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後的逆向衝擊  

    英國《金融時報》6月7日報道題:中國的逆向衝擊 (記者 金奇)

    將成為汽車出口國

    事情本來不該是這個樣子的。人們原本估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給國內汽車工業造成強烈衝擊。評論人士曾説,“狼”——意指外國大公司——的到來將預示著國內競爭對手的退場。

    然而,才過了幾個月,現實便徹底推翻了當初大多數人的看法。受衝擊最大的是大眾等如雷貫耳的外國知名企業,成就最大的卻是兩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小公司。

    這一現象反映出中國汽車工業的變化,觀察人士預言,它也許會成為繼日本和南韓之後的低價汽車出口國。

    亞洲汽車資源公司(從事汽車市場諮詢)的負責人杜恩説:“具體時間很難預料,但到2010年,中國肯定已經是汽車出口大國。”

    對於一個目前幾乎不出口汽車的國家來説,這種預測未免大膽。但從其他行業、尤其是家電行業的經驗以及中國汽車市場的走向來看,這種預測不無道理。

    大約15年前,中國家電生産商被人瞧不起。但在20世紀90年代,它們從松下等跨國公司手裏奪回了國內市場,如今還打入了國際市場。

    現在,給中國家電公司帶來好運的許多條件也出現在汽車行業:創新精神、政府的全力支援、日趨成熟的國內零部件工業以及外商的技術轉讓等。

    國産車與大眾叫板

    “奇瑞”和“美日”這兩款國産車成為今年最暢銷的車型,一個是中國貧困省份五年前剛剛成立的公司,一個是從前的摩托車零件廠,它們同大眾和豐田展開了競爭。

    “奇瑞”的外形跟大眾公司在中國銷量最旺的“捷達”車頗為相似,但它的售價只有10。28萬元,比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捷達”便宜約3萬元。它同“桑塔納”和“波羅”——大眾公司在中國的另外兩個著名車型——的差價也大致如此。

    中國消費者十分注重價格,這一差價至關重要。據亞洲汽車資源公司稱,“奇瑞”今年頭四個月的銷量為14179輛,比去年增加了305%。同期,“捷達”聽銷量為35238輛,但增長率要低得多。

    “人們覺得我們的品質跟大眾差不多,但要便宜一些,”上汽集團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銷售部副經理金一波(音)説,“現在中産階層的人很多,他們買得起車,但不想花太多的錢”。

    奇瑞公司為什麼能在短短五年內生産出敢同大眾叫板的汽車呢?部分原因是,大眾、雪鐵龍、標致和菲亞特等公司17年來在中國建立起來的零部件市場發展迅速。

    零部件成就小企業

    現在,中國有幾千家公司生産汽車零部件並公開出售,其中許多是倣造外國名牌。據大眾公司亞太地區總裁貝恩德萊斯納説,假如公開市場上買 不到某些零部件,奇瑞公司便設法採購“捷達”原裝配件。

    萊斯納説,大眾和中方合作夥伴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為此産生矛盾,因為後者持有奇瑞公司20%的股份。“我們在某些問題上發生了一點糾紛,但最終解決了,”他説。解決辦法是,奇瑞公司答應今後不再使用大眾公司的原裝配件。

    但大眾公司的一名高級主管人員指出,假如奇瑞公司繼續的使用“捷達”配件,大眾公司也毫無辦法。

    “美日”的經歷大同小異。它的外形跟先由大發、後由豐田公司生産的“夏利”幾乎一模一樣。吉利汽車有限公司公關部經理陳喜慧説,“美日”的發動機跟“夏利”相同但由吉利公司自己生産。“假如‘夏利’沒有跟零部件供貸商簽訂專供合同,供貨商也可以把貨賣給我們,”陳女士説,“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這樣得到的。”

    外商投資有增無減

    人們也許以為,這種局面會讓外國投資者不敢在中國轉讓技術,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外國汽車廠家不僅爭先恐後地增加對華投資,而且把對合資企業夥伴和供貨商轉讓技術當作一項重點工作,認為中國市場值得它們這樣做。“就市場開發而言,中國現在是我們的重中之重,”日産汽車公司的總裁卡洛斯戈斯恩在北京在車展上説,“今後五到十年內,中國將是我們增長最快的市場”。

    萊斯納頗有同感。他説,兩年內,中國的轎車市場將達到100萬輛,大眾公司將在五年內再投資24億美元。

    他説,五年時間內,大眾公司在中國生産各車型的本地零部件比率將從現在的大約40%上升到75%至80%。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成本,為大眾公司在中國進行出口生産做準備。

    “外國品牌別無選擇,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就只能向供貨商轉讓技術,”杜恩説,“但我估計它們會密切關注自己的智慧財産權”。

    參考消息2002/6/10


“入世”系列13:中國希望在新多邊貿易談判中享受特殊待遇
“入世”系列12:《金融時報》分析入世給中國零售業的衝擊
“入世”系列11:日刊評論中國法律將如何變化
“入世”系列10:中國亟需放鬆勞動力流動限制——《遠東經濟評論》
“入世”系列(八)中國加強原材料減産指導
“入世”系列(七)人民幣的走向
“入世”系列(六)中國交通航向國際軌道
“入世”系列(五)中國在世貿組織出手不凡
“入世”系列(四)入世推動農業改革
“入世”系列(三)中國入世後盜版商品依然猖獗
“入世”系列(二)亞洲各國應拍手歡迎中國入世
“入世”系列(一)中國傳媒業在變化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