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話題:義務教育 師風師德 性教育 學校收費  

    ■編者按

    教育一直是個被政府、被公眾、被媒介持久關注的熱門話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從恢復高考再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從在全社會倡導尊師重教風氣再到專門為教師設立教師節,從留學再到歸國創業,從義務教育、素質教育再到課外教育等等,中國社會的教育水準和教育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於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深刻而巨大的改變。

    為此,在今年第18個教師節到來的時候,同時為了迎接黨的十六大召開,本報聯合中國社會調查所,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城市進行了一項教育專題調查。調查題目主要涉及近幾年在我國教育界出現的八個方面的嶄新話題。它包括我們昨天推出的四個話題:助學貸款、課外教育、低齡留學、素質教育;和今天推出的另外四個話題:義務教育、師風師德、性教育及學校收費。

    需要説明的是,我們這項調查旨在反映成就但也涉及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然而,如果將它們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察,它們的出現本身就是值得欣喜的。因為如果沒有發展,沒有政府、公眾的負責任的推動,它們也就無法進入到今天,進入到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義務教育益國益民受歡迎:98%的公眾認為義務教育的實行可以提高全民素質

    今年九月開學,延慶、平谷等10個遠郊區縣的所有學生以及城區享受低保家庭的子女成為了幸運兒,他們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次免費義務教育的受益者,開學報到一分錢的學雜費都不用帶,全部由市財政“買單”。當然,眾所週知就目前國力而言,完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不太可能,但這條新聞無疑標誌了我國義務教育正邁向一個新臺階,還給一直關注義務教育發展的公眾引出了一個老話題:我們如何看待義務教育?本報和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日前進行的一項教育專項調查告訴我們公眾的一些看法。

    ■義務教育法百姓知多少?

    我國1986年7月1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至今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那麼,百姓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認知達到了什麼程度呢?

    調查中,67%的人表示對《義務教育法》有一般了解。知道這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法律,是對初中、小學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孩子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任何人阻礙適齡兒童(六、七歲開始)接受義務教育都是犯法。至於“義務教育”中“義務”的確切含義,就不清楚了。

    15%的人對《義務教育法》表示比較了解,知道“義務教育”的“義務”是指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4%的人表示對《義務教育法》十分了解,自己曾受過《義務教育法》的普及,對於其中90%以上的內容都較為清楚。他們對一些具體的細節都很了解,如國家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招用應該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業等等。

    但是,仍有14%的被訪者表示對《義務教育法》不了解。

    ■近九成家長切身感受到其益處

    從本次調查中了解到,87%的家長認為義務教育給個人和國家帶來了益處,10%的被訪者選擇了説不清。談到義務教育所帶來的益處,被訪者的認識基本一致:98%的被訪者認為提高了全民的綜合素質,74%的被訪者認為降低了失學率,52%的被訪者認為減輕了家長的負擔,32%的被訪者認為改變了全國的知識結構。總的説來,義務教育是一項益國益民的政策。

    ■仍有不少家長和學生選擇交費擇校

    就近入學、電腦派位的做法在許多城市正在推行,這本是《義務教育法》精神的體現,即在義務教育階段,每一個公民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但實際上它落實得如何呢?

    調查中,37%的家長談到自己選擇了電腦派位以外的高額交費來為孩子擇校,還有32%的家長稱自己打算為孩子擇校,不惜一些花費。

    為什麼要放棄讓孩子接受均等義務教育的機會,而選擇電腦派位以外的高額花費去擇校?家長們自有道理。84%的家長認為,這是競爭激烈的社會現狀造成的。一位張姓的家長在接受調查中提到,家長們並不是錢多得沒處花,這實在是無奈之舉,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每家就一個孩子,誰肯讓自己的孩子落後?72%的家長認為有重點學校存在就談不上機會均等,重點校意味著有好的學習環境、高的教學品質和高水準的師資隊伍,那是造就孩子大好前途的福地。而原先條件差一些的學校要發展起來,必然有一個過程,但有哪個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經歷這個過程呢。

