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樓市調控不是打壓是嚴控與疏導結合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12-30 07:48:00

(原標題:何志成:2017宏觀:樓市調控不是打壓是嚴控與疏導結合)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穩健、防風險,成為關鍵詞。會議首次明確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筆者認為,房地産市場的結構性調控肯定會加碼。

筆者對2017年房地産行業的看法不樂觀,也不悲觀。可預期的是,決策層的房地産政策不是全面打壓,而是嚴控與疏導相結合:一線城市要嚴控,要擴大土地供應,做到房價穩中有降;二線城市別跟風,能夠穩住房價最好;三四線城市還是以“去庫存”為目標,不以房價調控為目標,力爭實現快速發展。

市場面幅下滑可能不大

由於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爆發性”增長,“吸金”能力太強,房地産市場的流動性非常複雜,投資性購買使得這個市場充滿“泡沫”。如此一來,不僅穩增長的中長期目標不能實現,而且很可能引發泡沫集中破裂的風險。

從更長的週期看,中國經濟(增長)大週期與人口基數相關聯,也與人的需求增長相關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既有調控升級的意味,也有加快“去庫存”、刺激消費的意味,不能簡單理解為“全面收縮”。當前,既要警惕産業資本會通過房地産轉移為金融資本,出現整體的脫離實體經濟“趨勢”,也要注意房地産業對帶動消費的刺激作用。

任何國家在振興經濟的總體思路中都不能沒有房地産,消費通過房地産連接實體經濟。發展房地産不是“脫實向虛”。問題是,中國的房地産行業已經處於“金融化”的邊緣,尤其是一線城市,調控稍微輕一點,炒作之風就蔓延。這不是因為房地産市場的吸引力太強,而是因為老百姓缺乏防範通貨膨脹的投資品市場。

今年四季度以來,政府對房地産行業的調控的確有收緊跡象,但其目的不是全面打壓房地産行業,而是提前預警風險。從更長的週期看,社會資本要“和諧”地分佈于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而房地産市場恰恰處於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之間。拉動中國經濟不能沒有房地産,但也不能主要依靠房地産。針對當前房地産市場的泡沫,一方面是在一線城市擠泡沫,防風險;另一方面是加快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去庫存,也是防風險。

2017年中國經濟能不能實現穩增長的關鍵,就是防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後,決策層對中國經濟運作風險的提示再度升溫,其中明確了幾個重大關注點:房地産市場要調控與疏導相結合,防範結構性“泡沫”風險。一線城市包括少數二線城市房地産市場要降溫,預計明年,除了限貸限購以外,還要附加房産稅等中長期調控手段。針對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泡沫,要加大銷售力度,不會出臺全面打壓房地産行業的政策。

現在很多人問,2017年宏觀經濟走勢會不會出現反覆?換句話説,房地産佔GDP比重明年要降,由此形成的GDP增長“缺口”,靠什麼“填補”?

筆者以為,對此不必過於擔憂。要實現明年結構性改革,必須犧牲一點點GDP。2017年預計GDP會在6.5%左右,與今年相比,略微少一點,其中已經考慮了房地産行業適度收縮的因素,可以承受。有減法,也有加法,2017年各地大規模基本建設的預期很強烈,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的居住環境尤其是就業環境的改善都是可預期的,因此會加快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市場的“去庫存”,絕大多數地區的房地産市場能夠保持“穩中有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將一部分“産能”向三四線城市轉移,以此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可以預計,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會比2016年好一點。從大週期看,未來新生兒會少一點,但老年人的壽命會普遍延長。只要有中長期政策支援,不僅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去庫存會加快,房地産行業的熱點也會轉移,整體出現斷崖式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也不大。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何志成:樓市調控不是打壓是嚴控與疏導結合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12-30 07:48:00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穩健、防風險,成為關鍵詞。會議首次明確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筆者認為,房地産市場的結構性調控肯定會加碼。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