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經濟學”小議

黃晴

      經濟學越來越多地加上了前綴,其關注的對象似乎也不再是單純的經濟了。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之後,又出現過計量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倫理經濟學等諸多分支。最近,著名經濟學家塞繆爾森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文化經濟學”。按塞繆爾森的定義,人類的本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響。全球各地的經濟市場都與各地在歷史、社會結構、心理、宗教和政治狀況方面的獨特性相適應,這些因素影響著人們工作、消費、投資、儲蓄和冒險的意願。

    塞繆爾森把民族傳統和文化潮流視為一種制約世界經濟的因素,認為當前出現的衰退根源很大程度上在於各國的傳統、價值觀和政治狀況。他認為,日本的保護主義、歐洲的福利主義、法國的小資産者社會結構等都是阻礙經濟恢復的因素。塞繆爾森説,美國文化的特點是強調個性和奮力進取,對新技術有一種傳染病式的樂觀主義,這造成了美國歷時最長的繁榮期。塞繆爾森沒有直説美國最近經濟步入衰退的原因,但一般的看法是,新技術狂熱泡沫破滅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塞繆爾森在美國《新聞週刊》上發表的這篇文章不長,它提出了經濟與文化不可分割的看法,這應是一個可以讓人普遍接受的看法。但是,塞繆爾森在文中似乎有一種傾向,即把文化視為經濟成長的純制約因素,這就難以讓人認可了。相對而言,一個社會的文化是較為穩定的,但它卻可能在相對穩定的文化條件下既經歷經濟高速成長期又經歷停滯期,例如日本就是這樣。這説明,同一文化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功能,有時起著促進作用,有時起著制約作用。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時常扮演一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角色。

    文化與經濟之間的確存在著一種互動的關係,但並不單純是一方適應另一方或一方帶動另一方的關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需要有一種文化改造的自覺,有與時俱進的意識,使自己的社會文化具有較強的調適能力,使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都能獲得有效的文化支撐,這或許是“文化經濟學”給人的又一啟發。

    

    《人民日報》 2002年01月11日

    


“資訊不對稱”與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述評
體制還是體質問題?經濟學界會診中國股市
倫理學與經濟學的互補
經濟學散文的春天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研究的“數學化”
花言巧語的經濟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