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從上半年經濟增長格局看下半年景氣與商機

    經濟景氣提升?平穩?

    下半年在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格局中,我國經濟景氣走勢怎樣,調查中55%的專家認為,宏觀經濟景氣將平穩發展;13%的專家認為會小幅上升;其他專家認為受國際經濟減速的影響,景氣將小幅下降。

    張漢亞:經過幾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調控,特別是發行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各地經濟發展的環境,許多企業已具備快速發展的實力,這些將促進下半年經濟景氣的增長。

    米建國:經濟景氣的平穩運作格局不會改變,因為當前投資增幅較大,消費平穩,物價對經濟增長不構成大的制約,經濟預期趨好。

    專家們對我國新世紀第一個五年的經濟增長表現出較為樂觀的預期,45%的專家認為五年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將達7.5%以上。

    汪海波:今年上半年投資和消費均有較快增長,這表明1998年以來實施的擴大內需以及積極財政政策的積累效應已顯露出來。這些政策還會繼續維持,其效益還會放大。當然,由於美日經濟不景氣,對出口有較大影響。但預計前者影響會超過後者,這從需求説是其一。其二,從供給方面説,由於改革開放發展,結構調整,知識經濟增長,供給的量和質均會提高。其三,從經濟週期看,1999年是上一週期的谷底,2000年進入新一輪週期迴圈。所以,“十五”時期是新週期的上升階段,經濟增長率達到8%以上,是很有可能的。

    35%的專家認為五年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將在7%—7.5%之間。

    丁俊發:“十五”期間的平均速度不會低於7%,因為中國加入WTO,內需主導型形成,結構調整見效,以及西部大開發等保證了中國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

    黃海:儘管在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下,我國凈出口下降,但投資和消費的增長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量。申奧成功和加入世貿將給中國創造新的商機,對外資的進入以及對內需和國際貿易都會有較大的促進,經濟增長率也不會降到7%以下。 

    投資力度加大?縮小? 對於上半年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力度,75%的專家認為是合適的。專家們認為在全球經濟失速,外需乏力的情況下,投資規模的加大有助於保證經濟的適度增長。對於全年的投資增長,一半專家預計將在14%以上。

    劉國光:下階段應對啟動內需的投資方式進行調整。積極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多使用和強化非國債投資,如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政府應在稅收和融資方面,加大對民營資本的支援,放寬它們的準入標準等。

    黃海:放開壟斷性行業,分情況允許企業法人、自然人、外資佔有一定股份;對投資公益性的回報,應減免所得稅。

    肖捷:下階段鼓勵社會投資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適當放寬民間投資的準入領域,減少對民間投資的審批程式;二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資訊服務,幫助其找到合適的投資領域和項目;三是健全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促進銀行更多地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李子奈:應儘快出臺較為具體的産業改革和産業技術改革方案,給社會投資以方向上的指導;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領域,需要儘快出臺鼓勵社會投資的新舉措;還要積極創造條件,激活中國企業債券市場;不妨在不修改“預演算法”的前提下,考慮地方債的發行問題。

    茅于軾: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減少資金流動阻力,銀行要努力開展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各地應推進信用擔保業務。

    消費增長平緩?趨旺?

    近年來消費市場一直保持了高於GDP的增長幅度,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拉動力。

    60%的專家認為下半年的消費市場將會平穩增長,全年增幅將在10%左右;30%的專家認為市場將趨旺,增幅在10%以上。專家們一致認為今年國家較大幅度提高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工資以及離退休人員補助標準,這對改善城市居民收入預期、增加即期消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加上北京申奧成功,居民消費升級,房地産市場趨旺等新商機的出現,只要把握得好,消費增長將會維持一個較高的水準。對於人們普遍關注的,與消費走向密切相關的我國收入差距拉大現象,專家們的看法各有不同:

    秦池江:在正常的分配領域中,收入差距並不大,但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部分越來越大,形成了尖銳的反差,不利於鼓勵勤勞致富,不利於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合理分佈。返回到平均主義是不行的,但對個人收入的徵稅制度要及早完善,高收入照單納稅者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

    林兆木:對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要作分析,屬於打破平均主義,鼓勵資本、技術、管理、風險等因素參與分配,使一部分人獲得高收入,應認為是符合改革方向的,有利於經濟發展,這個方面還應進一步加大力度,以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特別是留住和吸引高級人才);對由於黑色收入以及偷漏稅等原因致富形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其社會影響很不好,應通過稅收等再分配手段加以調節。要注意限制過大的差距,培育發展中等收入階層,這樣有利於社會穩定和內需的擴大。

    許光建:收入差距拉大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今後還可能繼續拉大。但收入差距過大不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政府主要應加大法制建設,使人們依法致富,合法致富,要嚴懲非法收入行為。同時加強稅收徵管工作,依法調整收入差距。

    加快改革,解決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福利待遇過多的不合理問題。

    貨幣供應增加?減少?

