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政策保持定力 實現行業高品質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2-10-27 10:53:04

從國家統計局剛剛公佈9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以及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數據看,當前我國房地産市場總體仍處於一定下行態勢。1月至9月,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下降8.0%。

不過,比較1月至9月的細分月度數據來看,儘管今年的“金九銀十”顯得成色不足,但房企的打折促銷、以價換量還是讓商品房銷售特別是新房銷售情況有一定好轉。9月當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銷售額環比增長30%以上,1月至9月銷售面積、銷售額累計同比降幅均收窄。9月的最後兩天,階段性放寬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下調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對居民換購住房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予以退稅優惠等政策密集出臺,體現了國家有關部門對於穩定房地産市場的決心。各地因城施策積極出臺相關調控舉措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政策疊加有助於各方對房地産行業信心的恢復。

根據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這為我國房地産市場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指明瞭方向。同時表明,我國在住房領域將保持政策定力,房地産市場將朝著進一步實現高品質發展,提高人民的居住生活品質的方向而努力。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已成廣泛共識。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定位,“房住不炒”是過去幾年,也將是未來做好房地産工作的根本遵循。“房住不炒”定位下,住房更多回歸居住屬性,而不再是一提到房地産,人們首先想到要投機炒作。過去在房地産投機炒作濃厚氛圍之下,房價飛漲,長此以往,不僅會給宏觀經濟帶來危害,也將對廣大居民實現住有所居造成阻礙。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是堅持把房地産發展的落腳點放在民生上的重要體現。隨著房地産領域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實質性扭轉,居民合理購房需求將得到充分保障,剛需及改善性住房需求將得到更好滿足。

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將更好滿足廣大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健全“兩個體系”,一個是住房市場體系,另一個是住房保障體系,這兩者缺一不可。住房市場體系將緊跟市場需求,為購房者提供豐富的住房供給。住房保障體系主要由政府保障和兜底。2021年,我國首次明確了國家層面的住房保障體系頂層設計,即國家的住房保障體系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公租房主要面向收入低、住房條件差的城鎮住房、收入困難家庭;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為他們提供小戶型、低租金的租賃住房;當通過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階段性的住房困難後,過了若干年有一定的積累和能力,但是仍難以負擔市場上的商品住房時,政府安排共有産權住房,購房者與政府共有産權,就使得他們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共有産權住房。

租購並舉意味著住房租賃將在解決住房問題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住房市場存在重購買輕租賃的情況。過去幾年,住房租賃在解決居住問題方面的分量逐步加重。當前,我國正在加快補齊住房租賃短板。在市場租賃住房需求的驅動下,相關政策的引領下,住房租賃有望發展得更加成熟完善。在此過程中,重在解決廣大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問題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將成為重點。保障性租賃住房是國家住房保障體系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時期,40個重點城市將建設籌集65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可解決近2000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於房地産行業而言,推進高品質發展的依託在於我國將進一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過程中,仍有大量的住房需求需要滿足。為推進房地産行業的高品質發展,我們將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産長效機制。房地産調控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增強調控政策的協調性精準性,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遏制投機炒房,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努力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房地産政策保持定力 實現行業高品質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2022-10-27 10:53:04
從國家統計局剛剛公佈9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以及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數據看,當前我國房地産市場總體仍處於一定下行態勢。1月至9月,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下降8.0%。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