    另外,19%的家長表示沒有為孩子擇校,其中11%的家長是因為孩子參加電腦派位的學校還不錯,9%的家長是考慮到家庭的承受能力有限,無力支付高額的擇校費。還有11%的家長表示不準備為孩子擇校,其中6%的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好壞關鍵看孩子自己的努力,學校如何是次要因素。

    ■較發達城市試行免費義務教育

    在這次調查中,72%的被訪者認為我國應逐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這樣既解決了亂收費的問題,又可以降低貧困地區的失學率。如果我們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對受教育者免收包括學費、書費、雜費在內的所有費用,那麼,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中小學生因家庭困難而被剝奪義務教育權的現象。另外18%的被訪者認為國家財力還達不到這個程度,簡單劃一的制度會束縛住學校的手腳,使學校因缺乏必要的資金而影響了教育水準的提高。

    實行免費教育可行嗎?一些比較發達的城市正在逐步進行嘗試。據報道,北京從2002年9月1日開始,讓約6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免交雜費,這“意味著在北京109萬名接受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生中,將有半數以上的學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不單單是北京,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所動作,如浙江寧波市準備對所轄14個經濟欠發達鄉(鎮)和6個片區的3萬多名學生免收雜費和住宿費,補助部分困難學生的代管費。該市正在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分步實行免費教育的政策,“將在全國率先分步實施免費義務教育”。而廣東省早在去年8月宣佈,每年撥出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免收農村困難家庭約77萬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書費、雜費等,“廣東每人平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農村困難家庭子女,可以享受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

    ■欠發達地區仍需扶持

    發達地區有條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對於貧困地區實行免費教育則更需要國家的支援。據了解,經國務院批准,從2001年起,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目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對糾正農村中小學亂收費,規範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收費行為,減輕農民負擔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農村學生和家長的擁護。去年年初,雲南省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的25個縣(市)的600多所“邊境小學”陸續開學,佤族、獨龍族、布朗族等16個少數民族的共11.8萬名邊境村寨小學生步入校園,享受免費教育。

    除了需要資金的支援,77%的被訪者認為農村義務教育結構也需要調整。認為應該改革現行課程教材加強綜合課程的佔35%;認為應該推動中小學佈局合理化,提高整體辦學水準的佔22%;認為應該積極發展非正規職業教育的佔11%;認為應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更新知識能力的佔9%。

    就如何改變高輟學率、低入學率的問題,69%的被訪者認為應該按標準辦好每一所學校,58%的人認為應該加強對家長和學生的教育,35%的人認為可以採取以強並弱的辦法。

    ■公眾認可義務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的目的

    在我們的這次調查中,98%的被訪者認為義務教育的實行可以達到提高全民素質的目的。但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還存在一定問題。調查樣本中,反映的問題有:亂收費現象嚴重、投入不足、區域教育發展水準差距大、初中生輟學率高(主要指農村)、管理體制不靈活、拖欠教師工資。其中公眾認為最嚴重的問題當屬亂收費現象,提及此的公眾高達65%。

    本次調查技術説明

    ■調查設計: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孫煒 王欣 李雋瓊

    ■調查執行:中國社會調查所

    ■執行説明:本次調查從6月20日至7月10日,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共發放問卷3500份,回收3166份,回收率為90.4%,其中有效問卷3027份,廢卷139份,有效率為95.6%,樣本分佈為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5%,樣本代表性為80%~85%。

    師風師德師愛滋潤學生心:78%的被訪者認為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和學生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於孩子們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我們日常挂在口頭上的“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為培養未來人才的教師,其知識結構的狀況和道德水準的高下,愈來愈成為受關注的焦點。“為人師表”成為新時期師風師德建設的重點和基礎,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歷史時期,公眾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而學生們對自己的老師又有什麼樣的要求呢?

