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房不認貸”提振市場預期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3-09-10 17:06:56

備受關注的“認房不認貸”政策終於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四個一線城市先後落地。對於最近落地“認房不認貸”政策的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而言,能夠修復市場情緒和預期,提振信心,使更多購房人享受首套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優惠,有助於降低購房成本,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速這些城市房地産市場的企穩回升。

“認房又認貸”是在市場過熱階段一些城市出臺的房地産調控舉措,購房家庭無論在購房城市是否擁有住房,只要能夠查到購房貸款記錄,申請貸款時均按照第二套住房確定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相較于首套房,購買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高,房貸利率高,購房成本高。“認房又認貸”對改善性需求的購房者影響較大,想賣掉原有住房買更大面積住房時,要執行較高的二套房首付標準和房貸利率。

隨著房地産市場形勢變化,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應我國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7月2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進一步落實好個人住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等政策措施。8月2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隨後,廣州、深圳、上海、北京四個一線城市陸續宣佈“認房不認貸”政策落地。同時,武漢、長沙、成都、廈門等多城市也宣佈了“認房不認貸”政策。

“認房不認貸”政策出臺及時有力。當前房地産市場處於調整階段,銷售較為低迷,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一線城市和一些熱點二線城市相較于其他城市的房地産市場雖更堅挺,卻也出現了成交量下降、市場活躍度不足等問題。“認房不認貸”是房地産信貸政策的實質性寬鬆,政策力度大,有助於穩定各方對市場的信心。同時,也有利於避免房地産市場下行壓力繼續增大,在“金九銀十”和年底銷售旺季來臨之前為市場注入活力。

“認房不認貸”會給購房家庭帶來哪些實質優惠呢?以北京為例,名下無房,但曾經有過貸款記錄的購房家庭,根據購買的是普通住宅或非普通住宅等情況,首付比例從60%至80%,降至35%至40%。同時,由於房貸利率下降,為購房支付的利息也將減少。總體而言,“認房不認貸”後,購房門檻和購房成本將明顯下降。

“認房不認貸”政策落地後,一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熱度有不同程度回升。新房到訪量和認購熱度有所上升,二手房方面,仲介帶看量增長。“認房不認貸”政策更多利好“賣一買一”的購房家庭,因此房地産經紀機構的二手房掛牌量也有所增長。

“認房不認貸”後會不會造成房價大漲?實際上,由於當前新房市場上房企的主要目標仍是積極促進銷售增長、回籠資金,預計銷售數量會有所增長,但價格將保持總體平穩。新政落地後,二手房房主的預期有一定變化,認為市場將趨穩,因此一些比較緊俏的住房議價空間相比前一段時間可能會變小。不過,二手房市場在掛牌量增長、供給較為充足的情況下,預計價格仍將以穩為主。

“認房不認貸”讓過去因為首付限制或政策不明朗而觀望的購房者更有入市積極性,房價逐步企穩,有助於房地産市場減輕下行壓力。當前樓市政策調整,主要目的均在於穩預期、防風險、保穩定,旨在助力市場企穩回升,並重回良性運轉軌道,而不是為了重回過快增長的老路。

促進房地産市場企穩回升和平穩健康發展是一項較為長期的工作,各地仍將不斷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據房地産市場的發展情況,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而基於我國城鎮化進程繼續推進,人們對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持續增長等因素,房地産市場有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加之政策持續調整優化,我們應對房地産市場的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充滿信心。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認房不認貸”提振市場預期
來源:中國經濟網2023-09-10 17:06:56
備受關注的“認房不認貸”政策終於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四個一線城市先後落地。對於最近落地“認房不認貸”政策的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而言,能夠修復市場情緒和預期,提振信心,使更多購房人享受首套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優惠,有助於降低購房成本,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速這些城市房地産市場的企穩回升。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