    對於下半年的利率,70%的專家認為應保持不變;30%的專家認為可以上調。對於下階段的信貸政策,55%的專家認為應維持現狀;45%專家認為要適度放鬆。專家們認為當前貨幣供應量增幅連續回落,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張漢亞:據我們調查,這個問題普通存在。中小企業貸款的審批權上收,基層行沒有貸款決策權。建議國家適當開放民間融資渠道,並對銀行機制進行改革,建立地方銀行等。

    秦池江:現在信貸總量不算少,但貸款結構調整的目標和力度值得研究。對農業、高科技和中小企業的貸款措施沒完全到位,根本上是體制和機制的障礙。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一要保護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小型金融機構的自主經營權,不能收權、強行合併機構;二要對中小企業貸款考慮適當降低利率,同時對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考慮適當減稅;三要依靠民間力量辦好信用擔保公司;四要加強政府的市場服務職能,維護社會信用。

    稅收政策宜松?宜緊?

    對於下半年的財政政策取向,75%的專家表示為了應對世界經濟發展衰退的影響,積極財政政策還應維持。對於下階段稅收政策,專家們建議:

    邱曉華:應當貫徹該徵的要徵上來,該減的要適當減下去的原則,推行有區別的産業、産品增值、消費稅制和社會不同階層所得稅別的改革,為中小企業創造寬鬆的生産經營和投資環境。

    肖捷:從我國目前情況看,出臺大規模減稅的政策是不現實的。從經濟學上講,稅收增加後,只要及時安排財政支出就不會引起緊縮效應。今年下半年,在努力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首先要管好用好國債建設資金,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其次,要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社會保障、國企改革、西部開發和生態保護等重點支出的需要,並注意解決收入分配領域中的突出問題;第三,認真整頓財經秩序,改善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第四,積極推進財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戴園晨:減稅是長遠目標,下半年還談不上減稅,社會保障支出壓力不斷加大,為穩定社會經濟發展,仍應保持一定財力,支援社會保障改革。因為減稅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以及對投資的推動,是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出來的,而目前財政壓力大,還在實施赤字財政,再減稅,財政對經濟的支援作用必受到影響。

    許光建:稅收政策應對國家鼓勵發展的一些領域,如汽車、商品房市場應適當降低稅收,以鼓勵消費。又如,對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應適當降低稅收,或取消某些長期實行的地方附加項目。比如,對於城市燃氣供應,一方面政府補貼甚多,另一方面又徵收不少數額的城市建設維護費,這些政策應予以調整。而對國家限制發展的領域,則應加強稅收徵管。

    就業空間增大?趨小?

    對於未來就業形勢,專家們認為下半年採取有力措施擴大就業的空間不小。

    陳淮:擴大就業空間,要注意一是別擴大城鎮實際失業率,別低估隱性失業的規模;二是要強調就業問題中最突出的問題不是失業人數,也不是失業率,而是城鄉勞動力之間對就業崗位的競爭趨於激化。

    許光建:增加就業具體講:(1)對小企業實施更優惠的政策,使更多的人能夠比較容易地創辦和經營小企業。(2)加強政府的就業培訓工作和就業資訊服務工作。(3)對在崗職工實施較為靈活的用工制度,如女職工彈性工作制。

    全球經濟的持續低迷,沒有擋住剛剛進入景氣回升期的中國經濟,上半年我國GDP增長大大高於世界水準。下半年我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增長勢頭能否保持?怎樣繼續把握景氣新商機?為此,我們特別進行了年中專家調查。接受此次調查的專家有:

    林兆木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袁守啟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張漢亞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所長

    黃 海 國家經貿委市場貿易局局長

    肖 捷 國家財政部國庫司司長

    邱曉華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葉 震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丁俊發 中國物流和採購協會常務副會長

    李泊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研究員

    米建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

    陳 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研究員

    劉國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研究員

    戴園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汪海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汪同三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

    王 建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會研究員

    茅于軾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

    來光賢 中國工經聯資訊工作委員會主任

    李子奈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秦池江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黃衛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許光建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張文中 卡斯特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經濟日報》 2001年7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