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談2023年中國經濟:信心比黃金更寶貴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1-04 08:57:04

辭舊迎新,2023年的經濟形勢如何?如何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即日起,本報推出“2023新年展望”系列報道,通過專家、學者的展望和預測,進一步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消費者信心,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華泰資産首席經濟學家王軍:

復蘇將成為發展主基調

展望2023年,在政策面的支援下,企業盈利將逐步好轉,復蘇將成為發展主基調,經濟增長繼續向合理增長區間收斂,全年經濟運作將呈先抑後揚、前低後高態勢。

首先,隨著防疫防控政策的調整與優化和《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的出臺,消費需求將有顯著提高。積累的“超額儲蓄”與壓抑的消費意願將出現明顯改善,將共同支撐消費需求的明顯修復,進而為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同時,隨著居民對就業和收入預期的改善,一些升級類商品如新能源汽車、智慧手機、綠色智慧家電等,正處於規模化更新換代的窗口期,其消費需求也將進一步釋放。

其次,在多重政策支援下,投資需求有望保持穩健。受困于地方政府債務率,基建投資增速將從高位有所回落,很難繼續維持較高增速;在政策傾斜和金融支援的背景下,製造業投資有望維持韌性;在供需兩端的政策支援下,房地産銷售和投資都可能在低位企穩並有小幅反彈。整體看,房地産投資的反彈將給經濟增長帶來增量貢獻,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雖然會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但仍將對經濟起到支撐作用。

隨著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增強,外需可能回落,這將對中國的出口、利用外資、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人民幣匯率等帶來一定衝擊。

儘管諸多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經濟運作還將面臨各種挑戰,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對2023年的經濟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統部署,財政、貨幣、産業、科技、社會以及房地産、平臺經濟等多個維度的政策將共同發力,為2023年的經濟復蘇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支撐。

展望未來,為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2023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仍需積極作為,保持擴張,並以穩增長、促就業、擴消費為優先方向。財政政策應當積極進取,加力提效;貨幣政策仍需精準有力,總量和結構、數量和價格、利率和匯率等多種政策工具應繼續交替運用,盡可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疏通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房地産政策應當集中于推出更多的需求端支援政策,各地政府部門仍需要加大相關政策優化落地的節奏和力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設置清晰的指導民間資本投資行為的“紅綠燈”,減少不確定性,釋放經濟主體投資興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報記者 熊 麗整理)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研究員關利欣:

消費供給品質持續提升

2022年,消費受到疫情衝擊增速放緩,消費市場發展潛力有待釋放。展望2023年,隨著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舉措實施見效,消費的穩步復蘇將更好地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經濟迴圈的內生動力。

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措施,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將促進商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更好地在國內大市場流通,帶動人員自由流動、復商復市提速和經濟常態化發展,實現經濟迴圈暢通和消費穩步復蘇。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擴大內需的優先位置,以消費為引領發揮投資優化供給結構的作用,將推動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促進供需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動態平衡。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等舉措,將更好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

完善分配格局、推動共同富裕等政策實施,將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更好地支援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促進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穩定經營、持續增收,支援靈活就業人員勤勞致富,實現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從而進一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創新步伐加快為提升供給品質創造條件。數實融合深入發展將推動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為消費市場創造更多的有效供給和消費場景。産品和服務標準體系逐步健全,自主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將進一步提升消費供給品質。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助力釋放消費潛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將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增強充分釋放內需的潛在勢能。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及農村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將進一步完善城鄉流通和消費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消費條件。

市場體系不斷完善促進生産流通與消費緊密結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把生産和消費有機聯繫起來,優化生産要素和産品配置,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將進一步優化城鄉商貿物流體系,暢通消費實現的主渠道,推動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

(本報記者 馮其予整理)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任榮榮:

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激發

展望2023年,圍繞推動高品質發展,投資將發揮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持續提升。

對接高品質發展戰略部署,中長期投資增長潛力大、韌性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把高品質發展明確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如何推動高品質發展作出了內涵全面、意義深遠的戰略部署。推動新時代高品質發展戰略部署的深入實施,將為未來投資增長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助於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需求結構加速升級與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為投資增長拓展新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利於創新型投資潛力的加快釋放;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將帶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投資新空間,從而形成更多的投資增長點;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於充分激發和保護各方面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做優要素品質、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為投資增長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和要素保障。

圍繞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和改善供給品質,當前投資政策支援力度大、機會多。短期看,我國在傳統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強鏈、新型基礎設施系統佈局、産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動力培育、社會民生服務供給提升等領域,都有緊迫的投資需求。當前投資政策精準發力,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和財政貼息、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等系列增量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為投資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推進與投資支援政策的不斷完善,政府投資結構將持續優化,民間投資活力將進一步被激發,投資“量”穩“質”優的後續增長將獲得有力保障。

有效投資能夠滿足需求,同時能夠創造新需求,具有需求端和供給端促進增長的雙重效應。兼顧短期“穩增長”與中長期“增動能”,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投資將實現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持續提升,充分發揮對擴大內需、優化供給結構的重要作用,促進供需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動態平衡。

(本報記者 顧 陽整理)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萍:

三大因素助推外貿向好

雖然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但是我國外貿規模大、韌性強、活力足,外貿政策騰挪空間大。在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政策支援下,外貿進出口有望呈現持續向好態勢,增長速度前低後高,總體實現正增長。

産業鏈供應鏈優勢凸現,外貿發展大後方穩固。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計,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將遠超預期,增長速度將回落到2.2%。但是,許多國際組織和投資銀行預計,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遠高於歐美等主要經濟體。數據顯示,2022年四季度以來,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沿海和內河港口吞吐量均有所上漲,反映出供應鏈效率持續改善,企業履約能力更有保障。

