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是什麼使中國比別人更具競爭力?

    你知道中國的每人平均電力消費已經超過了1000千瓦小時,而同時的印度卻只有350千瓦小時嗎?中國去年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佔了全世界的6.5%,而印度只有區區的0.7個百分點。同時,中國自從1996年以來的通貨膨脹一直很低,在1999年通脹率甚至是負0.3%。

    我國正在開始研究,為什麼中國和印度有大致同樣規模的勞動力,經濟水準也幾乎處在一樣的位置,現在卻遠遠地走在了印度的前面。這是一個嚴肅和重要的課題。商業部已經準備了一份關於中國競爭力的研究材料。

    由於它龐大的規模和巨大的潛力,中國總是讓全世界的決策者們著迷。這份文件陳述説,自從1978年12月的改革開放進程開始以後,中國採取了價格雙軌制的辦法來逐步實現價格自由化的目標,而在那種環境下,市場是從最邊緣的部分開始放開的。政府起初保留了計劃價格和份額,在這之後這些限制逐步退出。在計劃的軌道下,各种經濟部門被國家指定有權力和有義務按照在計劃中設計好的固定價格來買賣固定數額的商品。而在市場的軌道下,各种經濟部門如果完成了計劃之內的市場義務之後,就可以以自由的市場價格參與市場活動。這種雙軌制的辦法被認為是實現市場自由化的好方法,因為它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改革前的目標,因而在政治上非常有吸引力。然而,計劃的強制性對於取得成功極為關鍵,在面對困難的決策時中國沒有猶豫,現在它獲得了回報。

    同樣,中國在關閉虧損企業的問題上也沒有猶豫。當它發現為了挽救這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大量有效率的投資在不斷地被消耗,而國家的財政也被拖了後腿的時候,就堅決處理了它們。這些企業有不少被更有效率、利潤更高的企業兼併,其他的被賣給了企業經營者和工人們。

    共和國並沒有輕率地向前迅速推進改革。當中央政府開始進行改革的時候,它的設計者們就已經明白了分散決策權能夠帶來的種種好處。

    中央授予地方各省的政府以必要的立法權,還引導對外貿易,使之不依賴於中央政府。從一個省到另一個省,包括一些“經濟特區”中,稅收的比率甚至是不一樣的。中央政府的決策和地方各省級政府進行微觀管理的能力是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兩個關鍵因素。

    政策環境的靈活性使得中國有能力進行設備和技術的研究、引進及更新,這也大大地加強了中國的競爭力。

    

    《印度快報》2001年7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