    ■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

    在我們的調查中,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這一部分學生有厭學傾向。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繫。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説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而談到影響師生關係的因素時,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主導因素在於教師,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

    ■師愛最為公眾期待

    公眾對教師的期望值有多高呢?調查中最集中反映出的是五方面的素質:

    一、78%的被訪者認為,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二、教師要重視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提及率達77%。

    三、62%的被訪者提到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四、58%的被訪者提到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

    五、另外談到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的被訪者為數也不少。他們認為,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

    ■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

    我們對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裏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喜歡淵博知識型老師的學生佔31%;而喜歡具有師愛型的學生達到53%,他們希望自己的老師溫和、可親,具有愛心。

    由此可見,在學生們的心中,一個富於愛心的老師遠比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更具老師的魅力。學生表示:對有愛心的老師他們會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十分願意接近老師,希望與教師合作,把教師看成是父母親般的親人。他們願意向老師袒露內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教育需要師愛。沒有師愛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體、美、勞等各項教育中,師愛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這種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在我們了解公眾對“嚴師出高徒”這一俗語的看法時,54%的被訪者表示嚴師的做法可以理解,26%的被訪者表示説不清,而19%的被訪者表示不理解。

    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們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産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

    同時,在談到是否尊重教師的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約佔8%。雖然數量比較少,但這種現象還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説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

    如果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

    ■學生尤其渴望教師的平視眼光

    在目前師生之間需要改進的問題中,38%的公眾認為首先是歧視學生問題,包括對學習偏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歧視,還有對一些同學外貌上的歧視。調查中有30%的學生提到最怕挨老師的批評,怕老師發脾氣。説明學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強烈的。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産生。86%的學生表示:最不喜歡老師批評學生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

    青少年問題專家宗春山先生指出,現在的許多問題都出在老師不太尊重孩子青春期上。他説,在我們接觸的大量青少年中,與異性接觸真正以戀愛為目的的並不多,但卻被人扣上了“早戀”的帽子。何況,即使真出現青春期衝動也是正常的。老師應該了解孩子們這個特殊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科學而有效的方式,給孩子以寬鬆的關懷和引導。為體現自己的權威而簡單、嚴厲甚至極端的措施,不但違背了教育工作者的施教原則,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傷害,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即使是未成年人,也有其隱私權。老師翻學生的書包、看學生的日記、扭曲事實都是對學生人格尊嚴的損傷。

    ■學生和家長認為教師中需要減少的現象主要有四種

    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響學生的一輩子。學生和家長們對教師中需要減少的現象有哪些呢?

    調查顯示:學生和家長認為教師中需要減少的現象中擺在前四位的依次是體罰、敷衍學生、收禮和向家長分派任務。公眾對這些與教師有關的不良現象産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調查樣本中,就體罰對學生的身心産生影響的問題,65%的人認為影響很大,27%的人認為有點影響,另外8%的人表示不清楚。我們為被訪者提供的無影響的被選項沒有人選擇。

    而有些教師敷衍學生的行為原因是多方面的,調查顯示,教師責任心不強因素位居首位,佔46%;其次是教師待遇因素,佔36%,他們認為有些教師的確是因為勞動所得抵不上付出,就忙起了第二職業,投在教學上的精力變得有限。還有人認為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也是教師敷衍學生現象産生的原因,佔29%。他們認為有些孩子頑固不化,採取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見成效,就是厭學,讓老師無計可施,也無可奈何。12%的人認為不良的社會風氣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一部分教師不認真教學。

    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這一切都基於教師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師要優化自身形象,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把外樹形象與內強素質結合起來,以良好的師風師德感召和熏陶學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師在行為、氣質、素養甚至儀錶上都應提高文明程度,特別要培養對學生的愛心;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本次調查技術説明

    ■調查設計: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孫煒 王欣 李雋瓊

    ■調查執行:中國社會調查所

    ■執行説明:

    本次調查從6月10日至30日,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3285份,其中有效問卷3047份,廢卷138份,有效率為92.7%,樣本分佈為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8%,樣本代表性為75%~80%。

    性教育學校家庭一起抓:66%的被訪者認為,性教育有利於青少年正確認識和對待性問題

    談到性教育,我們最自然想到的實施主體是學校,最常見的觀點是:學校應成為讓當代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課堂,學校應開設系統的性教育課程。但是一份調查了3000多位公眾的社會調查報告卻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事實——在性教育方面,除了學校責無旁貸,家庭也重擔在身,因為孩子們最渴望的是從家庭獲得相應的性教育。近九成的學生表示,遇到有關“性”的問題時首先會向父母求解,他們認為性教育的主要責任應該在家庭,希望從父母那裏獲得有關“性”的知識。了解學生的心態是我們更好地實施教育的前提,就這個話題,本報和中國社會調查所聯合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向學生、家長、學校多方求證問題的答案。