歐盟市場進口份額高,外貿穩規模基礎好。雖然2023年歐美經濟增速明顯回落,但由於歐洲能源成本大幅上升,將會出現兩種適應性改變。一是原本對化工和機電産品的需求進一步從本土供給轉向進口市場,特別是對我國化工、交通運輸、新能源等産品進口需求增加,美國自歐盟的部分進口需求也可能轉移到中國。2022年前三季度已經出現此消彼長的趨勢,美國自歐洲進口的化工産品佔同類産品進口比重降至約8.5%,而自中國進口的比重則上升到11.5%左右。二是歐洲能源領域相關製造業外遷,中國成為理想的投資目的地。利用外資高增長背後是跨國公司調整全球市場佈局,産成品返銷原有市場,將擴大我國外貿出口規模。

拓展新市場新賽道,外貿優結構機會多。面向RCEP成員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增長潛力大。2023年RCEP的原産地累積規則産生的政策紅利將加速釋放,特別是與首次建立自貿協定關係的日本,企業享惠出口規模將顯著上升。在歐美産業外遷過程中,部分産業轉移到東盟,將會增加東盟對我國中間品和資本品的需求,從而帶動我國對東盟出口的增長。隨著“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不斷推進,對中亞、南亞、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也將有所上升。此外,中國在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在光伏和風能發電、動力電池和電動汽車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本報記者 馮其予整理)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岩:

物價將在合理區間波動

2022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左右,與全球其他大國經濟體相比,屬於相對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水準。在複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能夠將CPI穩定在合理區間保持小幅溫和波動,這是相當難得的宏觀經濟治理績效,值得充分肯定。物價總水準的平穩運作,給宏觀經濟回穩向上創造了良好的物價環境,有利於兜牢民生底線和穩定社會預期。

展望2023年,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流動性環境、地緣政治、不利天氣等因素仍可能給我國穩物價帶來一些挑戰,對此要未雨綢繆,做好積極應對的準備。同時,隨著經濟運作整體好轉,內需動能和市場活力加速釋放,能源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穩定物價運作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將明顯增多。

一是宏觀政策環境有利有效,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合力。我國不搞“大水漫灌”,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針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進行“精準滴灌”,將有力支撐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隨著穩經濟和相關接續舉措落細落實,穩市場主體保就業效果持續顯現,有利於物價總水準繼續保持平穩。

二是國民經濟迴圈更加暢通,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明顯提升。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打通經濟迴圈的堵點和卡點,抓住時間窗口加快恢復生産生活正常秩序,有利於供需銜接、産銷互促、物暢其流,從而有利於穩定農産品、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市場運作及相應價格水準。

三是進一步培育和激發內需潛力和市場活力,市場發展品質穩步提高。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在許多領域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場,市場空間廣、迴旋餘地大。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推進,將為規範市場價格秩序,有效引導和穩定通脹預期奠定堅實基礎。尤其是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運作,推動房地産業適應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紮實開展,有利於穩定居住類價格運作。

四是結構性政策能夠有效應對不利天氣等帶來的結構性上漲壓力。我國加強重要民生商品“産供儲銷”全鏈條聯動機制建設,不斷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突能力,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跨區調運和餘缺互濟,協同運用各級各類儲備進行市場化調節,在頂住超預期的因素和挑戰衝擊,確保重點民生商品和基礎能源供應穩定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有能力穩住居民消費價格。(本報記者 熊 麗整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成剛:

就業擴容提質有新機遇

儘管當前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不減、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存在,青年失業水準處於高位,但我國就業穩定的基礎未動搖,新的就業增長點不斷涌現,就業擴容提質有新機遇。

經濟恢復是就業水準恢復和新崗位創造的基礎。預計2023年二季度後中國經濟或將出現反彈,這將為就業需求擴張提供基礎。

內需潛力將被進一步激發,消費需求提升將推動就業需求回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3年經濟工作的第一大任務。隨著限制人們線下消費的因素減少,消費場景再次打開,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會快速恢復。在預期明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前提下,居民儲蓄有望轉化為消費支出。儘管消費完全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各類刺激消費政策會加速消費恢復,從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外貿對就業拉動的高基數效應仍然存在,但增速可能減弱。目前全球衰退風險日趨明顯,外需持續走弱,出口面臨較大壓力。但總體上看,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供應鏈規模優勢明顯,並且隨著疫情防控政策進一步優化,之前影響國內生産的擾動因素將減少,因而出口對就業拉動的高基數效應將存在。

各類經濟主體數字化水準和能力不斷提升,數字經濟帶動就業能力依然強勁。近年來,各類經濟主體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經濟活動向數字化、線上化延伸,創造了大量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價值創造的新就業形態和數字職業。新就業形態和數字職業的出現體現了數字經濟對就業帶動的強大能力。

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空間仍然較大。各類企業利用自動化、數字化、智慧製造等技術改造生産車間的流水線,提升生産效率。各類“專精特新”企業加速發展,成為産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儘管這些企業大都規模不大,但已發展成為行業中的隱形冠軍。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和大批“專精特新”企業的涌現,也會增加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專家學者談2023年中國經濟:信心比黃金更寶貴
來源:經濟日報2023-01-04 08:57:04
辭舊迎新,2023年的經濟形勢如何?如何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即日起,本報推出“2023新年展望”系列報道,通過專家、學者的展望和預測,進一步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消費者信心,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