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擬謀劃多機場發展格局 共建世界級機場群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1-04-13 13:53:18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發佈《深圳市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公眾諮詢稿):謀劃多機場發展格局,共建世界級機場群。強化與惠州機場戰略協同,推動惠州機場建設大灣區東部幹線機場,完善深圳與惠州機場的交通聯繫,切實發揮深圳第二機場作用。加快南頭直升機場遷建,推動馬巒山通航綜合體規劃建設。進一步研究探索區域機場群提質擴容發展條件。推動大灣區空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在深圳設立大灣區聯合管制中心。

以下為全文:

第一章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深圳交通發展注重補短板、增效率、促協調,在打造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運作體系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市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提供了堅實保障。

第一節發展成就

深圳交通主動落實國家戰略部署,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謀劃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格局,穩健推進品質交通體系建設,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

深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進入快車道,建成世界級集裝箱樞紐港、國際航空樞紐、國家鐵路樞紐、國家公路主樞紐、國家物流樞紐,“五樞紐”體系建設共同引領形成面向國內國際輻射帶動的新格局。區域交通融合發展穩步推進,初步形成涵蓋城際鐵路、高快速路、水上客運、通用航空、口岸等多方式的區域交通網路。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加大交通擁堵、停車等治理力度,全市交通運作水準保持平穩。借助科技創新,提升交通治理效能。

第二節存在不足

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傳播,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應對外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挑戰,深圳交通樞紐與通道仍存在輻射能級偏低、高端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弱等發展短板,難以高效落實國家戰略要求,支撐面向國內國際資源要素便捷流通的需要。受制于建設時序、跨市協調對話機制、建設運營利益分享模式等條件約束,深圳面向城市群、都市圈的區域交通聯繫仍依託于傳統路網主導模式,尚未比肩國際一流城市群、都市圈,形成以集約化的鐵路為主導、多種交通方式協同發展的區域出行結構。深圳作為全球超高密度超大城市,交通發展仍存在碳排放貢獻度高、方式結構不集約等短板,亟需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精細化治理新路徑。城市交通服務存在跨方式銜接不暢、品質化設計不足、全流程體驗不佳等發展短板,距離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仍存在差距。

第三節發展形勢

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戰略方向,要求深圳交通發揮先行作用,構建暢通“雙迴圈”的戰略樞紐。我國全面啟動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的新征程。深圳作為第一批交通強國試點單位、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需要聯合周邊城市發揮極點帶動作用,通過積極開展交通領域的體制、機制、模式創新,實現交通運輸高品質發展,有力支撐深圳建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十四五”期間,深圳交通將進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化期,應以提高人民出行幸福感和獲得感成為現階段城市發展和交通發展的服務導向,全面促進城市高品質發展、加強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人民出行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深圳綜合交通體系發展應積極在新基建領域先行先試,從基礎設施、能源結構、裝備工具、交通治理等層面提出有效策略,積極搶佔發展資源,不斷豐富數字經濟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場景,全面推動綜合交通運輸與服務提質增效。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週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精神,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機遇,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人民滿意為發展思想,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線,深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迴圈效益、完善交通網路格局、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優化治理體系與能力,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引領城市高品質發展,為深圳建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暢達國內國際、引領灣區協同、體系融合有序、服務低碳滿意”的交通強國城市範例,初步構建融合深莞惠、連通大灣區、服務全國、輻射亞太、面向世界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形成體系完備、綠色智慧、一體暢聯、服務品質的現代化交通服務體系,為深圳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提供更加卓越的交通保障。

第三節發展願景

到2035年,率先建成高效率、高品質、低排放、低死亡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基礎設施智慧化、客貨運輸共用化、治理模式現代化、出行服務品質化的未來交通新範式,實現人享其行、貨優其流、暢通全球,成為全球交通運輸創新引領者,助力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建設。


第三章打造暢通雙迴圈的全球交通戰略樞紐

應對“雙迴圈”新發展格局要求,精細化提升機場、港口、鐵路、公路等對外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代表國際智慧化與綠色化發展前沿水準的國際性綜合樞紐,暢通國內國際要素迴圈流通網路,促進國內國際運輸市場規則和標準有機相容。

第一節打造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

率先打造集“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為一體先行示範的四型機場標桿,樹立民航高品質發展深圳樣本。聚焦智慧引領,推進機場智慧化基礎設施佈局,推進數據共用與協同,推動深圳機場資訊化二期、三期建設。融入新基建,積極利用“5G+雲大物智移”技術,構建數字化的採集體系、網路化的傳輸體系和智慧化的應用體系,打造5G+智慧機場。

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與國際樞紐功能適配的設施能力保障。完成衛星廳、第三跑道工程,加快推動T4航廈、ABD航廈、北貨運區等客貨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國際保障能力,提供功能完備的轉机服務設施,升級跨境快郵集散中心。積極開展航行新技術應用,提高多跑道協同運作保障能力。優化客貨流組織和服務流程,提升陸側交通疏解能力。

謀劃多機場發展格局,共建世界級機場群。強化與惠州機場戰略協同,推動惠州機場建設大灣區東部幹線機場,完善深圳與惠州機場的交通聯繫,切實發揮深圳第二機場作用。加快南頭直升機場遷建,推動馬巒山通航綜合體規劃建設,完善區域通用機場佈局。進一步研究探索區域機場群提質擴容發展條件。推動大灣區空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在深圳設立大灣區聯合管制中心,推進大灣區機場群層面資訊共用和協同管控。

建設高品質、可持續的航線網路,打造國際一流航空服務品牌。積極推動國際航線有序恢復,強化機場與基地航空公司的戰略協同,打造與全球創新型城市、歐美澳熱點城市及“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國家節點城市連接的航線網路,持續優化航線網路結構,加快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

深化航空樞紐與城市産業戰略協同,打造專業高效的航空物流體系,完善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拓展全貨機航線,連通歐美、中東等大型樞紐機場。擴容升級郵政快遞航空基礎設施,打造全球標桿式的跨境快郵集散中心。建立統一集中的深圳機場航空物流資訊服務平臺,積極推動5G、無人駕駛等新技術在航空物流場景中的應用。加快推動臨空經濟區建設,提升航空樞紐經濟發展能級。

