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系列10:中國亟需放鬆勞動力流動限制——《遠東經濟評論》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即將進一步敞開國門,面對國際社會上實力雄厚的競爭者,政府將如何協助國內各個産業提高生産效率,增加市場競爭力,已經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社會問題之一。在中國整體勢態發展良好的經濟體系之中,最令人擔憂的是以農業和汽車製造業為代表的那些可能帶來大量失業人口的傳統行業。不久前,中國政府公佈了官方預計的農業失業人數,面對這樣一個似乎已經無從回避的挑戰,政府應該如何作為?

    也許,幫助數百萬的失業人口重新在勞動力市場站穩腳跟的唯一有效改革方式只能是淘汰國內長期執行的戶口制度。

    在調整國內經濟結構以使之適應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方面,一國政府擁有許多政策選擇。但是,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的政策選擇卻十分有限:為了吸引外資,創造良好可靠的投資環境,中國政府調整人民幣匯率的餘地很小;擴張型的財政政策的確可以達到促進內需的目的,但是,由於北京早在若干年之前就開始增加財政預算,國家無法負擔沒有節制的財政支出。儘管中國政府新近下調了人民幣利率,其效果可能並不明顯,因為深受壞帳困擾的中國商業銀行對繼續提供新的大筆貸款業務缺乏熱情,謹慎的消費者進行大宗買賣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於是,對處處受限的中國政府來説,針對勞動力市場的改革成為唯一可能發揮顯著效果的舉措。

    勞動力市場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人們在勞動力市場上流動,脫離老化、落後的農工行業,進入富有生機的新領域,可以促進國家經濟的良性發展。一個健康有效的勞動力市場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勞動力本身進行再就業的能力、勞動力接受再就業技術培訓的機會以及勞動資訊的自由流動。從這三個要素出發進行考察,中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機制十分不完善,職業培訓也尚未形成市場機制。也就是説,從國營企業下崗的鋼鐵工人幾乎不可能再度接受培訓,學習類似網路設計這樣的新型知識和技能。

    儘管如此,阻礙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的關鍵問題並不是技術培訓系統,而是“戶口”制度。戶口制度限制了人們離開自己的出生地,到其他城市或地區求職的自由。自從1958年,當時的中國國家領袖毛澤東首度推行戶籍制度,廣大農村人口就被“永遠”限制在了自己的出生地,農村人口長期與相對富裕的城市居民隔離,漸漸使他們成為了落後地區的低等階級。

    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進程,僵化死板的戶籍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後來,中國政府在調整戶籍制度方面更近了一步,允許農村人口自由出入其出生地附近的小型城市。新近改革的戶籍制度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大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交通和住宿部門的營運能力得到了加強,從前使用的糧油票成為歷史。再後來,中國城市的建設熱潮吸引了大量勞動技能較低下的外地勞工,數以萬計的青壯勞力從農村進入大中城市,成為建築工人。現在,全國有超過一億兩千多萬名外地民工在各個城市尋找就業機會。由於外地打工仔沒有當地的居住資格,他們在城市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而且,儘管數以百萬計的外地勞工心甘情願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居住在農村。

    中國經濟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在於大量的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一優勢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大量的直接投資。然而,為了保存剩餘的勞動力資源,中國政府必須在勞動力和資金之間尋找有效的平衡點。一個具有流動性的勞動力市場能夠極大的促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並提高工資水準,另外,它還能有效的幫助國家度過經濟陣痛,縮短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造成的衝擊。當然,最重要的是,它還能有效的降低失業率。

    儘管改革勞動力市場的好處頗多,北京政府仍然很難立即完全放開勞動力市場。戶籍制度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社會調控手段,放棄戶籍制度意味著賦予人們更大的自由選擇的權利,讓他們獨立決定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然而,北京政府擔心這種沒有節制的自由流動可能會導致過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從而造成社會動蕩。然而,如果不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國內各省市之間又無法進行合理的勞動力轉換。

    中國領導人目前所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必須為了發展經濟承受加劇的失業壓力,另一方面,又必須盡全力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然而,儘管現實如此嚴峻,北京政府仍然必須在失業浪潮來襲之前做出決定。

    《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3月14日


“入世”系列(八)中國加強原材料減産指導
“入世”系列(七)人民幣的走向
“入世”系列(六)中國交通航向國際軌道
“入世”系列(五)中國在世貿組織出手不凡
“入世”系列(四)入世推動農業改革
“入世”系列(三)中國入世後盜版商品依然猖獗
“入世”系列(二)亞洲各國應拍手歡迎中國入世
“入世”系列(一)中國傳媒業在變化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