    ■青少年性教育刻不容緩

    調查中,87%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並認為我國目前的性教育不是很合適,急需完善。還有7%的家長認為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會造成青少年性行為的增多,造成一種鼓勵的假像,所以不應該公開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

    當問到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最重要的意義,66%的被訪者認為是有利於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性問題,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22%的被訪者認為正確恰當的性教育有利於減少青少年的性行為;13%的被訪者認為性教育可以增強青少年的責任感,完善他們的倫理觀念。

    認為有必要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的學生比例高於家長,達到91%。除了滿足好奇心的理由外,七成以上的學生認為接受性教育是青少年的權利。

    ■家長對性避而不談

    在我們的調查中,68%的家長和46%的學生認為自己對性教育的概念是一般了解,認為就是有關性知識的教育。另外32%的家長和54%的學生認為自己並不了解性教育的概念。當然,有93%的學生認為自己曾經在生活中遇到過有關“性”的問題,其中90%的學生對此産生過興趣,87%的學生首先向父母求解,但遺憾的是只有3%的學生表示家長給予了他們滿意的答覆。

    ■僅20%學生從正常渠道獲取性知識

    家長對性避而不談,老師對性避重就輕,那麼誰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在我們調查中,72%的學生表示是從其他渠道主動或被動地獲取了有關性的知識,僅有20%的學生是從正常渠道獲取性知識的。很多青少年的性知識“來路不正”,這些渠道包括錄影帶、電腦網路,甚至還有充斥著淫穢畫面的“黃色卡通”。上海市計生部門指出,從非正常渠道得來的有關性知識,許多都是錯誤的,比如性疾病的傳播、性疾病的治療等。

    ■學生願向父母求解“性”問題

    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已提上日程,然而如何才能高品質、高效率地開展性教育?這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誰該負主要責任更是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有87%的學生表示遇到有關“性”的問題時首先會向父母求解,他們認為性教育的責任應該在家庭,希望從父母那兒獲得有關“性”的知識。

    瑞典曾做過這樣一個調查:讓碰到性問題願意尋求家長幫助的學生站到老師的左手邊,尋求其他幫助的站到右手邊,結果全班只有一個孩子站到了左手邊。可見,家庭性教育代溝已成為世界性的難題,而中國的家庭性教育幾乎還是空白。

    ■父母頗覺難以啟齒

    父母的反映又如何呢? 91%的家長認為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的責任在學校,應該在教學中增加性教育的內容,由老師去講。他們認為家長不是性教育專家,很難掌握性教育的尺度,而且有許多的不方便,難以啟齒。

    中國家長成長于一個性封閉的時代,幾乎沒有接受過正式、系統的性教育,處於性知識貧乏,性教育觀念陳舊的狀態。家長傳統的性觀念不僅使他們羞于談性,而且也無從談起,甚至有人認為性可以無師自通,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則是教唆犯罪。因此,倡導家庭性教育,首先要給家長補課。

    另外,北京首部中學生性教育教材將在9月份使用,專家稱,此教材走進課堂最大的阻力是來自家長。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公眾的確認為家長可能成為影響此教材走進課堂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個比例達到42%。但同時37%的公眾認為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其中社會因素也是影響性教育順利進入課堂的另一主導因素。因此,教材走進課堂困難並不是某一方面的事,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家庭應成為性教育第一課堂

    被訪者認為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課堂,有三大理由:

    一、青少年對於性的接受心理使然,40%的被訪者提到這個觀點。孩子在同父母談論有關性的問題時最能坦誠相見,而且不會覺得過度尷尬。孩子遇到此類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這是已被多次的調查證明了的。

    二、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33%被訪者提及。一些被訪者表示,中國家長渴望孩子成為工程師、外交家、藝術家,他們不惜血本讓孩子接受十幾年的教育,從而能在社會上扮演一個成功的角色。但他們忘記了,孩子也必將扮演戀人、夫妻的角色,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與否將決定他們能否獲得正常、幸福的生活,在這方面,他們同樣需要接受強有力的教育,來幫助他們擁有成功的人生。因此,父母有責任使孩子獲得性的基本知識,學習性別平等和兩性交往中的尊重、責任概念,使孩子掌握正確的性知識和性觀念。

