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看不見的城市 看不見和看得見的手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3-02-05 09:19:00

應該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3。1987年9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1995年5月修訂後重新頒布,規定了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治措施,包括關於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的條款4。過去十幾年,灰塵、煙霧、二氧化硫等工業廢氣的排放強度(以每千元GDP的排放量衡量)大幅下降(圖表2)。但是,由於我國空氣污染控制措施落後,空氣污染排放強度的基數大(90年代初我國工業領域的總體污染排放強度是美國的12倍,英國的26倍,日本的78倍),因此,雖然過去十幾年空氣污染排放強度下降顯著,但仍遠高於發達國家。另一方面,我國GDP增長很快,造成以單位GDP衡量的污染排放強度下降了,但污染總量依然隨著經濟增長而快速上升。

我國政府治理空氣污染的具體措施,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80年代以前,控制重點工業點源的污染排放,採用濃度標準(污染物佔廢氣排放總量的比重)。第二階段是80年代,政策重心轉向採取更加綜合的措施,重點在城鎮地區,但仍採用濃度標準。第三階段是90年代,政策重心從濃度控制轉到總量控制,從城市環境綜合控制轉向區域污染控制。第四階段是二十一世紀初,即“十五”與“十一五”的十年。“十五”規劃列出了20個環境目標,有9個沒有實現,其中二氧化硫排放出現顯著惡化5。

“十一五”規劃列出了13個環境目標,實現了9個,剩下2個也有明顯改進。對於空氣污染而言,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是“十一五”規劃的環境治理重點,設定的目標是把二氧化硫總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0%,提前一年實現。

“十二五”是治理空氣污染和節能減排的關鍵期。去年國務院通過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要求形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減少污染物排放,確保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環保部2012年12月5日出臺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以及與之配套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是目前中國關於空氣污染治理最全面的行動規劃。根據該規劃的要求,到2015年重點區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業煙粉塵排放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12%、13%、10%;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分別下降10%、10%、7%、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將細顆粒物納入考核指標,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6%;其他城市群將其作為預期性指標。上述目標需具體細化到各省市的年度節能減排任務。配合上述治理,重點工程項目投資需求約3500億元。

雖然我國政府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是迄今為止我國政府對於空氣污染的治理仍然不夠到位,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

首先,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標準偏低。我國有560個城市開展常規空氣品質檢測,目前全國超過80%的城市已經達到國家三級標準。然而,之所以達標,主要由於標準落後且偏低。我國空氣監測標準主要監測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6為主的空氣品質。2012年2月,國務院同意發佈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2012年的9-10月,北京市率先網上公佈了PM2.5監測數據。以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空氣污染物為例,我國的國家一級標準仍然較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準則值高出50%-150%。如果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衡量中國城市空氣品質,2012年上半年我國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PM10、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符合(低於或者等於)世界衛生組織準則值的比例分別為0%、1.8%、63%,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氮排放量嚴重超標。再比如,關於機動車尾氣治理,原訂於2010年推行的國四標準已經被二度推後,而歐洲國家早在2009年就已經全面推行相當於國五標準的歐五標準,按時間表將在2014年9月全面推行更高的歐六標準。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彭文生:看不見的城市 看不見和看得見的手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3-02-05 09:19:00
空氣污染已經給我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既有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加大環保力度將會抑制對重污染行業的投資,但同時會引致環保相關投資增加,因而對總體投資和經濟增長影響幅度有限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