強化寶安機場樞紐集疏運功能,打造首屈一指的“海陸空鐵”現代化聯運樞紐。統籌利用高鐵、城際與城市軌道、機場碼頭、城市候機樓等設施,積極發展空鐵、空海、空巴等聯運服務,不斷豐富聯程聯運産品,為粵港澳大灣區旅客提供便捷順暢的運輸服務。

第二節打造綠色智慧的全球貿易樞紐港

系統優化港口能力供給結構,形成適應航運轉机要求的設施保障體系。以超大型集裝箱碼頭和深水航道建設為抓手,推動港口自動化裝卸技術應用,提升港區作業智慧化、自動化水準。完成鹽田東作業區、媽灣作業區等20萬噸級自動化泊位建設,推進大鏟灣港區集裝箱碼頭二、三期工程建設。大力推動小漠港區規劃建設,強化小漠港區對深汕特別合作區城市建設的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公共航道通航能力,加快推進深圳港西部港區出海航道二期工程、鹽田港區公共航道維護性疏浚等項目建設。

升級港口集疏運體系,構建港城融合的綠色集約發展格局。構建以深圳港為樞紐港、大灣區港口和內陸港為喂給港的組合港體系,大力發展“水水轉机”,推廣“鹽田-惠州組合港”和“蛇口—順德組合港”組合港口發展模式。構建近距離集裝箱內陸港體系,推進平鹽、平南鐵路改造,優化調整疏港運輸結構。結合平湖南國家物流樞紐項目建設平湖南內陸港,協調東莞推進黎光內陸港規劃建設,緩解後方陸域空間配套壓力。繼續推動港口污染物防治工作。

加快港口智慧化升級,推動航運服務提質增效。加大港作機械等裝備關鍵技術、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作業系統研發與推廣應用,積極推進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堆場建設改造。大力推廣無人拖車、智慧閘口、岸吊和場橋的遠端控制、5G和區塊鏈技術在深圳港及組合港的應用,打造全面感知、廣泛互聯、高度共用、自主裝卸、全方位可視、智慧管控、智慧決策、深度協同的全國一流智慧港口。以深圳鹽田港區,南山港區蛇口港、媽灣港為依託,打造集智慧航道-智慧碼頭-智慧口岸-智慧物流於一體的全鏈條智慧港口。

加快推進港口對外開放與融合發展進程,持續優化面向全球營商環境。深化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改革,強化國際航運金融服務功能,拓展船務融資、海事保險、航運仲裁等高附加值航運服務。完善口岸通關政策,拓展國際轉机等高端增值環節。持續完善東南亞由海運經深圳港連結中歐班列的新通道,不斷優化“灣區號”中歐班列運營服務,發揮深圳“一帶”與“一路”陸海交匯的戰略樞紐功能。打造全球集拼中心,實現全球攬貨、轉机分撥、進出口集拼等一站式業務。加快推進境外船東或船舶管理公司在深圳設立船員職業培訓機構,建設深港國際船員評估中心,推動船員職業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國際船員勞動仲裁中心建設,完善船員相關福利設施規劃建設。推動設立深圳航運基金,參與全國和全球航運市場的資源配置和資産佈局。

培育發展郵輪遊艇産業,提升港口綜合服務功能,豐富航運經濟內涵。主動探索郵輪經濟發展新模式,充分發揮核心城區與濱水岸線比鄰的優勢,構建由郵輪母港、公共遊艇碼頭等組成的特色水上客運服務網路。豐富國際郵輪旅遊航線,進一步簡化郵輪、遊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續,進一步推動深圳招商蛇口國際郵輪母港郵輪發展。

第三節構建暢通國內迴圈的陸路大通道

形成多向貫通的對外鐵路通道格局,支撐深圳融入國內經濟大迴圈。著力打造京廣深港、贛深、貴廣-南廣、沿海(廈深)、珠江-西江五大鐵路走廊,完善“南北終到、東西貫通、互聯互通”高鐵通道佈局。東部方向,加快建設深圳至深汕特別合作區高鐵,作為國家沿海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深圳與長三角之間的聯繫;新增規劃深圳至河源高鐵、銜接杭州至廣州高鐵,形成深圳與長三角地區聯繫的東向新通道。中部方向,加快贛深高鐵建設,規劃廣州至深圳第二高鐵、銜接廣州至永州高鐵,形成深圳聯繫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推動廣深高速磁懸浮規劃研究工作。西部方向,加快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深圳至南寧高鐵規劃建設,打通深圳面向大西南的戰略通道。

完善深圳鐵路多樞紐體系。規劃新建西麗、機場東、羅湖北、深汕高鐵站等綜合交通樞紐,推進深圳站、光明城站、坪山站改造提升,優化樞紐功能組織,為城際鐵路、城市軌道等多層級軌道接入樞紐做好預留,提升福田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研究創新國家鐵路樞紐規劃建設管理模式,推進綜合交通樞紐的分層設權、分層供地,提升樞紐地區品質和效益。創新樞紐運營管理模式,推動戰略樞紐內的服務一體、互通銜接。

增強公路對外通道在國內要素流動中的支撐作用。加強與國家、省幹線公路網銜接,優化和加密對外高速公路通道,依託京港澳高速、沈海高速、長深高速等主要通道,進一步加強與國內主要城市群的交通聯繫。



第四章建設高效集約的全球性物流樞紐城市

推動空港型、港口型、生産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大力發展智慧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等物流形式,加快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努力建成暢通國內迴圈、參與國際大迴圈的全球物流樞紐城市。

第一節構建服務國內國際的物流設施體系

形成連結國內國際雙迴圈的物流樞紐佈局。依託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物流樞紐與通道建設。打造以鹽田港為核心的港口型物流樞紐、以寶安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空港型物流樞紐、以平湖南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為核心的鐵路型物流樞紐,在城市週邊區搭建東、中、西3個公路型物流樞紐。形成服務國內國際的物流樞紐佈局體系,推動深圳與國內主要城市貨物快速聯繫,促進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構建國內國際高效順暢的要素迴圈流通體系。

