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三次文化高潮 專家破解武當山民歌匯聚之謎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武當山因雄偉完整的明清建築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這裡豐富的民歌也被專家稱為“民間文化奇跡”。

    

    有700口人的呂家河村有85位歌手,其中4人能唱千首以上,被稱為“漢族民歌第一村”;此外,生活在距呂家河15公里的田畈村的范氏家族,105人當中會唱民歌的有36人,4位能唱1000首左右,被稱為“民歌家族”。

    

    有著“道教仙山”之稱的武當山何以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民歌?60歲的民間文藝專家李徵康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破解了這裡民歌匯聚之謎。

    

    武當山民歌形成的第一次高潮是《詩經》采風。武當山在古房陵與漢江之間。早在春秋以前,這裡的民歌便十分流行。周宣王時太師尹吉甫是武當山區的房縣人,他既是《詩經》的采風者,也是《詩經》的被歌頌者。據史料記載,春秋以前的西周,武當山一帶就保存有大量優秀口頭文學,採詩之風盛行,尹古甫多次在這裡採集民歌。《孺子歌》是受到孔子、孟子、屈原高度重視的一首民歌。它的採錄地點便是武當山下的漢江之濱,後人在那裏建了滄浪亭,懸崖上刻著“孺子歌處”四個大字。武當山地區自古至今,一直是民歌的富礦。

    

    第二次高潮在唐代。武則天當上中國女皇后,看到房縣特別封閉,特別清苦,將兒子李顯流放此地。李顯的人馬在房縣,沒城池,栽樹建木城。沒糧吃,沒衣穿,只得令士兵墾荒務農,生産自救。士兵是過集體生活的,一到地裏便是上百人,為了鼓舞士氣,提高生産工效,便在工地上用歌手敲鑼鼓,唱民歌,以解除士兵們的疲勞。於是,唱民歌之風大興。一時之間,軍民皆以唱民歌敲鑼鼓的形式大搞生産,此風俗自形成之後一直流傳至今。武當山地區的人們稱此生産形式叫“唐將班”。李顯的流放,帶來了宮廷文化,它對當地民間文化品質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使武當山地區的民間文化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

    

    第三次高潮在武當道教文化建設時期的宋、元、明代。武當山道廟從唐朝貞觀年間開始建設。宋代時,已有相當規模。元朝皇帝認為自己來自北方,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是北方戰神,定會保祐自己坐穩龍位,便大建武當山。到了明代,西元1412年,永樂皇帝認為是真武神幫他取得了天下,下旨大修武當山,調30萬民工,來武當山修建道廟。這30萬能工巧匠,來自於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在武當山住了13年之久。這些民工在勞動之餘,業餘文化生活當然少不了唱唱民歌。武當山因此成為當時全國民歌大薈萃的地方。武當民歌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曲調,並具有大江南北的多種不同風格,內容如此廣泛,品種如此繁多,這便是主要原因之一了。這30萬民工修建的武當山建築群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而他們在修建時唱的民歌現在則造就了中國“民歌之都”。

    

    明清時期,武當山每年香客遊客達百萬人次以上。呂家河和田家畈在當時都地處朝聖進香要道。他們在路途與敬香之餘,絲毫不在意地唱出自已心愛的家鄉民歌。武當山每年的百萬人次遊客,來自於大江南北的全國各地,各地出現的新民歌,通過遊武當的人群,流傳過來,向武當民歌家族注進新的血液。

    

    居住在武當山地區的世世代代的本地人群,在民間文化方面,不斷地繼承,不斷地創造,不斷地傳播,從而將自已優秀的傳統文化留傳給下一代。這些傳統文化往往是武當山最美麗的最具地方特色的珍品。

    

    進入20世紀後,新的交通工具和道路改變了各地香客朝拜武當的路線,呂家河和田畈村漸漸外人罕至,成為武當文化洪流中的“回水灣”。由於交通不便,地域偏僻,資訊閉塞,經濟落後,這裡的文化生態因此較少受時代潮流的衝擊,而較好地保存至今。

    

    專家認為,“民歌之都”作為漢族民歌的寶庫,作為一個罕見、奇特的文化現象,對於歷史、民間文學、民俗、語言學、音樂、文化生態學、旅遊文化學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新華社 2002年1月17日


暴力文化猛于虎 美國教育體制漏洞百齣
成于三次文化高潮 專家破解武當山民歌匯聚之謎
感受夏威夷的多樣文化
拉奧孔:幸福還是痛苦——西歐文化考察之十
哈佛大學的博物館文化
國僑辦文化、智力扶貧帶活甘肅積石山
靳羽西吁在美華人勿把中國文化看作二等文化
文化點評:大炒“幕後”何益
考古新發現:六朝時期深港經濟文化已相當發達
注重保護無形文化遺産
中國最大諸葛亮銅像在湖北歷史文化名城襄樊落成
靳羽西呼籲:在美華人別把中國文化看作二等文化
掀起神秘面紗直面性文化
一扇認識明清文化的新視窗——讀《明清城市空間的文化探析》
文化評論:不許在泰山頭上動土
“同事文化”蔓延都市
“文化經濟學”小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