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神秘面紗直面性文化

    被費孝通譽為“五千年來第一展”的全國第一家中國古代性文化博物館,由於參觀者寥寥,入不敷出,從上海熱鬧繁華的南京路遷至武定路繼續艱難維持。但當這家性文化博物館被搬上新浪網後,卻是觀者蕓蕓,盛況空前。兩者的鮮明對比不禁讓我們慨嘆,我們何時又如何才能不談“性”色變?何時才能讓這個人類最正常的行為以最正常的形式在我們中間進行討論?

    

    ●著名性學家、中國性文化博物館創辦人 劉達臨教授——

    

    性文化向科學方向發展

    

    在1989年至1990年期間,我成功地主持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全國兩萬例性調查。我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國人對性的認識受傳統觀念影響很深,“性是危險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等保守思想仍在很多人腦海中存在,同時一些很有價值的性文化文物也不同程度地被破壞,這讓人非常痛心。為了研究也為了搶救我國古代性文化,我于1999年在上海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性文化博物館。兩年來,已有六七萬人次來館參觀。

    

    當然,性文化博物館的籌辦、建立以及經營經歷了重重困難,因為它對我們的傳統觀念造成了衝擊,所以肯定會遇到不小的阻礙,但這種從宋朝中期開始的性禁錮是落後於現代社會的。千百年來,中國人長期處於性禁錮的社會環境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步開放,這是個歷史的進步。但是,開放有健康的也有放縱的、腐朽的。真理只要多向前邁出一點,就會變成謬誤。任何事情都要講究適度,在對待性的問題上尤其如此。

    

    我們現正處於性觀念的轉型期,多元化思想此消彼長。很多時候,人們對性的態度是在道理上講都懂,都理解,但行動仍受舊有觀念影響。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性觀念,更需要有一個健康、寬容的性文化氛圍。

    

    一個良好的性文化氛圍應該是健康的、科學的、自由的,打破性的神秘感和負罪感,承認性不只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一種人權。但是,這裡的自由不等於為所欲為,應是合理的控制下的自由。這個控制可以通過知識、道德、法律、習俗等來進行。在性文化上,西方人強調個人自由,行為較外露,而東方人更強調社會性、集體性,表現更含蓄。但總的來説,東西方性文化的共性要大於個性,科學、健康和自然應是共同的發展方向。

    

    人類擁有性的權利與義務

    

    ●中國性學會研究員 芳彤

    

    從原始時代起,人對人體的認識就是先從性別或性器官的識別開始的。有位當代著名性學家曾説:人在根本上是性的,性乃是人的一種基本權利,讓人的性緊張得到充分釋放是人的生理及至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從社會學的角度講,因為人的生存權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由此而來的動手、動腦之權利,只要不侵犯或妨礙他人,同時又不危害社會,那他(或她)的任何行為都是正當或合法的。因此,作為人都有權表達或滿足自己的性愛與性慾行為,故對於性,人們不必感到害羞和難為情,不必也不應存在任何外加的犯罪感、羞恥感、不道德感和恐懼感。

    

    提到人類的性權利,也如同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一樣,社會應有為之提供教育設施的義務,使得人們學習性知識和技能等有了可能。也如同人類與生俱來的其他本能一樣,人人都有享受或者獲得性行為知識、教育及生活的權利,以協調人類自身的科學性生活方式。

    

    人類性生活行為本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生活本能,為了讓人類能夠在成年後健康、快樂的生活,在成長的適宜階段,適時接受有關性的文化與科學常識的教育,甚至從事這一方面的專業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中外有識之士一致認為,人類性教育的最佳年齡應當從5或6歲開始,以期讓人們長大後能夠懂得,作為私生活的性隱秘固然應加以保護,但那些談性色變的性愚昧也必須從小加以克服。

    

    提倡性健康古來有之

    

    ●北京大學醫學部 邵丹

    

    説到性健康,目前比較科學的定義為:指有性慾的人在軀體上、感情上、知識上以及社會等方面的整體表現,是積極的增進人格交往和情愛的行為。性行為作為人的一種自然需求,無時不在行使它的驅力,以干擾人們的心身安定。由於性這一特有的生物現象對人類生活舉足輕重,所以在涉及人的健康與衛生保健時,不能不予以充分重視。在人類歷史上,基於種種因素,例如文化、道德、社會習俗、宗教和科學水準等,特別是它與身體密切關聯,因此性從古至今一直被列入醫學領域。從醫學角度講,人類所遇到的性問題主要是青春期提前來臨所遇到的困惑,少男少女的早戀,年輕人的婚前性生活、未婚懷孕及人工流産,結婚與離婚,計劃生育與避孕、不育,性功能障礙與生殖系統疾病,社會腐敗與性病,艾滋病的流行傳播,以及婦女與老年人的性需求等。因此,在人生的任一年齡段,都需要性的基本知識的補充,這就要求人們要像發展醫學衛生保健事業那樣去推進性衛生保健的發展。有關人類的性問題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挑戰,特別是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肆虐,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對此的更多關注。

    

    中國是一個醫學大國,更是古代文明中養生保健的發源地之一。祖國古老的醫籍中記載了許多養生保健術,其中不乏性的保健與衛生,它們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難得瑰寶,例如《廣嗣紀要協期》、《養生方》、《內經素問》、《玉房秘旨》等,在提倡性衛生、節欲、男女行房方法等方面直令今日西醫瞠目,且望塵莫及。

    

    含蓄談“性”

    

    ●朝陽區 林海

    

    有人類的地方就有生命的存在,而人類生命的存在則是靠兩性關係繁衍後代延續未來。但自古至今,人們在看待“性”的問題上,總像是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朦朦朧朧,猶抱琵笆半遮面,更有甚者談“性”色變。