    三、家庭具有性教育的優勢環境,26%被訪者提及。每個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不一樣,他們提出相關問題的年齡也就不一樣,這樣老師就很難在同一個班級裏講解關於性的知識,教師很難把握教學尺度,課程設置也很難做到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任何教育都需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性教育也應如此。家長可以隨時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予以恰當的答覆,並施以正確的引導。所以,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隨時開始,隨時進行。

    ■初中開始性教育最相宜

    調查顯示:在同意學校開展性教育的被訪者中,有77%的人認為應從初中開始開設性教育課程,另外21%的人認為應從高中開始,還有2%的人認為應從小學開始。

    有關專家提到,我國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起步很晚,經驗也少。英國的性教育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已經建立起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值得中國青少年工作者借鑒。性教育作為“國家必修科學課程”按不同年齡層劃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學生的年齡為5—7歲,主要是初步了解人體外部各器官的名稱,知道人類可以孕育下一代,並會區分他們相互間身體上的異同等。第二階段為8—10歲,主要掌握人類生命週期的各個主要階段,包括生殖、生長髮育等。第三階段是11—13歲,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應懂得青春期所帶來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變化情況,以及什麼叫月經和受精等。第四階段為14—16歲,這時的學生們開始了解荷爾蒙對人體的作用,醫學上使用荷爾蒙來控制與提高生育力的情況以及男女性別的決定因素等複雜問題。除了這些必修內容外,各中學還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年齡、特點與需求,適當增加有針對性的內容,如性健康、人與人的關係、情感釋放、肢體語言等。

    ■電視教學最被看好

    至於課程的形式,電視教學高居榜首,佔55%。他們認為,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性知識。其餘依次為:文字教學與圖片教學相結合,24%;文字教學,13%;圖片教學,9%。

    七成以上的被訪者認為在進行綜合素質考查時加入少量的性常識問題能改變目前性教育的現狀,因為這樣會喚起家長和學生的重視。

    當然,對學生開展性教育也應注意一些問題。有56%的人認為教育的尺度問題是應注意的最首要問題。要保證青少年既接受了性知識,消除他們的神秘心理,又要使他們的好奇心不超過道德的限度,以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另外28%的被訪者認為最首要的問題是教育者的素質。我國目前嚴重缺乏性教育專家,教師在進行性教育的過程中是否能科學地對待學生的反映,而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已成為關鍵問題,因為教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産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加強性教育老師的培養,這也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還有15%的被訪者認為教育的形式問題最重要,選擇符合青少年心理習慣的形式,他們才能夠接受,以免産生不好的副作用。

    ■輔助形式需配套而上

    青少年性教育,家長、學校責無旁貸,同時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援。33%的被訪者認為應設立青少年性教育諮詢中心,召開諮詢活動和舉辦專題講座,針對青少年、家長、老師和性教育從業者的不同問題,予以解答,為他們排憂解難;22%的被訪者認為應成立“性教育論壇”,開展課題研究,推動性教育發展;18%的被訪者認為可以利用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大眾傳媒做一些青少年性教育的宣傳,搞好對於學生、家長、教師乃至全社會的性教育普及;15%的被訪者認為可以利用社區優勢開展性教育;還有12%的被訪者認為正規、權威的性教育書籍亟待問世,給家長、老師等進行性教育提供最好的指導。

    本次調查技術説明

    ■調查設計: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孫煒 王欣 李雋瓊

    ■調查執行:中國社會調查所

    ■執行説明:

    本次調查從7月1日至20日,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共發放問卷3500份,回收3214份,回收率為92%,其中有效問卷3072份,廢卷142份,有效率為96%,樣本分佈為家長佔50%,學生佔45%,其他公眾佔5%,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5%,樣本代表性為80%—85%。

