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秀:2023年中國經濟運作有望總體回升

來源:中新經緯 2022-12-19 09:52:52

作者 韓文秀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的二十大之後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深入總結了2022年經濟工作,全面分析了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系統部署了2023年經濟工作,明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舉措。

一、要充分肯定和倍加珍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迎難而上,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應對超預期因素的衝擊,中國發展品質穩步提升,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我們要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既要看單項指標,又要看多項指標的組合;既要看總量指標,又要看結構性指標;既要看一時一地的情況,又要拉長距離和時段,來看總體成績和平均成績。

2022年經濟增長與年初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項指標都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表現,預計2022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脫貧縣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沒有發生系統性返貧、規模性返貧。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産業升級取得積極進展。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70萬輛,增産超過1倍;國産首架C919飛機交付東航,累計訂單超過400架。糧食産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國際收支良好,國家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在全球通脹創40多年新高的情況下,中國物價總水準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左右。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民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3年來,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我們用3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有效應對了全球5波疫情衝擊,有效處置了國內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有效守護。現在我們正在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過去,在重症率、致死率高的情況下,我們嚴格防疫是必要的、正確的、負責任的;當前,病毒傳染性強,但重症率、致死率顯著降低,疫情防控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而且我們用這幾年的時間加強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提高疫苗接種和醫療保障水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審時度勢科學優化疫情防控措施也是必要的、正確的、負責任的。這都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過去三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4.5%左右,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準,抗疫和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經得起歷史檢驗。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中國經濟運作仍然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疫情衝擊持續反覆,産業鏈供應鏈運作不暢,企業生産經營活動受阻,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新動能接續不夠,房地産業對經濟的下拉效應明顯增大,群眾就業還面臨一些困難,經濟社會風險點增多;從國際來看,外部環境動蕩不安,世界經濟可能面臨滯漲局面,烏克蘭危機延宕發酵,全球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糧食和能源安全問題突出,這些都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加深刻的影響。

二、2023年中國經濟運作有望總體回升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而中國經濟可能總體回升,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作的軌跡。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是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將給經濟恢復發展帶來重大積極影響。11月中旬以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接連發佈了優化防控工作一系列措施,各地迅速行動,抓好貫徹落實,這些措施極大地便利商務往來、人員出行,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社會活動受限的狀況,基本恢復經濟社會常態化運作。近期,一些地方航班、高鐵預售量明顯增長,當然,由於難免會經歷新階段疫情流行的某種高峰。從一個完整的過程來看,優化防控措施對經濟運作的影響將會産生類似J曲線效應,即短期會對經濟運作造成擾動,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預計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社會生産、生活秩序將會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將會加速釋放。

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2022年以來,我們先後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的政策措施,包括減稅降費、退稅緩稅,創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用於支援擴大有效投資,通過專項再貸款支援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推動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利用地方專項債限額空間增加專項債發行,提前下達部分明年專項債的限額,以及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發展的“金融十六條”等措施。這些政策措施下一步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政策效應將在2023年持續顯現。2023年還要根據實際需要陸續出臺一些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發力,將積極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三是基數效應。2022年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客觀上會造成今年經濟基數相對較低。2023年只要經濟恢復正常的增長,那麼從統計角度來看,數據就會比較高,基數效應也將對明年經濟數據形成一定的支撐。當然,同樣由於基數效應,2023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可能還會相對較低一些,但是二季度預計會出現大幅度反彈,全年有望明顯回升。

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和風雨如晦的外部環境,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動我國經濟運作整體好轉。但是這並不是自動生成的,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必須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三、堅持穩中求進,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

黨中央確定了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要求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2023年要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是黨中央在深入分析國內外環境,綜合考慮需要和可能,作出的部署安排。中國經濟具備合理增長的條件,要在提高品質效益的基礎上,努力推動經濟增長達到潛在增長水準,用高品質發展的實際成效,落實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2023年還要多措並舉,保持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保障糧食能源安全,推動節能降耗,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2023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優化五大政策組合,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品質發展的合力。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我理解就是要適當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優化組合財政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增加財政支出,有效支援經濟高品質發展,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提效”,就是要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在優化財政支出上再下功夫,更直接更有效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要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等措施,將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延續或者是優化,繼續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更多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援力度,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信貸成本穩中有降。也就是説,金融要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充足而又便宜的資金支援。

産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發展是安全的基礎,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不安全就難以持續穩定發展。産業政策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結合點,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産業政策,狠抓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型産業培育壯大,著力補強産業鏈薄弱環節,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大戰略放在一起,進行統籌部署、一體安排。我們要準確把握、一體落實三大戰略的著力點,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遵循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強,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同時也要突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利用市場優勢來培育自主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要加快引進高端人才,提高自主培養品質和能力。

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特別是青年就業問題比較突出,2023年高校畢業生總規模可能超過1150萬人,再創新高。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脫貧人口的就業,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要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特別是要增加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醫療資源。當前,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規模龐大,65歲以上老人達到兩個億,佔全國人口的14%。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要提高人口素質,加快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要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四、把握好六個“更好統籌”

2023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很多,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推動經濟實現整體好轉,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為此要把握好6個更好統籌。

