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系列(六)中國交通航向國際軌道  

    中國現已跨入世界航運大國的行列。加入世貿之後,中外航運業同時在統一的公平和開放市場及無差別國民待遇環境中競爭。京華山一研究部董事鄧以旭認為,和國際同業相比中國競爭力還不強,特別是管理方面。國內航運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已由原先的百分之六七十,下降到目前的30%,因此入世後也可能會進一步失去國內市場。

    國企改革顯成效

    以上海為總部的中海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航運公司之一,1994年11月11日在香港上市。中海發展董事會秘書葉宇芒説,在上市之後,公司曾把募集的資金投入建造新船,然而市場卻發生變化,又恰逢中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企業盈利大幅下降,當時中海股價跌到只有人民幣0。44元。這就使高層意識到,舊的國企結構和管理方法已經無法化解來自競爭和資本市場的壓力。

    1997年,中國交通部對其所屬的廣州海運、上海海運、大連海運以及北京的交通部直屬企業進行重組合併,組成了中國海運集團。這是對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步驟。中海發展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的結構重組。在對所屬公司進行冗員分流時,裁掉了1000多名員工,讓他們靠領救濟金生活。

    中海發展還制定了旨在提高員工素質的一系列制度。總會計師王康田説:"公司規定每年有5%比例的經理級職員要淘汰,5%要降級使用。實施這個辦法,最近幾年公司的管理水準有所提高。"王康田透露,中海發展目前的盈利主要來自國內,業務的70%來自沿海運輸。由於中國經濟連續幾年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國內的運輸營業額比較穩定,收入也比較好。而在船隊機構管理方面,基本上適應了國際方面的運輸。最近幾年開拓國際市場,效益也穩步提高。

    入世後利大於弊

    王康田坦言,中國入世對中海發展這樣的實力國企來説有利有弊。中國從80年代開放第一批港口起到現在已經20多年,現在已有將近100家外國各類航運公司在中國的航線上運作。中國加入世貿後,國際航運公司憑藉其船隊的規模、先進的管理、雄厚的資金實力,滲透到中國的內陸沿河航運以及船務代理等方面。和國內企業展開激烈的競爭。

    他説,中國航運公司畢竟在這個領域奮鬥了10年,對國內市場比較熟悉,而且也有價格成本低的優勢;但是外資憑藉國際化的管理水準,進來後也會在服務水準上與中國企業競爭,不容忽視。目前中國外貿運輸量九成以上通過海運完成。到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的貨物海運量將上升10%,加入世貿總體上是利大於弊。

    公路收益穩定

    中國公路建設發展迅速,近5年每年高速公路的通車里程超過2000公里。由於中國産業政策傾斜,使高速公路的投資回報率高而且比較穩定。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科研處處長齊勇鋒博士説:"由於公路是新興的行業,所以沒有其他國企那麼多的過度負債、人員負擔等問題,這是它的優勢。另外,這些企業開始建立時大部分都採用股份制,就企業的體制來講已經和國際接軌了。加入世貿應是機遇大於挑戰。"但是他指出,公路行業的主要問題在於管理水準和服務水準跟不上。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國有股中有5家公路類公司:深圳高速公路、四川成渝、滬寧高速、浙江滬杭甬及安徽皖通。它們在所經營的區域內有一定的壟斷性特徵。

    官員轉型變企業家

    "浙江滬杭甬"在上市之前屬於浙江省交通指揮部。而耿小平本來是個政府官員,他説:"市場的壓力逼迫我從一個官員轉為一個企業家。我們境外的股東對公司壓力很大,他們要求我們和國際慣例接軌,要求我們規範運作,要求我們加大透明度。我就不得不儘快轉變為企業家的正規角色。"

    他認為股份制企業最大的好處是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法人制結構,這種現代企業制度是中國最高層一再要求和敦促的,但是他坦承新制度的建立並不容易。目前耿小平還在上海攻讀MBA課程,為成為一名專業的企業家而努力。

    作為一家總資産達到180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浙江滬杭甬"人員精幹,本部只有50人,這樣的企業在內地並不算太多。而公司穩定人才的辦法是靠靈活的用工機制以及不錯的薪酬制度。這家公司採用"歲尾淘汰"制度,每年無過錯淘汰兩名,即使沒有過錯,但一年工作排在倒數第一第二名就要淘汰。他説這樣做雖然殘忍,但對企業增加活力是很有益的。

    香港《亞洲週刊》2002/2/11


“入世”系列(五)中國在世貿組織出手不凡
“入世”系列(四)入世推動農業改革
“入世”系列(三)中國入世後盜版商品依然猖獗
“入世”系列(二)亞洲各國應拍手歡迎中國入世
“入世”系列(一)中國傳媒業在變化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