進攻型”戰略的轉變。對於事關其生死存亡的西太平洋海上交通線,日本當局提出要“保護1000海裏海上航線的安全”。去年11月9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3艘戰艦更是藉口“支援美軍打擊恐怖主義”首次前往海外執行軍事任務。

    西太平洋海域矛盾與合作共存

    西太平洋海域是當今海洋權益鬥爭最劇烈、最複雜的地區之一。由於歷史遺留的矛盾或地區霸權、擴張主義的存在,國家(地區)間的政治利益矛盾的産生,以及國家領土、領海主權矛盾激化等,這裡都有可能導致軍事對峙或衝突。

    從人類社會近現代的發展歷史來看,由海洋經濟活動而引發的矛盾和衝突頻頻發生。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海洋經濟利益引發的武裝衝突和戰爭更是引人注目。例如,就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即將通過之時,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了馬島戰爭。這表明,各國對海外及海洋經濟利益的矛盾與鬥爭,加速了海上武裝衝突與有關海洋經濟利益的局部戰爭爆發的頻率。

    另一方面,目前有多種跡象表明,21世紀將是亞洲和太平洋世紀,眾多專家均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東亞各國的經濟將有更大的發展,世界經濟重心將會東移。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交流,在這種社會經濟的交流中,海洋起了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在西太平洋海域擁有眾多利益的美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也都在尋求這一地區的海上安全。可以説,西太平洋航線的安全代表了這一地區諸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利益,也是這一地區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生活穩定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因而也需要有關各方共同努力去維護。

    西太航線與中國國家利益休戚相關

    西太平洋海域是緊鄰中國的海區,它不僅是中國海軍進入太平洋的必經之路和海上作戰的主要戰場,也是中國對外交往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海上交通線之一。早在1881年,清朝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參將銜管帶鄧世昌率官兵260余人,遠赴英國,接收在英國訂購的“超勇”、“揚威”兩艘巡洋艦回國,編歸北洋水師。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航線的航行。1887年,鄧世昌再次赴英,又接收了“致遠”等4艘巡洋艦回國,這4艘戰艦成為北洋水師的主力。

    1891年,丁汝昌以北洋海軍提督的身份率艦沿西太航線北陳情問日本,考察日本海軍的發展情況。此行不僅使海軍官兵再度熟悉了中國周邊的海上航線,同時也壯大了中國海軍在這一地區的聲威。中國海軍日益壯大的實力招致英、法、日等世界海上列強的嫉妒和不滿,法、日兩國海軍更是尋釁對中國發動了馬尾海戰、甲午海戰等侵略戰爭。其中,後者直接導致了中國政府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此後,中國的東南海域門戶大開,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屏障,同時,清政府更加衰敗不堪。1945年日本投降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近年來,我國海洋資源被掠奪、海洋權益受侵蝕及祖國統一受阻的事態依然嚴峻。美國插手台灣和南海問題,謀求對西太航線壟斷性控制的永久化,阻止我國成為海洋大國,已構成對我國國家利益乃至國家安全日益嚴重的挑戰。有關專家指出,西太平洋海域是完成祖國大陸與台灣統一、走向太平洋的前線區域,也是我們開發海洋資源、進行經濟建設的咽喉要道。隨著海洋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海洋權益和海上交通也逐漸成為中國未來國力發展的希望所在。(林祖玲 吳飛)

    《環球時報》 (2002年09月09日第六版)


日右翼鼓噪阻止中國進入海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