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兩代文學青年的比較報告

    新文學青年

    出生:70年代———80年代

    評述:所謂70年代後的新新人類們。

    職業:媒體工作者、網站編輯、網路寫手、自由撰稿人。

    評述:這年頭,沒有多少人想靠寫作來得什麼諾貝爾獎。寫作無非是賺錢或出名,當然也有些網路寫手只是想尋個地方傾訴,只是待到有人願意傾聽了,目的便也就慢慢轉向賺錢或出名了。

    學歷:無法確定

    評述:如果你敢説學歷與文章好壞成正比的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們知道,不然你被指著鼻子罵的日子不遠了。

    閱讀視野:昆德拉、卡夫卡、村上春樹、杜拉斯、痞子蔡、安妮寶貝

    評述:博覽眾書的文學青年自然還是有的,但大多數閱讀得卻很淺顯,《挪威的森林》、《情人》是他們概念中僅有的經典,而痞子蔡們是代表了某種所謂的文學時尚。當然你還必須去看《大話西遊》和《重慶森林》的VCD,不然他們會認為你土得要命。

    生活方式:隨意

    評述:就是隨意!

    典型句式和語言文字的表述喜好:按照階段有不同的典型句式。

    評述:“遇見一個百分百的男孩”、“若一定要給這段愛加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樣的句子有的出自他們喜歡的書中,有的則是出自一部有名的VCD,這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時代,一切有潛在流行因素的話,都可以成為樂意加在文章中的語句。

    關注視點:各種觀點。

    評述:面對多元化的世界,他們關注各種視點。

    創作題材:後現代主義作品、情色小説(其實就是大多數都市情感故事,一般在第一千個字處再不出現做愛或高潮就要作廢)、典型網路小説。

    評述:有人要看的題材他們都可以考慮。

    文學對自己和社會的影響力:拒絕回答。

    評述:如果你當面這樣問他們的話,他們基本會認為你腦子有病!

    寫作體裁和文本:沒有章法。

    評述:這需要評述嗎?

    作品發表見諸媒體:《萌芽》、《收穫》等傳統文學雜誌;《希望》、《ELLE》等時尚雜誌;網路。

    評述:他們希望得到傳統媒體的承認,但不承認也無所謂;他們的文字可以討諸於印刷,但不印刷也可以。

    綜述:

    一般看到上面這樣的點評,我估計我已經被很多讀者罵得半死了。其實我很想在本文的開頭刊登一則申明,那就是,我認為一個真正的文學青年是不講出生年月的,無論他是出生於哪個時代,他都能博覽群書,他都能細緻入微地觀察生活,他都能通過他的一枝筆活靈活現地鋪展生活畫卷。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我在這裡所描述的是已經不純粹的文學青年,也許他們很多人從事著文字工作,很多人曾經出過書,可是其實他們與以前定義過的“文學青年”已經有了質的不同,也或者,他們中的很多人寧可稱自己是“賣字的”,也不要稱自己為“文學青年”。

    當然,這樣的評述可能是片面的,或者説很多地方它是不準確的,那麼原諒我,因為我也很可能就是這群“偽文學青年”中的一個,自知卻自得。

    現在活躍在文壇上的“七八十年代”,普遍被認為是一群幸福的孩子們,他們從小沒有受過什麼苦,該讀書的時候讀書,該寫作的時候寫作。可是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閱歷是那麼貧乏,他們沒有經歷過動蕩,沒有了解過絕望,他們與歷史脫節。於是他們想抓住現代生活這樣一個板塊題材。他們渴望描寫“經濟大潮”用來攀比上一代的“知青文學”,可是他們中沒有多少是真正在商場上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於是他們的文字變得很枯萎。他們也有的想在家庭婚姻問題上大做文章,可是作為一個不滿30歲的人來説,他又有多少婚姻體驗呢?所以,這批作者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體驗少,旁聽多。

    在回答“閱讀視野”這樣一個問題時,我曾經談到:博覽眾書的文學青年自然還是有的,但大多閱讀得卻很淺顯,《挪威的森林》、《情人》是他們概念中僅有的經典,至於其他還有多少經典,是不是經典,似乎並不重要,而時尚,在他們眼裏,是最重要的。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閱讀量與可供閱讀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面對過於龐大的選擇,很多人無所適從,於是只能追隨潮流。為了便於交流,也為了使得自己的文章中可以出現一些可供提及的作家,他們選擇了讀典型作品這條路。於是讀過《挪威的森林》的人都在那裏大談村上春樹;讀過《情人》的人都在那裏大談杜拉斯;讀過《審判》的人都在那裏大談卡夫卡……

    他們這樣談著談著,漸漸地覺得自己真的是有文化起來,於是他們又用自己的“文化”去“感召”讀者。當然,在這批文學青年中,以賺錢或博名為寫作目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於是在寫作時,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取悅讀者的任務。

    酒吧、同性戀、做愛、高潮……這些詞的頻頻出現,在某種意義上正是起了取悅讀者的作用。往往在這些詞還沒有該出場的時候便跳了出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是一個為了討男人歡心的女人,一上床,男人還沒徹底挨著身體,便開始呻吟個不停。

    行文至此,我發現自己連粗俗的比喻也已經擺上了臺面,實在不宜再多説什麼了。最後只有一句告示:本文雖非純屬虛構,但請君勿對號入座!