合理佈局城市物流轉運中心。在全市按照5公里為服務半徑,合理佈局城市物流轉運中心,按照“獨立佔地、立體開發”的模式進行綜合開發。滿足電商快遞分撥、城市共同配送、冷鏈綜合服務、應急物流保障和工業物流服務等基本功能,並承擔商貿展示、物流辦公等城市綜合配套功能。

靈活布設多樣化城市末端配送站點。按照均衡服務、交通便利、靈活配建等引導城市物流配送站點佈局,形成城市配送站、快遞派送站、小型集中倉儲區等多樣化的末端配送節點佈局,解決商業網點、商務樓宇、企業及社區居民配送終端服務瓶頸。

推動物流集疏運體系網路化發展。優化和創新鐵路運作組織,打造港口—內陸港海鐵聯運體系。加快既有鐵路貨站現代化改造,推進華北、華東等長距離公路物流向鐵路物流轉移。加快鹽龍大道、坪鹽通道、媽灣跨海通道工程等疏港通道建設,建立以高快速路為基礎、緊密貼合深圳主要物流樞紐、産業聚集區分佈的快速貨運通道。優化物流樞紐、城市轉運中心、城市配送站點間的通道佈局,形成高效的物流集疏網路。

第二節推動智慧化新興物流模式發展

構建智慧物流發展生態。依託新基建推動智慧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基礎設施數字互聯、運營管理智慧可視的智慧物流樞紐和智慧物流園區,推動倉儲設施自動化建設,鼓勵城市配送網點智慧化建設。鼓勵企業搭建智慧化平臺,推進多式聯運平臺建設,強化供應鏈上下游數字化銜接,形成“智慧物流+産業”的發展模式。鼓勵推廣現代化物流技術裝備的運用,推廣智慧分倉、倉配一體化、無人車與無人機配送等智慧配送服務。

持續推動保稅物流産業高效發展。擴展樞紐保稅物流用地規模,高標準高品質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通過智慧化手段和創新監管模式,簡化進出保稅區管理程式,提升貨物流轉效率。完善跨境電商通關節點,持續推動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大力推動中歐班列發展。

打造高品質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強化空港物流樞紐、平湖南鐵路物流樞紐、新橋物流轉運中心、南灣物流轉運中心等物流樞紐及物流轉運中心的冷鏈物流功能,主動銜接東莞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和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産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路。鼓勵提升冷鏈物流數字化水準,實現冷鏈資訊全程透明化和可追溯。鼓勵探索開展冷鏈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等新模式。加強冷鏈物流行業監管力度,保障食品品質安全。

促進物流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鼓勵製造業參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支援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創新供應鏈協同共建模式。促進製造業在生産基地規劃、廠內設施佈局、銷售渠道建設等方面引入專業化物流解決方案。

第三節打造安全高效的現代郵政業標桿

推動中國特色郵政業發展先行示範區建設。利用綜合改革試點機遇,繼續推進深圳市郵政業深化改革,加快行業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在推動建成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現代郵政業過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形成帶動全國郵政業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打造全國郵政業開放發展核心試驗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郵政快遞企業走出去步伐,優化全球網路佈局,深入嵌入全球産業鏈體系,助力暢通國際迴圈“大動脈”。吸引國際郵政快遞企業來深發展,打造郵政業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核心試驗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郵政業創新發展引領區。依託雄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和一流的創新氛圍,推進郵政業創新發展。吸引行業創新資源匯聚,支援郵政快遞企業加大技術、設備和運營模式創新,加強全産業鏈創新和智慧化改造,提升行業智慧化水準,增強深圳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郵政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功能。

構建郵政業綠色轉型發展樣板區。加快推動快遞包裝“綠色革命”,以綠色理念推動快遞行業高品質發展,以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驅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以嚴格監管和協同共治提升郵政業綠色轉型效能,形成全行業參與、全鏈條協同、全方位監管的治理體系,共同推動深圳市郵政業綠色轉型發展。

第四節構建高品質物流發展保障體系

推動物流用地開發模式創新。盤活存量用地,引導有條件的物流用地進行立體化開發建設,打造集物流核心功能、商貿展示和交易、企業辦公、生活配套等多業態為一體的物流綜合體工程試點。探索建立物流倉儲設施立體開發建設指引,鼓勵物流倉儲設施規模化、複合化發展。

推動基礎設施共用共建。推動物流倉庫共建共用,提升倉儲服務效能。推動社區共用冰箱、智慧快件箱、智慧調度等高效運營組織模式落地。推廣共用托盤、共用運力、共同配送、雲倉儲服務等模式創新,促進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持續優化物流行業發展環境。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完善和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促進和保護市場健康發展。有效利用區位、制度與産業優勢,率先打造現代物流行業政策、規則、標準、技術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試驗田。

優化物流行業重點企業資金和政策保障體系。調整現代物流業重點物流企業認定及貼息資助政策,重點扶持實體供應鏈企業、冷鏈服務等供應鏈企業。推動企業做大做好、行業做精做強,提高對成長型物流和供應鏈服務企業的支援力度。鼓勵政府部門、供應鏈企業和投資機構設立産業投資基金,吸引國內外企業供應鏈管理總部、交易中心、結算中心、資訊中心落戶深圳。發揮深圳智慧製造優勢,探索扶持與産業鏈、資訊技術深度融合的製造業供應鏈協同平臺建設,提高全球化資源調度和業務運營能力。

規範末端服務標準和服務品質。制定實施各類末端設施與服務標準,規範末端基礎設施品質與服務水準,形成具有先行示範效應的深圳市標準。開展現有配送站點標準化改造,統籌建設公共取送點、智慧快件箱、快遞驛站、快點超市等末端設施建設,滿足多元化的寄遞服務需求。推動郵政末端公共服務網點設施納入公共服務、民生工程建設範疇。鼓勵快遞企業提供高品質、差異化的寄遞服務。建設快遞服務提升長效機制,提升用戶服務體驗。