    

    眾所週知,中國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中華民族有著傳統的美德,含蓄、內斂、謙虛、謹慎是我們的風格,這與西方人的處世態度有著本質的區別。就拿“性”來説,西方人看得相對隨意,隨意到了艾滋病氾濫的地步。西方人追求所謂的個性化,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此,在我國,關於“性”問題的探討,應該有節制,即便辦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告訴人們“性是一種文化,而且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也不宜在大庭廣眾之下廣而告知。有興趣者會踏破鐵鞋尋訪來,沒興趣者免費參觀也請不到。還有,此展覽是否適合學生群體參觀等問題,都有待於探討。我認為,“性”在人們的生活中,它隨著人們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出不同的問題。現在,學校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開設不同內容的生理課程,使學生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避免犯低級錯誤,很有必要。對於過來人來説,含蓄的談“性”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傳統觀念下成長的人們對性有著自己固有的理解。

    

    健康的性文化是一種美

    

    ●華都集團 陳起

    

    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決定著人們對待性的態度。仍能想像在文革中及至七八十年代,人們談及性時的色變。九十年代以後,人們對待性的態度有所開化,但談及相關問題仍心有餘悸。我認為,改變現狀有兩條很重要:一是提高我國國民整體素質。人們文化水準提高後,不光對自然界的認知能力上去了,而且對待自身包括性文化也會從正確的角度去欣賞它,去接受它;二是要引導正確。我們現在的報刊、書籍有關性文化方面的宣傳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太濫了。城市到處是治療性病的小廣告,廁所裏儘是有關性的塗鴉,一些不法分子出售色情刊物或音像製品,所有這些都是對健康向上的性文化的扭曲,是社會清流中的泥藻。

    

    人類從岩刻、石雕中表現質樸的性文化是推動人類文化生活的寫照,健康的性文化是一種美,它如皎月、似皓日,與江河同在,與大地同輝。

    

    性教育從大學生入手

    

    ●海澱區花園路 曹立先

    

    應該説目前許多人了解性知識的渠道較少,且對於自身的一些衛生常識和生殖健康知識也不是很清楚。特別是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女性,對此更是羞于啟齒,問題亦尤為突出。因此筆者建議教授性知識首先應從大學生入手,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的便利條件,舉辦系列性衛生知識講座,可聘請相關領域的教授、專家講解,現場解答問題。待達到一定規模和效果後,也可以有選擇地讓社會各界人士入場聽課。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又可以通過他們向社會做廣泛宣傳。畢竟大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很強,況且他們也有為社會服務的義務。筆者相信,此做法會收到較好的社會效果。

    

    性教育應納入教學科目

    

    ●首都機場燈光站 王廣山

    

    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錮,對於性,國人至今都沿襲著“只許做、不能言”的傳統,今天的人們自然會談性色變了 。我以為,人們談“性”的尷尬是由於不曾把性列入教育科目所致。在這個開放的年代,我們應從學生的青春期開始,直到大學,都開設性教育課程。如果教育部門、老師和家長對性知識仍一如既往地“猶抱琵琶半遮面”,那麼,部分青少年很可能會抱著好奇心去過早地跨入“雷池”,甚至走向性犯罪。當然,學校不可能把性教育納入主流科目,而讓其成為“3+X”中“X”就已足矣。果真這樣,相信用不了太多的年月,人們將不再談“性”色變,且對控制早孕、性犯罪、性變態等社會問題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及社會穩定,都將大有裨益。

    

    “性”教育要有針對性

    

    ●宣武區 颺颺

    

    最近有媒體報道,“性”展覽受冷落,呼籲社會給予重視。從主觀上看,主辦者頂著壓力,傾其全部財力,甚至舉債為國人辦了“天下第一展”,把人們難於啟齒的“性”作為一種文化展現在大家面前,實為一件善事。然而事與願違,參觀者寥寥無幾,致使經營難以為繼。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樣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對“性”展覽普遍不重視。從客觀來看,國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待與“性”有關的一切事物,均採取低調回避的方式,而直面“性”則需要很大的勇氣。我認為,性教育要有針對性,決不能鬍子、眉毛一起抓,要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地搞好性教育,也才能真正擺脫束縛人們思想的舊觀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認識問題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也在提高,相信“性”作為一種文化會被人們逐漸接受的。

    

    談性色變乃正常現象

    

    ●東單三條 徐文慧

    

    性知識、性文化處於封閉狀態,談性色變,是正常現象,並非人們思想守舊不開化。我們國家是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不可能把羞于啟齒的問題拿到桌面上來談。思想再開放,只要是新生事物或觀念的出現,都需有一定時間的認識轉變過程。

    

    這幾年,個別電臺、報刊辟出一塊小版面宣傳性知識、講解性科學,已被部分人認可和接受,説明人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但是性在人們心目中仍是很敏感的話題,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説,性具有神秘色彩,屬於不可侵犯的隱私範疇,即使真的什麼也不懂,也不願意面對面地向別人討教。

    

    在今天看來,性知識、性科學似乎可以公開研討,但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隨意言之或許會給青少年造成不良後果,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而成人接受性教育方法很多,閒暇之時,可以多讀一讀正規出版社出版的這方面的書籍,看一看正版性教育光碟,聽一聽電臺播放性知識的專欄節目即可。如發覺自身有哪些問題,還可以及時到醫院找專科大夫諮詢或診治,難題就解決了。

    

    

    《北京晨報》


性文化博物館近日起死回生 性文化何時不再性壓抑?
中國性文化博物館有望起死回生
成都性文化展關注“被遺忘的角落”
誰來拯救性文化博物館
廣東韶關斥資500萬元籌建丹霞山性文化博物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