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認識明清文化的新視窗——讀《明清城市空間的文化探析》

    劉鳳雲著的《明清城市空間的文化探析》一書,已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明清兩朝近600年的歷史,從城市空間的分佈、結構及其人文文化的獨特視角,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與分析。

    空間為經、時間為緯,是該書的一個特色。傳統史學著作,多以時間為經,而以人物、事件、典制為緯,編年體、紀傳體、紀事體、典制體史書都是如此。該書卻係時間于空間,將城市空間的組合———城墻、壕塹、坊巷、官衙、民居、市廛、寺觀、戲院、茶館、會館、園林等,從空間展開,空經時緯,時空融匯,剖析其文化內涵,指出“不同的居住空間必然會折射出各自文化的特點及其差異性”。明清城市空間的文化走勢,是政治性逐漸淡化,人文性逐漸濃厚。

    人文為經、建築為緯,是該書的又一特色。城市是人文的載體,人文是城市的神韻。建築與人文作為城市空間的內容,貫穿人文神韻,展現人文風貌。該書在“坊巷與社區”、“市廛與寺觀”、“茶館與會館”等章節裏,突出了人文文化對城市建築的影響。城市文化的精髓,是該書的核心。該書所探討的主題就是城市空間的兩大載體:物質建築與人文文化———物質建築是文明的物化,人文文化是物質的神韻。由城、街、坊、巷組成的城市地域空間,形成不同等級的人文社區。不同的社區,凝聚著不同的社區人文文化。

    全書史料豐富紮實,是作者積多年之力,從浩繁的官書、檔案、文集、筆記、方志、小説中,錙積銖累,爬梳整理而來。全書徵引文獻229種,其中地方誌70種。志書中有通志、府志、州志、縣誌,其中列舉65種府、州、縣誌,分析其城市空間的人文文化。比如,茶館、茶園成為市井文化傳播的載體;會館凝聚士人的文化情結;寺觀則同市廛連結,廟市的形成則促使寺觀、市廛、人文三者的融合。書中還深入研究了園林同文化的關係,官宦文人在興建私家園林中,盡情展現個人的性格、愛好與情趣,從而使得私家園林人文化、人格化。(閻崇年)

    《人民日報》 2002年1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