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學生課外閱讀讀什麼?怎麼讀?

    課內的芝麻弄成西瓜,課外的西瓜一個也沒抓

    近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首先進行的就是減輕中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到學校來,是為了接受教育,為今後的工作和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但從入小學、入中學起,家長關心的就是將來考大學的問題,老師奔的就是將來考大學的目標,仿佛學習就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為了考大學,老師佈置的作業越來越多,家長的督促越來越緊,學生自己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作業做不到深夜是做不完的,雙休日是不能休息的,寒假、暑假又有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弄得孩子們身體上、精神上都非常緊張,老怕考不上大學讓家長和老師失望,讓同學看不起。但這樣就一定對考大學有利嗎?

    大學不論怎樣考法,歸根到底要考語文水準。因此,從初中到高中,學生都把心思撲在未來那三個小時的高考語文考試上,考得著的就死記硬背,考不著的就不管不問,把語文知識和語文訓練都集中到了中學課本選編的那少量的課文上。課本中的東西摳得很細很細,記得很死很死,把芝麻都弄成了西瓜,而課外的那麼多大西瓜卻一個也沒有聽説過、一個也沒有摸過、一個也沒有吃過。天下的好書、好文章那麼多,中學課本才能選幾篇?就是把中學課本都背完,也還是只有那麼些詞語、那麼些內容、那麼些表現方法,語文水準還是無法得到根本的提高。高考的考法一變,就沒有咒念了,因為語文水準沒有得到根本的提高,知識都是死記硬背來的,題目一變或標準一變,當然就不好應付了。拼搏了好些年,身體拖垮了,精神也壓垮了,結果對考大學卻沒有真正的用處,這樣的學習方法不改怎麼行呢?

    課內教學要統一,課外閱讀要自由

    課業負擔減輕後,課外閱讀的問題也就産生了。什麼是課外閱讀?實際上,課外閱讀就是自由閱讀。課內的教學,必須有統一性,這是由教育體制本身決定的。一個班有四五十個學生,不能只按學生自己的趣味選文章,不能讓老師同時講四五十篇不同的文章。即使對課文的內容沒有多大的興趣,也得認真學,注意聽,因為課堂上老師傳授的是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從更大的範圍講,教材至少得是一個地區的很多學校共同使用的,沒有必要一個老師編一套課本,一個學校出一套教材。對於語文課本中選的課文,老師熟悉的要教,不熟悉的也要通過備課讓自己熟悉起來再對學生進行講授;喜歡的課文要教,不喜歡的也要儘量喜歡起來教給學生。對於課本內的教與學,不光學生不是完全自由的,就是老師也不能有完全的自由。於是,中學語文教學就有了自己的局限性,就有了與語文學習不同的規律性。

    語文是怎樣産生和發展的?它是在自由的交流中産生和發展的。我有話對你説,你有話對我説;我説時得讓你願意聽,讓你明白我的意思;你説時得讓我願意聽,讓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樣説得多了,聽得多了,口頭語言能力就提高了。書面語言也是這樣。你有話寫給我,我有話寫給你;我寫時得讓你願意讀,得讓你懂得我的意思;你寫時得讓我願意讀,讓我懂得你的意思。這樣寫得多了,讀得多了,書面語言能力也就提高了。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都不是通過講道理講出來的。可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那麼些課時,只能學那麼些課文,課堂上講道理講得多,實際寫、讀得少。所以語文的教學同數學、物理、化學的教學不同。數學、物理、化學的知識主要是從課堂教學中獲得的,而語文課堂教學起的只是一種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怎樣讀、怎樣寫,讀時、寫時要注意些什麼,卻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閱讀和寫作。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作家僅僅是從語文課堂上培養出來的,因為語文水準的提高原本得主要靠自己而不能靠課本、靠老師、靠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是重要的,但課外閱讀更加重要。

    課外閱讀是自由的閱讀,一定讀什麼或一定不讀什麼就不由別人來規定,而要由自己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定。為什麼要按自己的興趣來定?因為只有自己感興趣的,自己才愛讀;自己愛讀,才不用家長、老師督促,才會主動讀,才會自己抽時間讀,讀起來才專心。過去我們只重視課堂教學,對“興趣”總是不重視。實際上,“興趣”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興趣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就建立在“知”與“不知”之間。已經熟悉的、別人不説也知道的,不會感興趣;根本不能了解的、根本看不懂的,也不會感興趣。令人感興趣的,是那些不熟悉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得不清楚的東西,這樣的文章和書籍讀起來很輕鬆,又能獲得新知或新鮮的感受。等於復習了舊的,也獲得了新的。但不論是復習舊的還是獲得新的,都沒有感到多麼費力氣,精神上是愉快的,身體也不受損害。

    低品位書刊惡而遠之,讀不懂的名著敬而遠之

    在這裡,要注意兩種偏向:一是不要墮入“惡趣”,專看老師和家長不讓看的黃色的或品質低劣的書籍和文章;二是不要好高騖遠,專門看暫時還讀不懂也不感興趣的“名著”。

    那種墮入“惡趣”的讀書法,往往是在課業負擔太重,學生沒有自由閱讀的權力的時候形成的。老師、家長越是告訴學生不要讀什麼,學生越是好奇,就那麼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讀什麼?就偷著讀老師和家長不叫讀的東西,並且越讀越有味。因為課業負擔太重,做作業太苦,比起那些枯燥無味的作業來,這些書總是有趣的。如果有更充裕的時間讀書,並且可以自由選擇,就會覺得那些書沒有多大趣味。所以,在開始自由閱讀的時候,要注意先從自己認為好的作品開始,這本讀不上勁就換另一本,但得選好點的書。等到讀這些書讀出趣味,入了迷,你也就不會專找那些千篇一律的黃色書或品質低劣的書來看了。