    學校收費公開闔理成趨勢:57%的家長對學校的正常收費表示理解

    9月份新學期開學,學校收費問題又成熱點。對這個問題最敏感的莫過於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他們對此有很多話要説。日前,本報和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在全國範圍進行了一項針對學校收費的專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家長在教育收費上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公開化原則……

    ■家長認可五類收費

    對於目前子女的總體教育費用,認為“高”與“較高”的家庭分別佔了16%和47%,兩項相加超過了六成;其餘的家庭則認為“一般”。調查中,表示對子女的教育費用“完全可以應付”的家庭佔兩成半,大多數家庭表示只能“基本能應付”,一成的家庭表示“難以應付”。

    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有關教育消費的名目有:學費、書本費、雜費、住宿費、擇校費、捐資助學費、議價生費、校服費、補習班費、水費、保險費、烤暖費、報刊費、借讀費、興趣班費、課桌費、空調費、特長班、看電影費、自選課管理費,等等。

    在名目繁多的學校收費項目中,家長一致認為屬於合理的收費有以下幾類:學費、書本費、住宿費、保險費、興趣班費等。

    ■擇校費最不受家長歡迎

    68%的家長認為學校有亂收費、多收費的情況,17%的家長對學校有無亂收費、多收費的情況表示不清楚,另外15%的家長認為子女所在學校沒有亂收費、多收費的情況。

    在以上家長們羅列的亂收費項目中,家長們把擇校費列為了亂收費的榜首(38%——為家長的提及率,下同);其次是捐資助學費(34%);補課費(29%);雜費(25%),日常生活方面的費用(15%)等等。

    在家長們認為屬於多收費的項目中,位居榜首的是校服費(32%);然後是議價生費(21%)等等。

    ■家長理解正常收費

    我們的調查中,多數家長對學校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活動而收取的一些費用表示理解。他們認為如果在現行條件下,學校沒有適當的資金運轉,就很難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例如,不能購買教學用具等。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回答是,57%的家長表示可以理解,29%的家長表示説不清,只有14%的家長表示不可以理解。

    可見,大多數家長對公平、清楚的學校收費還是支援的。對於合理收費,公眾認為學校方面應加強宣傳,增強公眾自覺交費的意識,取得公眾對學校合理收費的理解和支援,學校和家長之間因為收費問題造成的一些矛盾需要溝通,通過溝通是可以得到妥善解決的。

    一位幼兒家長劉女士在接受調查時談到:“發展教育是政府、社會、家庭、學前教育機構的共同責任。”她説,“這‘共同責任’表明發展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是多渠道的,家庭也應是經費投入的重要方面。自己要盡最大能力,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要能力允許,花錢為孩子買未來,值得。”

    ■期待教育收費公開化

    在調查中家長們提到,在教育收費問題上,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期待能夠儘早實現公開化。他們認為,在教育收費問題上,造成學校和家長之間存在理解差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點就是很多學校收費做不到公開化。此外,公眾提到要讓家長完全理解學校收費,對教育成本也應公開化。

    據有關媒體報道,天津市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范琳琳是就近入學,她父母給她上學的花費記過這樣一筆賬:每個學期雜費40元,學具和作業本的費用是不到200元,輔導班每個月5元,中午的飯費是3.6元,還有訂閱報刊十幾塊錢。算起來,孩子上學以來,平均花銷大概是每個月80多元。

    對於一個工薪家庭來説,這些費用還承擔得起。實驗小學管理非常規範,像訂校服、喝桶裝水這樣的額外費用都沒有。每交一筆錢,都在公告欄上公開,或者給家長髮一封信,讓家長對所交的錢都很清楚、明白,同時起到了家長監督的作用。

    日前,深圳市物價局、教育局、財政局三部門聯手,首次對全市範圍內的中小學校的教育培養成本進行調查,以確定來年各類學校的學費,從而提高各級學校收費管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對於合理收費,學校應加強宣傳,增強群眾自覺交費的意識,取得群眾對學校合理收費的理解和支援,這一點也很重要。

    上海市實行招生和收費公開制度,學校招生計劃、錄取程式、工作紀律、錄取結果和收費標準、項目、用途等都要通過新聞媒體和張榜公佈向學生公佈,接受監督,所有收費必須按照規定收取和開具票據,並納入學校財務管理,不得設置“賬外賬”和“小金庫”。