第五章共建品質宜行的區域綜合立體交通網

高起點打造深圳都市圈,高站位實施“灣區通”工程,助力區域構建由城際鐵路、高快速路、低空飛行、水上客運共同組成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形成海陸空鐵立體聯動、服務體系智慧宜行、協同機制完備暢通的區域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格局。

第一節加快推進多層級區域軌道一體成網

加快珠江東岸城際鐵路骨架網建設,形成多向貫通的城際鐵路服務格局。加快推動深圳市域範圍內的城際鐵路建設,與周邊城市共同深化區域城際鐵路網路規劃研究,促進區域發展要素向城際鐵路網路集聚。加速推動珠江東岸“三橫四縱”城際軌道網路。加快穗莞深城際深圳機場至皇崗口岸段建設,強化城際服務對於穗莞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高效覆蓋。加快深大城際建設,強化深圳第二圈層核心組團間的城際聯繫,並預留深大城際西向跨江段條件。推進深惠城際、大鵬支線建設,滿足跨組團長距離出行需求。開展深莞增城際、常龍城際、塘廈至龍崗城際、深珠城際、港深西部快軌、廣深中軸城際、深汕城際等前期研究。

積極開展深圳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規劃研究。聯合周邊城市共同開展深圳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研究,構建服務於都市圈商務、跨市通勤等不同出行目的的一體化軌道交通網路體系。細化服務於都市圈1小時通勤的市域(郊)鐵路網路可行性研究,深化臨深地區城際鐵路樞紐規劃佈局、跨市城市軌道對接整體方案,形成契合經濟社會連綿化發展特徵的都市圈軌道服務格局。研究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延伸。

依託軌道樞紐錨固都市圈功能體系,優化提升區域出行服務體驗。完善深圳都市圈多層級軌道網路規劃佈局,以樞紐為核心,從設計、運營等多維度促進國鐵、城際、城市軌道三網融合。基於5G、物聯網等科技前沿探索契合未來都市圈出行與生活的樞紐模式。

第二節構建支撐創新要素集聚的路網體系

構建功能清晰、結構合理的多元跨江通道體系,促進珠江東西兩岸資源要素便捷流通。加快推進深中通道建成通車,作為承擔深圳與珠江西岸聯繫的重要客貨運通道,同步推進與深中通道銜接的機荷-惠鹽高速等通道及節點改擴建。規劃預留伶仃洋通道、外環高速西延跨江通道,未來形成佈局均衡的跨江通道體系。

加快打通深圳與東向沿海節點聯繫瓶頸,助力大灣區沿海軸帶對外輻射能級提升。完成深惠高速、深汕高速等交通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完成廣東濱海旅遊公路深圳段改造升級,建成宜居灣區沿海快速聯繫通道。完成深圳外環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深汕第二高速工程建設,形成直達深汕合作區的高速通道,輻射帶動惠州及以東地區發展。加快河惠汕高速公路規劃研究,推動深東大道、望鵬大道建設,形成深汕合作區對外聯繫骨架路網。

加強深莞惠邊界道路對接,促進都市圈路網一體化發展。完善邊界道路規劃,推動一批跨界道路建設。細化深圳至惠州機場高速、鹽龍大道北延、綠梓大道北延、南坪三期-龍山一路等深圳跨市對接高快速路項目可行性研究,提升深圳與惠州、東莞兩市中心區聯繫便捷程度。

推進市域幹線路網改擴建,推進稀缺通道複合利用。探索在稀缺交通走廊上構建複合通道,打造集橋、隧、路于一體的高快速路網複合格局。推動核心區平面高快速路局部下沉改造,釋放公共空間。加快推進僑城東路北延、皇崗路快速化改造、梅觀高速市政化改造等重大項目建設。

完善重大通道工程建設工藝,推動智慧高速示範建設。在新建、改建、擴建的高快速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推廣裝配式建築方式,著力探索本市交通建設工程新工藝、新方法,打造交通工程建設的“深圳標準”,提升設施藝術性、景觀性、人文性。依託機荷高速公路改擴建、深汕第二高速建設等重大項目,探索高快速路智慧化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的工作指引,形成智慧路側設備、車用無線通信網路和智慧化道路基礎設施部署的指導意見。

第三節創新推動大灣區低空飛行網路建設

打造高品質、多元化低空飛行服務體系。打造立足深圳、輻射大灣區的醫療救護、應急救援、空中觀光、短途運輸等多元化的低空飛行服務網路。與香港、澳門共建共用,提供便捷高效的深港、深澳跨境直升機服務。推進深圳民用無人機駕駛航空試驗區建設,探索無人機在物流配送、城市管理等城市場景的應用。

推動通用航空分類管理改革工作實施。開展地面設施分類管理工作,推進直升機起降點建設、運作、管理規範化實施。加快推進深圳低空飛行服務站建設,提升飛行服務、地面導航監視、飛行安全管控等保障能力。爭取軍民航部門支援,推進低空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試點劃設低空航路航線。完善跨境直升機口岸通關及跨境飛行服務組織模式,優化大灣區通用航空運營環境。

第四節形成“海上大灣區”多元服務層級

完善水上客運樞紐佈局,提升濱海生活性岸線利用效率。利用深圳豐富濱海旅遊資源條件,構建由郵輪母港、傳統客運碼頭、公共遊艇碼頭等組成的多層級特色水上客運服務網路,支撐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鼓勵採用市場化手段推動客運碼頭佈局完善。豐富深港、深惠、深汕等大灣區東部海上航線,探索“蛇口-維港-鹽田-大鵬”海上觀光旅遊航線。

第五節構建體系完備的深港跨界交通設施

優化深港跨界貨運組織,推動一線口岸地區品質提升。加快推進與港方協調磋商,推進深圳灣口岸24小時通關調整、蓮塘口岸新增鮮活貨檢功能、皇崗口岸貨檢區改造等工程,形成更加完善的“東進東出、西進西出”深港跨界貨運組織體系,降低過境貨運對於城市發展品質的影響。完善深圳灣口岸接駁功能,推動福田口岸交通環境提升、羅湖口岸功能升級、文錦渡口岸地區整體升級改造、沙頭角口岸重建等工程,穩步提升深港口岸經濟帶發展效益。