    另一方面,也不要總找那些實際上讀不懂、讀不出趣味的“名著”來讀。老師和家長給我們開的書單子裏有很多世界最有名的著作。豈不知這些世界名著並不是對任何人都適合的,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讀出趣味來的。讀不上癮還得硬著頭皮讀下去,豈不和做作業一樣成了苦差使?一旦失了趣味,你就不去讀了。這下子可就更糟了,別人通過課外閱讀語文水準提高得很快,你卻比課業負擔重的時候提高得更慢,你和別人的差距可就更大了。所以,一定要找自己願看的書看,要越讀越願讀,不要越讀越不願讀。老師、家長説你讀的那些書沒有用怎麼辦?不管它!你讀的是書,是語言,你從讀書裏感到了樂趣,感到了語言的作用,怎麼會沒有用?

    課外閱讀不是語文課的專利,各有興趣才能形成交流

    要讀自己感到有趣的書,並不是説只讀一類書,只讀小説。現在一提課外閱讀,就覺得是語文課的事。實際上,這個課外,既是語文課的課外,也是所有課的課外。不論哪一類的書,只要你願意看,就可以去看。我讀中學的時候,偶然在一個同學家裏看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有一篇《工資、價格和利潤》。當時不知道關於錢還有這麼多理論,所以讀了很感興趣,接著把其中有關政治經濟學的文章都讀了。在中學裏,我還讀過關於物質結構,關於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關於哲學、美學的書。因為這些在課堂裏是不講的,讀起來很新鮮,也很有趣。所以,中學生的興趣是很廣泛的,要注意自己興趣的變化。一種書,譬如武俠小説,讀得多了,就覺出它們的千篇一律來了,那就得換點更感興趣的書。過一陣子,你就會感覺到你的審美趣味已經提高了。原來感興趣的可能現在不感興趣了,原來不感興趣的現在又感興趣了。我前面説不要硬讀那些世界名著,但不是説世界名著不能讀,到一定時候,你就會感到巴爾扎克的小説比大仲馬的小説有味,《紅樓夢》比《三言》、《二拍》好讀了。總之,課外閱讀,不要急著提高,老師、家長總是希望你一口吃個大胖子,世界上哪有這麼容易的事?關鍵是要讀,要願讀、愛讀。讀得多了,自然有提高。只讀一本書,即使把它讀得稀爛,提高也不會很大。這和學外語、學自然科學是不同的。

    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就不能別人讀什麼自己也讀什麼。因為從小接觸的事物不同,感受不同,愛好、興趣也不盡相同,同學之間的趣味總是有差別的,男同學願讀的,女同學未必願讀;農村出身的同學願讀的,城市出身的同學未必願讀。其實,這種交叉是很有好處的,有交叉才有交流。你讀了《李白詩選》,我讀了《蘇軾詩選》,你説説李白的詩,我説説蘇軾的詩。你背幾句李白的詩句,我背幾句蘇軾的詩句,這樣,雖然各讀了一個人的詩選,但了解到的卻不止一個人的詩。全班四五十個同學這樣一穿插,大家的知識很快就豐富起來,説話寫文章的語言和表現方式也在不知不覺間豐富了起來。老師常説的讀書風氣就是這樣造成的。全班都讀一本書,我知道的你也知道,我不知道的你也不知道,就無法形成交流;形不成交流,讀書的風氣就無法形成。

    還有一個家長、老師天天念叨但總是弄不好的事,即品性道德的事。過去家長、老師老是壓著學生學習,在學生之間排出好學生、壞學生,弄得學生之間疙疙瘩瘩的,到了一起,不是東家長,就是李家短,談的儘是同學們之間的事情,褒這個,貶那個,有了矛盾,就吵架,就打仗,這個品性道德的問題怎麼會弄得好?現在大家都讀了自己感興趣的書,凡是自己感興趣的都願意給別人説説。你説説你感興趣的書,我説説我感興趣的書,彼此都有很多話要説,好多故事要講,又不是東家長、李家短的嚼爛舌頭的話,彼此感情上就親切了許多。趣味變高雅了,品性和道德也就在不知不覺間提高了。什麼是陶冶性情?這就是陶冶性情。

    傷十指不如斷一指,課外閱讀最忌急功近利

    關於課外閱讀,還有一點要説的,那就是要儘量讀整本書、整篇文章。有些同學為了儘快提高語文水準,提高寫作能力,讀書讀得太焦急,只想在書中找對自己作文有用的句子,有的則急著看故事的結局,結果很少耐心地讀完一部書、一篇文章。豈不知對於寫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整體感、要注意整體的結構和佈局。只有一些好句子是成不了好文章的。書的趣味往往在於你不能一下子就看出結局,急於看結局反而看不出趣味來了。這也是一種思維形式和工作作風的訓練。什麼事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幹成的。越是大事、越是重要的事,就越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有耐心、有毅力、重視過程。你對一本書感興趣,就不要慌慌張張地讀,就要慢慢地品出點味道來,就會感到老師在語文課上講的那些不是沒有任何用處了。語文老師講得最成功的那些課就是幫你品作品的味道的。要對你讀的書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得多少那樣想一想。你感到好的詩,好的段落,不妨背下來,不妨抄在日記裏,不妨在日記裏寫寫感受和感想。當然,這得是在你願意這樣做的時候,誰也不能強迫你。(2001年8月3日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中國教育報》2001年9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