    老文學青年

    出生:40年代末——50年代

    評述:與共和國同齡,或生於大躍進時代,紅旗下的蛋,“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曾經是他們共有的“誓言”。

    職業:工人、農民、戰士、下鄉知識青年、幹部。

    評述:基本與社會底層保持廣泛的接觸,也不乏“高幹”的家庭背景,來自生活與實踐,有很寬泛的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

    學歷:中學、工農兵大學,或1977年以後恢復高考的超齡大學生。

    評述: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是普遍的低學歷,但他們仍然曾經被稱之為“知識青年”,而且大多以自己的生活經歷,證明自己的確是貨真價實的“知識青年”。

    閱讀視野和文學影響:毛選;馬列著作;古典文學名著;世界文學名著;魯迅的書;“文革”十年中除了課本之外的所有文字;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拉美文學。

    評述:都會有一個讀書的興趣和愛好,和“熱愛文學”的名聲,所有的寫作大多都是從閱讀和模倣開始。

    創作題材:傷痕文學;社會問題;知青文學;“尋根”文學;改革;反腐敗。

    評述:與他們的生活有關,經歷有關,責任感和使命感有關;假如沒有從最初的“傷痕”裏走出來,大多就此消失了。

    典型句式和語言文字的表述喜好:“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為……”;“許多年以後……”;“當……的時候,……會記得……”。還可以以地方語言寫作,甚至可以寫舊體詩詞和文言文;半文半白的白話文曾經在他們中流行;細膩與粗獷,鄉土氣息,城市氣息都有;“山藥蛋派”“荷花淀派”也可以師從;意識流一度風行;從短句到長句都有過經驗,甚至整個段落沒有標點也有嘗試。

    評述:被視作“文學功底”和“創作風格”,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風格;在逐漸成熟之後,他們的風格迥異,並且越來越鮮明和多樣化。

    文學對自己和社會的影響力:改變了自己的或他人的人生;將文學的功能擴張到極致;有過真正的“力透紙背”和“洛陽紙貴”。

    評述:走到頭的都已經走了,留下的是真正的精英,其中佼佼者,有可能會産生未來中國的文學大師。

    生活方式:與生活水準有關,在創業期間不拘小節,衣著樸素;男性大多抽煙,喝濃茶;男女都能夠喝點酒,也醉過;從長髮到光頭都曾有過;都與圖書館、閣樓、亭子間搭界;近視眼;體檢下來多數患有疾病甚或殘疾;皮膚不大好,容易發風疹塊;眼下學會保養了,多數戒了酒和煙;生活節奏趨於平和。

    評述:與經歷和生活狀態有關;感覺是,從艱苦奮鬥到養尊處優,也就是一步之遙。

    寫作體裁和文本:從對口詞、快板、三句半到小説、散文、隨筆、詩歌、報告文學、記實文學、大特寫。

    評述:他們以自己的經歷,在詮釋——寫作是人生的需要。

    關注視點與觀點:社會;人生;愛情;性格即命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濃郁的生活氣息;英雄主義;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批判現實主義;“投槍和匕首”的觀點;“遵命文學”的觀念;隨後也接受魔幻現實主義、倡導先鋒文學。

    評述:“文學就是人學”的文學觀深入人心。

    作品發表見諸媒體:80年代的《萌芽》、《青春》、《醜小鴨》、《青年作家》等文學月刊,是當時青年作家的“搖籃”。然後,走向《收穫》、《當代》、《十月》,以及各類省市級文學刊物和報紙副刊。

    評述:記住這些刊物的名稱,就會看到文學青年的成長——《萌芽》、《青春》、《醜小鴨》、《青年作家》、《當代》、《十月)、《收穫》。

    綜述:他們都已經是作家了。説起“文學青年”,不過是對他們的經歷,做個回眸。也許對他們來説,會很不屑,或者對他們更年輕的,會更不屑。但做了作家,總歸是幸運的。至少,圓了自己的文學青年的夢。

    如果他們連作家也不屑,他們還能做什麼?

    他們只好做作家。

    想到更老的文學青年,想到魯迅培養的文學青年鬱達夫、白莽、蕭軍、蕭紅,等等。他們會有血脈的相連,並且,優生優育。把他們現在就稱之為“老”,似乎還早,只是相對於現在的文學青年。但至少,他們已經不是“青年”了。

    好好做作家,是他們的唯一選擇。還可以寫多少東西,寫得多少好?不曉得。看了。

    (摘自《海上文壇》2001年8月號,發條橙子文。)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