    而在今年的新學期開始,北京市的家長也會感受到的一個變化——各學校都必須將收費內容進行張榜公佈,家長們可以對學校的各項收費一目了然。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遏制校方的暗箱操作,一方面,學生家長也對要交的費用做到心中有數。

    ■多數家長盼望精簡收費項目

    為了規範教育收費秩序,對中小學收費也要嚴格管理、嚴肅查處、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公眾為我們的學校收費管理提了好的建議,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方面措施:

    一、精簡收費項目,佔81%

    學校收費統一為學雜費、住宿費、借讀費和擇校費以及代辦的課本費和衛生保健費。除此之外,各學校不得自行確定收費項目、擅自擴大收費項目、擅自擴大收費範圍和提高收費標準。對應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類活動和購買的物品應書面徵求學生家長意見,經家長簽字同意後才能辦理,並提供結算清單。任何單位無權要求學校統一代辦任何項目。

    二、特色班不亂來,佔64%

    學校舉辦體藝特色班需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不得違反規定收費,不得違反規定舉辦各種特色班、補課班、提高班、重點班和大面積補課班,不得以行政手段強制學生購買復習資料、學習用品、訂閱報刊雜誌等,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教師不得強行組織學生辦理各種保險。社會辦學力量不得舉辦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各種文化復習班。

    三、規範捐資助學,佔58%

    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學校均不得收取與學校掛鉤的贊助費、建校費等費用,符合規定的捐資助學要按規定嚴格管理和使用,不準挪作他用。

    四、“三限”,佔37%。

    改革公辦高中招生辦法,公辦學校嚴格按照“三限”即限人數、限分數、限錢數的辦法招收擇校生。

    ■給“一費制”投一票

    我國已經打算實行“一費制”,就是在對農村中小學的雜費、課本費標準經過核準後,核定一個最高收費標準,只向學生收取一項費用,任何其他費用都不能再收了。

    對於“一費制”的實施,47%的公眾表示非常同意,41%的公眾表示比較同意,還有12%的公眾表示不太同意。總的來看,同意“一費制”的被訪者佔了近九成。

    據了解,經國務院批准,從2001年起,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目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對糾正農村中小學亂收費,規範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收費行為,減輕農民負擔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農村學生和家長的擁護。

    綜合來看,學校“不合理”收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這與目前的教育體制、教育經費的投入、學校收費制度以及家長對待教育消費的認知能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面對“不合理”收費,家長也應多一些體諒與理解,讓學校收費在學校、家長、教育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走向科學化、合理化。

    本次調查技術説明

    ■調查設計: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孫煒 王欣 李雋瓊

    ■調查執行:中國社會調查所

    ■執行説明:本次調查從6月1日至20日,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共回收問卷3346份,其中有效問卷3118份,廢卷228份,有效率為93.1%,樣本分佈為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5%,樣本代表性為80%-85%。

    《北京青年報》 2002年9月11日


大一就上就業課 廣西高校實行就業指導教育
百歲教育家顧毓琇病逝 江澤民朱鎔基發唁電
特級教師的心聲:基礎教育最需要什麼
我國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教育資訊化
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顧毓秀在美病逝
為教育辦實事 常德率先在全國設立“助教日”
教育話題:助學貸款 課外教育 低齡留學 素質教育
首都教育界師生學習江澤民總書記在北師大的講話
中國第一所探索快樂音樂教育的中小學在滬創立
遠比體罰更令人恐懼 危險的教育“軟暴力”
教育部調查顯示:大學教師思想政治狀況總體良好
廣西啟動青少年女性生殖性健康教育模式
上海推出母子行"奧妙成長一日"活動指導家庭教育
一墻之隔差距大 “城中村”教育問題發人深省
紐約大學CFA金融教育進入中國
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教育
[北師大百年華誕]師大與中國教育
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百年回眸
無師資無課本無課時 性教育走進小學不容易
畢業生數以千萬計 我國成人高等教育50年碩果纍纍
江澤民:教育界要推進教育創新
中國經濟時報:別又成了富人的教育
對口支援有力促進西部地區教育發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