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恢復軍事交流與“中國包圍網”的形成  

    日本《世界週報》2002年8月6日文章:中美恢復軍事交流與“中國包圍網”的形成(作者:阿部純一)

    經歷了一段時間中斷後,中美軍事交流開始走向恢復。6月27日,美國防部長助理羅德曼在北京與國防部長遲浩田等中國軍方首腦舉行了會談。自去年4月美偵察機與中國海軍戰鬥機在海南島海域發生撞機事件以來,中美軍事交流活動一直處於中斷狀態。此次通過羅德曼訪華,中美雙方就恢復軍事交流活動基本達成一致。然而,在這一年多時間裏,中國周邊的軍事格局卻發生了很大變化。“911”以來美國借發動“反恐戰爭”之機使美國的軍事影響力擴展到了中亞地區,並在南亞、東南亞等地加強了軍事影響。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不知何時已經處於美國軍力的包圍之下。

    被美國包圍的中國

    當然,這種狀況的形成並非單純是由於“封鎖國際恐怖勢力”而導致的“偶然結果”。去年9月30日,美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國防計劃修正案(QDR2001)”中提出要加強美國在東亞沿海地區的軍事存在。雖然並未明確指名,QDR2001的目的顯然是為了防備日益強大的中國。這樣,QDR2001就與“反恐戰爭”一起,成為美國在東南亞地區軍事存在增強的原因,同時美國與台灣的軍事關係又出現了新的進展。

    今年5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美俄首腦會議上,雙方就今後10年內將核彈頭削減至1700—2200枚的目標達成了一致,同時俄羅斯也被列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準加盟國。在美俄協調中,反彈道導彈(ABM)條約失效,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致力於開發導彈防禦體系,這對中國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一直表示堅持ABM限制條約和反對導彈防禦體系的俄羅斯顯然是“倒戈”了。

    而且,近來美國與台灣的接近也非常大膽。去年4月,美國和台灣簽定了包括四艘驅逐艦和八艘潛水艇在內的所有武器供給協議後,布希總統面對電視採訪時又表示:“為幫助台灣自衛,(美國)可以做任何事。”

    今年2月21日,布希總統選擇與30年前尼克松總統訪華同一日子來到中國,實現了繼去年10月參加上海APEC後的第二次訪華,表現了重視中國的姿態。但其後不久,台灣“國防部長”湯曜明提出赴美參加“美臺商會”主辦的會議,美國首次發給台灣現職“國防部長”赴美簽證。3月10日至12日在佛羅裏達州召開的該會議期間,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和國務卿助理先後會見了湯曜明,此次會議雖號稱民間會議,實際上卻成為了一次美臺防衛峰會。

    要按以往,北京方面對此必定反應強烈,但此次卻並未採取報復手段,4月底胡錦濤副主席的訪美也如期成行。看來,北京方面也意識到,較之僵化的中美關係,不如確保兩國關係的穩定對自身更為有利。

    當前的課題是恢復中美定期防衛磋商

    在與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會談中,胡錦濤副主席邀請其訪華,希望以此恢復兩國間軍事交流,但拉姆斯菲爾德並未接受,而派部長助理羅德曼來到了中國。通過羅德曼訪華,雙方就促進軍事交流達成了一致。今後,恢復副部長級的中美定期防衛磋商問題就成為了焦點。自1997年開始的該磋商幾乎每年舉行一次,2000年11月舉行了第四次後中斷。由於通過磋商才能確定具體軍事交流項目,因此目前恢復磋商機製成為雙方軍事交流得以恢復的前提條件。

    但是,即使中美軍事交流能夠恢復,恐怕也與克林頓政權時代有著質的不同。雖然美國的基本立場是將軍事交流看作為促進中美相互信任的一種手段,但美國會卻批評這種交流只對中方有利。憑藉這一年裏形成的“中國包圍網”,布希政權必將向中國施壓,謀求更加“互惠”的交流。對此中方將作如何反應,值得關注。

    再看中日間的軍事交流,與中美間軍事交流走向恢復相反,由於4月21日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原定於4月底的防衛廳長官中谷的訪華計劃被延期,中國海軍軍艦訪日計劃也被延遲。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在與羅德曼同期訪華的民主黨代表團(鳩山由紀夫團長)會談時,表現出了不同態度,他認為中日間防衛交流的恢復還不到時機。

    在此,筆者並非要質疑中方的態度,只想提醒中日雙方注意一個現實問題。實際上,日本在美國編織的“中國包圍網”中擔當著重要一角。對此,不知中方有多深的認識,也不知日方對自身所處的地位有多少認識。

    中國網2002/8/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