第六章構建多網融合的品質公交服務體系

以持續深化公共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軌道-公交-慢行”設施融合、資訊融合、服務融合,引導數字科技激發公共交通新業態、新服務、新模式,為市民提供選擇更加多元、服務更具吸引力的一體化出行網路,構建高效引領超大城市集約綠色發展的公共交通運輸服務體系。

第一節推進多層次城市軌道網路融合發展

加快軌道四期、四期調整工程建設及五期建設規劃編制。加快推進城市軌道四期、四期調整工程建設,同步開展軌道建設期間交通網路疏解工作,確保城市交通平穩運作。加快推進5號線西延、8號線二期、6號線支線一期、12號線、13號線一期、14號線、16號線、20號線一期、3號線四期、6號線支線二期、7號線二期、8號線三期、11號線二期、12號線二期、13號線二期(南延)、13號線二期(北延)、16號線二期等線路建成通車,擴大城市軌道網路覆蓋範圍。加快推進軌道五期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加強對深港科技合作區、光明科學城、深圳國家高新區坪山園區、歌劇院、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香蜜湖金融街、西麗高鐵新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新興産業重點區域和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等高品質覆蓋。

推進軌道快線、普線、中運量軌道交通融合。強化軌道交通主體功能,加快推進軌道快線、普線、中運量軌道交通融合,構建面向多元需求、覆蓋城市主要軸帶和節點的多模式、多層次的軌道交通體系。加快構建快慢結合、多層次融合的城市軌道網路,重點完善市域快線網路,引導“多中心、網路化”城市空間形態。

適時適度推進小運量軌道線網規劃建設。結合不同區域的實際需求特徵和區域特徵,在城市軌道覆蓋不足區域進一步推廣小運量軌道線網的規劃與建設。在城市週邊組團間、組團內部、特色旅遊景區等開展小運量軌道交通建設試點。各區進一步積極研究引入導軌式膠輪電車等小運量軌道交通系統。

第二節形成更具吸引力競爭力的公交服務

依託智慧化手段持續精準匹配公交出行需求。持續完善城市公交智慧化服務等相關地方標準和細則研究,進一步提高車輛運營調度效率,提高運營服務品質。依託大數據手段動態分析需求客流走廊,指導形成更加靈活的公交線網優化機制。充分傾聽市民對公交線路優化、站點設置、資訊服務等出行需求,引導公交服務品質提升。規範引導定制公交、靈活公交,研究公交虛擬站點設置等,引導新興公交業態的有序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大站快線、定制巴士、高端商務巴士、按需響應接駁巴士等多元服務體系。

加快推進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網路融合與一體化運營服務。進一步優化軌道交通客流走廊的公交線網佈局,根據軌道線網佈局合理調整常規公交線網,通過錯位服務、差異化發展的方式推動兩網運力有機融合。對軌道需求飽和的出行走廊,結合需求特徵規劃建設“點對點”公交快線。結合軌道建設優化微迴圈公交支線,延伸軌道交通的通達深度。發揮常規公交靈活性、適應性優勢,增大軌道交通覆蓋不足地區公交運力投放,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軌道與常規公交一體化運營服務規範編制工作,進一步加強軌道、公交在服務時間、運力規模、服務水準及資訊指引等方面的協同配合,使軌道與公交在首末班時間、發車頻次、出行資訊等方面相匹配,提升兩網換乘“無感化”水準。

第三節創新樞紐站場綜合開發和運營管理

探索城市軌道交通樞紐周邊用地開發,促進站産城一體化發展。以TOD開發理念為導向,探索制定軌道交通場站土地綜合開發的管理辦法,統籌軌道交通場站周邊開發建設工作。圍繞一體化目標完善土地供應政策,提供站産城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基礎。軌道交通的線位及站點的確定,需充分考慮與用地之間的關係,發揮“軌道交通+土地開發”的最大效應。推進白坭坑、鷺湖樞紐等站産城一體化開發。推進軌道車輛基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強化車輛基地空間的集約、高效和複合利用。統籌加大城市軌道交通樞紐上蓋及周邊公共住房建設力度,加強公共住房項目與軌道站點的銜接,通過增設接駁公交、優化步行路線和環境等方式,提高出行便利性和舒適性。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地塊,應通過地下公共步行通道、二層步行連廊、風雨連廊等方式,以最短、最便捷、最舒適的路徑進行直接連接。

加快推進公交綜合車場規劃建設。為了提高空間資源集約化利用效率,強化地區建設發展的基本保障,加快推進公交綜合車場規劃建設。推進民治、鳳凰山、觀瀾大水坑等綜合車場建設,啟動大田洋、龍城北、布吉、西鄉、安托山、南灣、葵涌、深汕等綜合車場建設工作。在滿足公交車輛停放、維保等功能前提下,探索並推廣公交綜合車場的立體複合開發模式。

優化樞紐站點換乘條件,推進樞紐綜合交通一體化融合。在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中,明確需要提前建設預留工程的政策與操作辦法,適度超前預留立體換乘條件。堅持樞紐站點與周邊建築建設、服務標準統一,確保站城無障礙互聯互通。優化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安檢、售檢票、候車等流程,提升多網換乘的“無感化”水準。將公交站點與建築物結合,推動公交微樞紐建設,推進“門廳站”建設,供公交車輛上下客,實現公交“門到門”服務。

第四節構建引領區域融合發展的公交體系

探索區域一體化公共交通發展體制機制突破。探索區域協調順暢的統籌發展機制,推動建立不同城市在公交規劃銜接、建設同步、管理協調、資訊共用、應急聯動等統籌協調。搭建聯合治理平臺,共同探索可行的公交治理模式。

