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經濟競爭力還難以取代日本

    一方面日本對中國的部分産品實施緊急限制措施,另一方面日本貿易振興會組織141家日本企業在北京採購産自中國的質優價廉的零部件。看似矛盾的日本産業界到底怎樣看待中日貿易呢?

    貿易戰可能性很小

    中日貿易額去年創下歷史紀錄,達到857.79億美元,比前年增加29%。迅速增長的原因在於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工廠,以及日本委託加工的不斷擴大,中日貿易互補性、依賴性加深。日本一些相對獨立的傳統的特色産業,如農業、紡織業等産業初級産品,在與來自中國的同類商品的競爭受到挑戰,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由於政治原因,日本政府通過了對於來自中國的大蔥、香菇等農産品實施緊急進口限制措施。

    中國強烈反對日本單方面的貿易保護措施。但由於過去一段時期內,中美關係出現波瀾,日本政局變化以及中日關係受李登輝訪日、教科書問題的影響,中國對於日本單方面的貿易保護措施提出口頭警告。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為加強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在資訊産業、電子産業,對於産自中國的質優價廉的零部件有巨大的需求。在此次採購會上,採購消費類電子元器件的企業幾乎佔1/3左右。因此可以認為,對於日本國內廠商直接産生挑戰的中國産品,隨著中日貿易的擴大將産生更多的摩擦,日本國內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成為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的貿易摩擦對象。

    日本衰落了嗎?

    5月18日日本政府發表2001年版貿易白皮書:《面對21世紀對外經濟政策挑戰》。日本政府首次承認,日本充當亞洲經濟發展領頭羊的“雁行結構”已經崩潰,取而代之的是急速成長的中國經濟,亞洲進入大競爭時代。

    可以看出,日本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日本要擺脫長期經濟低迷不前必須引進競爭促使産業結構調整、升級。而放開競爭必定使日本大批傳統企業破産,讓人擔心加深經濟的衰落。

    日本國內主流輿論指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已是事實,不應把中國製造當威脅看,與中國合作,反而能給日本經濟的再生提供極為有利的發展機會。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日本的市場與資金。正所謂合則兩利。

    儘管日本失去了亞洲經濟發展領頭羊的地位,但是其經濟規模與企業競爭力仍然是亞洲其他國家所不能匹敵的。

    中國企業仍需磨練

    中國的競爭力主要在於勞動密集型産品,如服裝、鞋帽、玩具、電子元器件及各種原材料。中國的高科技領域優勢僅僅限于硬體的製造。在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百強企業中,在汽車領域,我們幾乎都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資訊産業的恐龍“中國普天”,如吳儀所説,除移動資訊産業部分外就什麼都沒有了,而移動技術掌握在合作的外國人手中。而衡量一個企業或國家的競爭力主要還是看科學技術。

    中國經濟競爭力僅僅在於以成本取勝的製造業,並嚴重依賴出口,又是可替代的。因此,我們不能盲目樂觀。

    日本企業正在利用新經濟的調整週期,趁美國經濟衰退之際,努力趕超歐美在資訊、生物領域的霸主地位。日本的消費類電子産品、汽車等仍然佔據世界領先地位。日本在上一次以電腦與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領域革命中落後於美國,但是隨著以個人電腦為中心的新經濟正在向移動性的世界轉移,以微軟與英特爾為代表的美國新經濟遇到了天花板,日本企業將要大顯身手,NTTD oC oM o及富士公司在移動資訊領域開始找到自信。日前,擁有核心技術的新力公司與愛立信合作生産新一代手機,松下與日立宣佈合作開發網路家電,尼康與佳能攜手投資4.1億美元,開發下一代晶片製造設備與美國對手競爭。同時,日本在生物技術方面遙遙領先。日本企業出現一種聯合的趨勢,集中力量搞研發。

    中國企業近年一方面生産能力嚴重過剩,庫存巨大;另一方面有效供給不足,産業急需升級。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初具規模,嚴重的重復建設使得在低端産品領域經常發生價格戰,但這並沒有因競爭帶來更大的創新,廠家尤其是家電業,樂於炒概念。資訊産業領域的明星聯想,也只不過是PC(核心技術除外)製造商與銷售商而已。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企業正在過多地注意資本市場。儘管上市可以為企業發展帶來資金與更規範的管理,但現在很多企業熱衷於製造概念,有錢後再圈地,還有的美其名曰,把企業作為商品經營。甚至有企業圈到錢後,又拿到二級市場炒作。一股浮躁之氣充盈,錯誤地認為中國加入W TO後,有規模有資源,至少可以有合資的機會而不會被打倒。一大批企業放下實業玩虛的,充滿投機主義。而不是利用融來的資金改善企業品質以及技術創新。這只能使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更加虛弱。

    聯合對於中國企業來説更多的是做秀,不像日本企業為技術研發而合作,中國家電業曾出現過聯盟,只不過是價格聯盟。6月1日,中國國産手機製造商成立聯盟,但是僅僅在於企業的聚合清議,資源的整合、研發的合作,在中國的眾多聯盟中並不是主要議題。

    實事求是地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生産基礎設施簡單重復增多達到的,在近兩位數的增長後面是中國技術的落後與停滯。在中國,新經濟被炒作得家喻戶曉,在眾多有關會議、概念、英雄般人物、很酷的企業後面是渺茫、虛脫。

    在世界金字塔經濟格局中,美國以資訊産業佔據霸主地位,第二層是英國的金融産業,第三層是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等西歐國家,第四層是高品質的技術密集型終端消費品,這是日本、南韓産品的天下,第五層就是勞動密集型的終端消費品,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正在爭奪這一市場。

    海外華商、港商等大都以商業、貿易、地産等為企業業務,這已經成為華人的一個特徵。但是,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大國還要靠更多的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企業的支撐。

    新華社 2001年06月04日

相關新聞

未來中國經濟的推動力在哪?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