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治理用好“加減法”

來源:天津日報 2021-07-08 09:26:40

“幾經治理水還清,蓬草浮魚引鳥鳴。垂釣蓑翁生志趣,乘涼老嫗繡丹青。”這首詩是家住東麗區新立街道的一位居民創作的,他感嘆家門口的河水變清亮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每每外出散步都覺得心曠神怡。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快生態格局重構重塑,著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現代化美麗天津。

目前,我市的生態基底正在逐步修復,城市環境承載力日益提升,百姓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

寫好“水”文章 水清岸綠“潤”津城

去年,我市嚴格保護153公里海岸線,深入實施12條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治理,開展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罰”專項行動,海水養殖工廠化企業實現尾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全面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建成7個海上污染應急物資庫、1個濱海工業帶環境應急物資裝備庫。

百姓看到更多的“水之變”,享受到更多的“水之利”。去年,全市46個“千噸萬人”、154個“千人以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完成保護區劃定,工業園區基本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全覆蓋,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新建1.3萬多畝人工濕地、尾水濕地。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與自然共生共榮。入夏以來,花木生長繁盛,海河這“一根扁擔”挑起了“津城”與“濱城”之間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原來的拆遷地、復墾地、零散土地也已披上綠色,規模性生態效益已初步顯現。綠色生態屏障區持續推進生活污水達標排放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為百姓營造了乾淨整潔的宜居環境。

在增綠的同時,我市還在積極修綠、復綠。過去一年,升級保護修復875平方公里的天然濕地,累計補水4億立方米,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自然生態面貌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環境品質實現新突破 綠色發展潛力再提升

我市用生態擴容,厚植綠色底蘊,解答了生態試卷的加法題;用工程治理減污染存量,深挖綠色發展潛力,解答了生態試卷的減法題。一增一減間,全市生態環境實現總體性、歷史性、突破性好轉。

日前,在天津港遠航國際礦石碼頭邊,來自澳大利亞黑德蘭港的一艘貨運輪船進行了接卸作業。空氣中沒有飄浮的粉塵,港區內也沒有排成長隊等待輸運的大貨車,輪船上裝載的20萬噸礦石如何進行轉運?

“貨物從海運上來了之後,我們把它卸下來通過皮帶線送到貨場裏,然後再用貨場裏的取料機運走,通過皮帶線裝到火車裏。

皮帶線全程都是密封的,這是一個非常環保並且貨損非常低的高品質卸船流程。目前發往山西、山東以及河南一些鋼廠的火車正在進行運輸作業。”天津港遠航礦石公司生産業務部調度員牛青説。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水準,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重要內容。目前,天津港已經全面停止國三標準及以下柴油車集疏港,先後有3個鐵路項目、55條專線列車投入使用,鐵礦石鐵路運輸比例達到60%以上,通過運輸結構的調整實現減排。

天津港集團公司安全環保部環保管理經理王志力説:“去年天津港集團鐵礦石輸運量是5181萬噸,同比減少了柴油貨車的輸運量是157萬輛次,總共污染物減排是3021噸,對於改善港區空氣環境品質有重要意義。”

天津港的轉變,只是我市推動結構性減排改善大氣環境品質的一個方面。過去一年,我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3750萬噸左右,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控制在45%以下,累計完成123萬戶農村居民清潔取暖改造和商業散煤治理,基本實現散煤“清零”;破解“鋼鐵圍城”“園區圍城”,3家鋼鐵企業完成退出,累計完成246個工業園區治理任務。此外,完成43台燃煤鍋爐節能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41台燃煤鍋爐實現改燃或熱源替代。

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以來,全市PM2.5濃度下降22.6%,優良天數增加36天,重污染天數減少12天。大氣環境品質不斷改善,市民的“藍天獲得感”不斷提升。

(責任編輯:楊帆)
網站無障礙
生態環境治理用好“加減法”
來源:天津日報2021-07-08 09:26:40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快生態格局重構重塑,著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現代化美麗天津。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