完善道路客運場站體系建設。制定城區內微型客運站點設置規範,保障道路客運進社區、道路客運與城市公交的便捷換乘。承接省級客運場站等級評定許可權下放,探索打通班車客運與包車客運之間的分割,實施統一的道路客運營運許可。研究制定《汽車客運站站級驗收標準》並完成全市客運站站級評定工作。推動《深圳市道路客運招呼站管理規範》落地實施,合理規劃和建設一批招呼站,打造“地面交通微迴圈樞紐”,推動客運站轉型升級。

進一步強化客運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以公共交通樞紐設施為載體,統籌整合地上地下空間,打造多網融合的樞紐片區單元,促進和引導交通樞紐與周邊用地空間協調發展。優化樞紐功能組織,為城際鐵路、城市軌道等多層級軌道接入樞紐做好預留,實現公共交通服務向都市圈範圍拓展。全面推進道路客運車輛小型化,推動道路客運大、中、小車型全面協調發展。

第五節促進新業態共用交通方式融合發展

持續完善新業態頂層設計,開展前瞻性政策儲備研究。推進巡遊計程車、網約計程車融合健康發展,加強週邊重點片區巡遊計程車服務,科學發展網約計程車,逐步實現市場調節。探索醫院、樞紐等特殊地區的應急保障模式。推進《深圳經濟特區出租小汽車管理條例》、《深圳市出租汽車停靠站點設置規範》修訂工作。進一步強化共用單車管理,優化停車設施供給,規範車輛停放秩序。

加強公共交通出行綜合資訊服務。建設公共交通出行綜合資訊服務平臺,通過移動網際網路、公交停靠站智慧化設施等提供包括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的實時資訊服務,持續優化市民公交出行資訊服務體驗。

促進慢行交通和諧發展。強化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停放管理,根據城市交通承載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投放規模和停放區域。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督促加強對“僵屍車”“廢棄車”等車輛回收,強化用戶資金監管。



第七章打造數字驅動的智慧交通新基建樣板

推動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強化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加快構建融合類智慧交通基礎設施、資訊類智慧交通技術平臺、創新類智慧交通應用服務新基建體系,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綜合性智慧交通創新示範,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交通領域數字化消費新需求,為深圳交通高品質發展提供全新動能。

第一節加快融合類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由點及面有序推廣智慧道路建設工程。加快推進高快速路、主幹道、樞紐場站等交通動脈的多功能智慧桿建設。重點結合全市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工程開展智慧道路規劃設計工作,推動道路規劃與資訊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互相銜接,同步推進多功能智慧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信號燈、公安視頻、5G基站、環境監測等多種功能整合,打造場景應用試點,構建全市感知網路體系。升級完善智慧道路管理平臺功能,共用接入全市智慧道路系統,統一智慧道路管理運維,提升交通管理整體決策支援水準。

推動高效協同的智慧高速示範建設。研究制定高速公路智慧交通設施建設標準指引,推進智慧路側設備、車用無線通信網路和智慧化道路基礎設施部署。結合機荷高速改擴建、深汕第二高速建設等工程,推進物聯網、5G、北斗衛星定位、自動駕駛等新技術與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服務的良性融合,加快道路狀態自感知、匝道自動控制、設施病害識別、自由流收費技術和周邊城市路網應急協同能力建設。

推動多元融合的智慧樞紐整合示範建設。推進綜合客運樞紐智慧化升級,推廣應用道路客運電子客票,鼓勵發展綜合客運一體銜接的全程電子化服務模式,推動售取票、檢票、安檢、乘降、換乘、停車等客運服務“一碼通行”。推動旅客聯程運輸服務設施建設,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引導建設綠色智慧貨運樞紐多式聯運等設施,提供跨方式、跨區域的全程物流資訊服務,推進樞紐間資源共用共用。推進前海綜合交通樞紐智慧樞紐建設,打造站産城一體化的多業態樞紐綜合體。聚焦客貨運輸服務瓶頸,推動以重大樞紐為載體提升運輸全過程資訊服務,加速推進智慧口岸、智慧港口等所有示範工程。

加速推進新能源基礎設施佈局。引導在城市群等重點高速公路服務區建設超快充、大功率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鼓勵在服務區、邊坡等公路沿線合理佈局光伏發電設施,與市電等並網供電。鼓勵高速公路服務區、港口碼頭和樞紐場站推進智慧照明、供能和節能改造技術應用。推動船舶靠港使用岸電,推進碼頭岸電設施改造,著力提高岸電使用率。加快推進深圳國際海上LNG加注中心建設,鼓勵船舶應用液化天然氣、電能等清潔能源。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在港口和導助航設施等領域應用。推動長壽命、可迴圈利用材料在基礎設施建造、生態修復和運作維護領域應用。

第二節推動資訊類智慧交通技術平臺構建

推進城市級互動式交通賦能平臺建設。以全局最優、系統協同、個體智慧為目標,推動實時線上倣真、人車出行鏈重識別等關鍵技術應用,加速推進交通運輸一體化智慧平臺建設。面向平時運營管理和戰時應急協同,強化交通系統時空資源調配和基礎賦能支撐,提升基礎設施、綜合運輸、公交調控等決策能力。

構建以超大城市為載體的區域治理平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核心城市為載體,構建公安、國土、消防、氣象等跨地域交通主管單位和跨部門資訊共用或通報機制,推進數據資源共用共用。探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數據中心,培育區域交通數據要素市場,探索交通數據交易新模式。推動區域規劃建設、交通治理、安全應急等業務協同,為區域交通一體化賦能。

第三節促進創新類智慧交通應用服務推廣

構建適應複雜交通網路運營的精準智慧公交體系。推動“智慧公交站臺+公交車路協同+線網優化調度”精準公交2.0建設。以智慧公交站臺為載體,實現基於多源數據的公交客流精準識別方法,動態評估公交資源供給適配性,構建“點線面”于一體平戰結合的跨方式快速調度能力。將公交車輛作為移動空間載體,實時優化公交服務資訊,優先推動車路協同技術在路段、路口等場景應用拓展,提升公交出行全過程的精準管理和精細服務水準。