一是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總結國內外實踐經驗,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特別是要加強基層防疫能力建設,加強藥物和疫苗研發應用,重點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的防控,著力保健康、防重症,堅決防範次生災害和極端事件。

二是要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的動力,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基礎和載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堅持以質取勝,以質來開拓市場,在提高品質效益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以量變的積累實現更大的質變。

三是要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這是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增加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要堅持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穿經濟工作的全過程,通過高品質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援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充分釋放消費和投資的潛力。

四是要更好地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要堅持系統觀念和實踐標準,各方面都要增強全局觀,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及時發現和調整政策執行的偏差,清理和廢止有悖于高品質發展的政策文件。

五是要更好統籌國內迴圈和國際迴圈。國際迴圈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迴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無論是貿易的國際迴圈、投資的國際迴圈,還是人才的國際迴圈、技術的國際迴圈以及能源資源的國際迴圈,都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從而與國內大迴圈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係。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補上中國産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作,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迴圈的品質和水準。

六是要更好統籌統籌當前和長遠。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事情總是要一件接著一件幹,一任接著一任幹。特別是在換屆過渡的時期,既要做好當前工作,努力取得好的成績,又要前瞻性地思考,留有餘地,為今後發展做好銜接。

這六個“更好統籌”既考慮了2023年經濟工作的年度特徵,也是近年來中國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五、綱舉目張,抓好五個方面重點工作

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堅持抓主要矛盾、抓關鍵環節,帶動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回顧歷史的話,每當關鍵時刻,我們都是依靠擴大內需渡過難關。中國通過擴大內需有效應對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們積累了成功的經驗。2023年外需收縮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但只要內需恢複合理的增長,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就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具有決定意義的支撐。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同時還要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政府投資要著重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力度;要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支援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大科技和産業投資。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大約是60%,這是一個大頭,但近幾年增長比較低迷,我們要提振民間投資的信心,放寬投資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的建設。近來外需面臨日趨嚴峻的形勢,但是我們欣喜地發現,自從優化疫情防控措施以來,一些地方和企業到海外搶訂單的熱情高漲,充分顯示了中國企業勇於拼搏的主觀能動性。我們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同時還要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産品的進口,努力實現外貿促穩提質。

第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面對遏制打壓、脫鉤斷鏈等行為,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産業體系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的優勢,堅持底線思維,切實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要加快實現産業體系升級發展,抓住全球産業結構和佈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於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要加快傳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産業在全球産業分工中的競爭力;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支援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準,支援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第三,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我們記得,前幾年曾經出現過“民營經濟退場論”,近段時間也曾經出現一些不正確的議論,但是對“兩個毫不動搖”,黨和政府的態度是鮮明的,立場是堅定的。我們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堅持分類改革方向,打造一批創新型國有企業,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同時,要支援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援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領導幹部要為民營企業辦實事、解難題,構建親清政商關係。要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作,恪守契約精神,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當然,國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合規經營。

第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2022年中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奧迪、寶馬、巴斯夫等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建設。很多外資企業都有意向增加在華的投資,包括全球許多國家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資當作重大的國策,採取一些力度很大的優惠措施,大力吸引高端製造高新技術等領域的投資,力圖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重塑當中搶佔競爭優勢。外資的增減和進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一個國家營商環境和發展前景的“用腳投票”。我們要依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提升貿易投資合作品質和水準;要擴大市場準入,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有針對性地做好外資企業的服務工作;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並主動對照相關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的改革。

第五,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經過三年攻堅戰,中國金融風險已經得到收斂,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來又出現一些新情況,我們必須堅持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房地産業鏈條長,涉及面廣,對經濟而言,既是動力源,也是風險源。近幾年房地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大約是7%左右,加上建築業等相關的産業,達到14%左右,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産相關的稅收佔地方綜合財力的將近一半,房地産貸款加上房地産抵押貸款佔全部貸款餘額的接近40%,房産佔城鎮居民家庭資産的近6成,所以防範化解房地産市場風險是重中之重。要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提供足夠的流動性,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並購,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的風險,改善他們的資産負債狀況;要因城施策,著力改善預期,擴大有效需求,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勵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和城鎮化格局等等重大趨勢性、結構性變化,抓緊研究中長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來高負債、高杠桿、高週轉發展模式的弊端,推動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同時要重視防範化解中小金融機構、保險、信託等領域的風險,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要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大存量隱形債務處置力度,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要正確處理防範系統性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關係,既不能讓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失守,又要依法打擊風險背後的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要做大經濟實力這個“分母”,稀釋風險隱患這個“分子”,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推動高品質發展,從根本上防範化解風險,形成金融和經濟的良性迴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品質發展。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堅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要堅持真抓實幹,求真務實,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科學精准考核,為擔當者擔當;要堅持把高品質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優勢區域要走在前,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各地區都要多作貢獻,新班子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的重要一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我們要堅定信心、奮力拼搏,打一個翻身仗,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實現明年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以高品質發展的新成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韓文秀:2023年中國經濟運作有望總體回升
來源:中新經緯2022-12-19 09:52:5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的二十大之後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深入總結了2022年經濟工作,全面分析了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系統部署了2023年經濟工作,明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舉措。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