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虹:網際網路金融將成為房地産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10-22 17:17:00

美國的情況如何?

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的結合,在美國發展起步比我們國家要早,眾籌是它最主要的一種形式。我們還研究了美國房地産眾籌的商業模式、經營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和我們國家的比較。概括起來講,美國房地産金融和房地産的結合,主要的就是眾籌的方式。

為什麼沒有像我們國家的P2P網貸等這些方面呢?是因為兩個國家面臨的金融環境、金融背景不一樣。比如我們國家首付很高,所以我們有了P2P首付貸,但是美國首付非常低,可能5%、10%的首付,就沒有這樣一個空間。再比如REITs,我們在積極探索網際網路金融怎麼能夠跨越REITs,走入新REITs的發展渠道,而美國的REITs早就成熟,不需要這樣的探索。所以在美國,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的結合最主要的就是眾籌。不僅如此,美國的房地産眾籌80%是股權眾籌,債權眾籌只佔20%,所以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和我們國家也有很大不同。當然他們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也對我們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結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發展前景在哪?

總的來講,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融合的未來,創新空間很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個判斷是,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結合,目前大家關注度很高,但實際上資金總額還非常小,量也很小。無論是網際網路企業、房地産企業,還是金融企業,都是一個探索、起步的階段,資金總量仍比較小。同時,在城市的地域範圍內,數量也很少,我們跑遍了全國的東中西部地區,我們發現主要在一二線城市,現在三四線城市網際網路金融進入風險很大,企業現在還沒有做到。所以説,我們現在還處於起步探索階段,而且商業模式並不確定,未來究竟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能夠持續性的發展,或者真正適合中國特色,現在還在探索階段。

第二個判斷是,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融合在未來一定是多元主體的結合,而不是單一主體的發展。

第三個判斷是,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結合,一定會從現在的以渠道創新為主(行銷渠道、融資渠道,主要還是在渠道創新),未來會真正走向金融創新。

第四個判斷是,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的融合有利於房地産行業的轉型。房地産隨著總量問題的解決,主要是結構性問題的突出。這個時代的到來,特別是二手房市場逐漸興起,步入存量房市場的發展步伐,因此,房地産行業的轉型已迫在眉睫。整個新房市場會越來越多的從賣方市場轉向未來的買方市場,客戶的需求、客戶的意願顯得更加突出。那麼,怎麼通過網際網路金融這種方式提前鎖定客戶的需求,來進行定制化的生産?這可能和過去房地産企業的開發有很大不同,整個經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一系列都包含在房地産市場轉型的過程中。

在網際網路金融提高服務方面,二手房市場空間非常大。另外,網際網路金融可以為資産證券化提供快速實現的渠道,中國的房地産金融能不能夠借助於網際網路金融,從過去傳統金融跨越現代金融,直接進入後現代金融,這種前景是存在的。

需要防範哪些風險?

實事求是來講,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融合畢竟是一個新的概念,都沒有經驗,現在也在探索,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我們的國情、企業和行業,這個成熟的模式還需要一定的時日才能夠形成。像美國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最後就是眾籌,而且80%的股權,它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非常穩定。但我們現在這種模式還不確定,在今後幾年仍然屬於探索階段。

當然,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産融合也有風險的問題需要防範,眾多的風險中,最重要的風險是信用風險。任何做網際網路金融的企業,無論是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還是房地産企業,如果喪失了信用,網際網路金融在房地産這個行業的融合和發展將沒有前景。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秦虹:網際網路金融將成為房地産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10-22 17:17:00
10月20日,在《地産》雜誌主辦的主題為“在轉型期尋找新風口”第十一屆中國地産金融年會上,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就“網際網路金融與房地産業發展”發表主題演講,她表示,網際網路金融是民間資本投入房地産的新動態,未來網際網路金融將成為房地産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