構建全網動態調校和主動安全防控的智慧地鐵體系。建設客流態勢感知系統,精準感知軌道線網、車站和大客流斷面的態勢演化,打造實時精準的監測預警能力。推動軌道交通線網評估模型、車站評估模型、核心演算法、策略預案研發,建立“區域-城市-線網-車站”多層次倣真模型,實現基於精準客流預測的協同組織和靈活調度,提升突發事件動態量化評估、全週期智慧維保、差異化安檢等精準運營管理能力。

構建適應主動需求管控的新一代智慧信號管控體系。推廣大規模路網動態信號優化、實時線上倣真等核心技術,構建實時、精準的智慧信號管控平臺,在重點路口、關鍵走廊應用車路協同等技術實現公交優先智慧管控。建立基於大數據決策的交通控制、管理、服務一體化的部門聯動、協同管控體系,推動信號控制與常規公交、地鐵等城市交通的協同,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整體柔性運營能力。

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網聯技術彈性管理新模式。積極推動城市主幹道路及高快速路智慧化改造,擴大載人、載物多模式以及機場、港口、環衛、物流園區、景區等多場景多模式運營示範範圍,以坪山為依託打造智慧駕駛全域開放測試應用示範區,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慧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規模化應用。加快自動駕駛和人工駕駛混行階段影響研究,制定智慧網聯汽車監管平臺建設導則指引,規範智慧網聯汽車數據接入接出、車輛監測預警、車輛人工接管和應急調度標準流程,逐步建設迭代升級的智慧網聯汽車監管平臺。引導一批行業領頭、技術領先智慧網聯汽車科技企業創新發展。

加快構建全鏈條、一站式的完整出行服務體系。政府主導推動MaaS頂層設計工作,推動MaaS內涵、可持續化的商業模式框架、政府監管規制體系、信用評價指標體系、MaaS考核評估體系、MaaS標準體系等基礎研究工作。率先在科技園區等特殊需求場景應用,逐步擴展網約車、定制公交、動態小巴等優質優價出行服務,實現由點及面全面突破。加強區域間出行資訊共用,鼓勵航空、鐵路、長途客運等運輸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數據互聯互通,優化整合全方式出行資訊資源,推動城市間城際、高鐵和航空等交通方式時刻表精準銜接、支付體系快捷聯通、資訊服務綜合一體。

構建面向未來的城市交通治理整合示範新體系。推動以新型工具、新型設施、新型服務為載體的片區精細治理,鼓勵智慧信號管控、無人公交、自動泊車等新業態新模式先行先試,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高新園、九龍山等智慧交通整合示範區建設。圍繞快速、大運量的軌道交通站點進行綜合樞紐站城一體化開發,優先選擇具備品質化提升條件、有典型示範意義的前海樞紐、西麗樞紐、機場東樞紐等片區,打造一批融合産業、居住、交通等功能的未來社區,面向不同群體提供便捷的交通、生活、生産等綜合管理服務,推動多業態融合運營的“樞紐型智慧社區”建設。推動建立嵌入CIM數字平臺的應急預案體系,完善全市重要客貨運通道的數字化監管能力,優化城市交通韌性空間,提升特殊情況下交通高效應急響應和交通系統持續服務能力,構建韌性交通系統示範工程。

第四節完善促進智慧交通發展生態軟環境

培育智慧交通創新主體,全面提升智慧交通科技研發水準。加強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要載體為引領的交通運輸領域科研基地體系建設,鼓勵社會投資科技基礎設施,推動一批科研平臺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推進創新資源跨行業共用。打造一批國際領先的交通運輸平臺型企業,推動交通科技産業化規模化發展。鼓勵在項目全生命週期協同應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促進産業基礎能力提升。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網建設,試點開展長期性能觀測,加強基礎設施運作狀態監測和運作規律分析,支撐一流設施建設與維護。

適度超前探索完善與交通新技術應用適配的標準規範。構建適應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標準供給,分類制定關鍵性、基礎性標準,及時將試點成果轉化為標準,指導工程建設。加快完善通信網路、北斗系統、環境感知、交通誘導與管理、BIM、數據融合等標準規範,推進建立適應自動駕駛、自動化碼頭、無人配送的基礎設施規範體系。充分利用深圳特區立法權,推動交通數據交易和智慧網聯汽車合法上路、開展運營、事故認定等立法研究。建立標準國際化、政企共建和動態調整機制。



第八章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現代化治理新標桿

強化交通治理水準,轉變傳統“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持續推進交通治理模式升級。持續開展綜合交通服務品質提升,不斷改善出行體驗。推動綠色集約化的交通發展格局,構建便捷、高效、綠色、安全的城市交通體系。建立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提升風險防控與安全應急能力,逐步提升交通服務共建共治共用水準。

第一節營造彰顯人文關懷的交通共治共用體系

注重發揮居民主體作用,健全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推進社區交通治理,形成政府主導、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的合作治理模式。進一步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合理確定其管轄範圍和規模。增強群眾在針對社區內部道路建設、公交候車空間優化、停車供給矛盾整治、機非混行改善等方面的參與感與話語權。提高社區居民在涉及社區公共利益的重大交通基建與決策事項上的議事協商能力。

依託數字科技示範應用,完善智慧治理框架體系。強化數據採集能力,構建數字化資訊共用的智慧交通管理模式。推廣多功能桿等新型智慧城市交通設施在公共服務領域應用。依託AI、知識圖譜、交通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全城全局實時即時全能掌控。結合交通運作態勢,強化智慧交通手段治理交通擁堵。積極探索大數據交易平臺建設,促進交通大數據交易流通和共創共用。

完善市區兩級聯動的次支路規劃建設模式,構建充滿活力的完整街道體系。進一步優化市、區兩級交通治理體制機制,推進全市精細化交通綜合治理工作。進一步細化支路功能,踐行“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佈局理念。增設街道傢具小品,激活街道活力界面。配合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産業總部基地、平湖金融與現代服務業基地、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等全市重點發展區域同步推進內部次支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停車運營管理智慧升級。充分發揮城市社區作用,把停車治理工作下沉到社區,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城市停車管理工作格局。按照控制通勤停車需求,優先滿足居住夜間停車需求和公益服務停車需求,適度滿足商業停車需求的原則,加快推動全市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建設。推動“網際網路+”智慧停車系統建設,探索推進共用停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轉變職能、主動服務,簡化投資建設、經營手續辦理程式,提高工作效率。拓展電子收費應用範圍。進一步完善停車法律法規體系,充分借助智慧化的執法設備、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違停取證等手段,利用多級力量聯動督促停車管理違章查處,強化停車秩序管理,加強停車執法力度。

第二節提升全人群全過程無障礙交通服務品質

持續推進無障礙交通設施建設,營造更高品質的出行環境。關注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弱勢群體出行需求,構建連續的出行網路,為弱勢群體劃定獨立、連續的步行和騎行空間。加強新建道路、平面和立體過街設施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完善盲道、人行道上緣石坡道、二次過街島緣石坡道、人行天橋及人行地道無障礙坡道等重點無障礙設施,保障所有新建及改建交通設施無障礙建設率達到100%。進一步完善交通樞紐無障礙入口通道、盲道、輪椅坡道與梯道、無障礙垂直電梯、扶手、低位服務設施及無障礙標識。加強機動車交通管理,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弱勢群體主要活動場所300米範圍內道路應實施機動車限速措施,並配套設置相應的限速標識。基於兒童視角,在道路出行系統中通過趣味化設計,形成豐富有趣、激發兒童興趣的出行空間。

提升區域輻射力強、客流量大、多方式銜接的客運樞紐服務體驗。緊湊佈局西麗、機場東等規劃樞紐,綜合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旅客體驗。在深圳機場、深圳北站等既有樞紐引入短駁設施,提高旅客通行速度,優化樞紐內部步行時間。推動友好型樞紐升級改造,提供無障礙、人性化通行便利。重新整備樞紐標識系統,結合客流組織優化標識空間布設,科學友好設置版面。增設旅客互動系統,提供景點、活動等資訊,完善旅客服務系統。建立樞紐資訊化整合平臺,整合發佈多方式交通資訊。

持續推進交通擁堵治理,推進一批品質提升工程。持續開展交通擁堵熱點改善,滾動實施“短平快”工程。在交通擁堵綜合治理聯席會議機制和各區交通擁堵綜合治理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常態化治堵工作機制。持續落實交通綜合治理獎勵機制,調動激勵市區兩級加大交通擁堵治理投入。在前海片區、留仙洞片區、科技園片區、深圳北站片區等區域,推廣一批多專業融合、跨部門協同的街道品質提升工程。加強重點片區、重點路段、重點時段的治理力度,每年實施一批“短平快”的治堵工程。改善路側公交專用道、公交擁堵節點和站點,建設一批路內調度點,實現公交運作速度和服務水準的提升。改善慢行片區步行設施、自行車網路以及風雨連廊系統,提升慢行出行品質。開展路口交通組織、渠化改造、交通設施完善,實現道路運作環境的改善。開展學校、醫院、機場、大型園區等重點擁堵片區綜合整治。

加強週邊重點片區巡遊計程車服務。加強二、三圈層重點片區計程車、網約車充電樁建設,破除充電對巡遊車的服務障礙。鼓勵區政府、轄區管委會研究制定週邊地區鼓勵巡遊計程車服務、提升公共服務品質的針對性策略。持續加大無障礙計程車規模,保障弱勢群體無障礙出行。

第三節構建更加綠色集約的運輸服務發展格局

加強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新能源運輸裝備運用,推進充電設施、岸電設施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車輛運用,逐漸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舊交通運輸設備。建立綠色低碳客貨運輸體系,優化客運組織、倡導綠色出行方式。推進綠色貨運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結合河濱、溪谷等合理設置綠道,並做好綠道與不同等級道路、軌道、停車場等銜接,設置指引標識。加快推進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推進交通運輸資訊化和智慧化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管理能力的建設,完善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的法規標準。

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慢行交通的設施供給與服務品質,建立便捷連通、舒適宜人的步行網路,促進居民健康,營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依託高密度路網系統,構建完整的步行網路,充分保證基礎設施完整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的同時,加強騎行環境的配套升級,提升自行車出行的吸引能力。結合建築退線空間,統籌設施帶、步行道和建築前區設計,保證行人良好步行條件,提高步行網路佈局的連續性。結合軌道站點客流特徵,合理佈局軌道站點周邊自行車停放點。以“高密度、小規模”為原則,在人流集中片區、工作生活區域規劃自行車停放點。共用單車配合電子圍欄技術,私人單車與共用單車共用空間,規範單車停放秩序。

進一步完善慢行出行網路,打造安全、連續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加大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的建設力度,通過壓縮機動車通行空間、壓縮機動車路側停車空間、鼓勵結合建築物退線空間、利用富餘綠化帶資源或慢行空間等多種方式,完善自行車路權。規劃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和慢行骨幹網,完成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建設,打通12條慢行骨幹網節點。以軌道站點為中心、主次幹道為重點,建設1500公里以上高品質自行車專用道。充分保障非機動車車道路權,明確道路橫斷面形式,新建或改造自行車車道寬度原則上不少於2.5米。

提升道路空間生態和景觀環境品質。深入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注重交通設施與水土資源等和諧發展。優化道路綠地配置,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實施交通設施的綠化裝飾,加大道路空間的生態體量,提高道路空間藝術品質,營造更具親和力的交通環境。

完善新能源充電設施佈局。進一步推廣新技術、新模式在充電設施領域應用,完善加強新能源充電設備佈局規劃,提升新能源車輛充電保障能力。充分挖掘現有充電樁的充電能力,結合公交車輛實際充電需求,加快推進公交場站充電樁建設。引導在城市群等重點高速公路服務區建設超快充、大功率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探索人工智慧移動式充電樁,提高充電效率,減少充電樁資源浪費。

加強綠色低碳出行宣傳。深入機關、社區、校園、企業等開展綠色出行宣傳,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倡導市民採用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提高公眾對綠色出行方式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加強交通文化建設,提升交通參與者責任感、包容意識、自律意識和誠信意識。

第四節構建保障城市運作的交通應急治理體系

持續深化交通運輸安全責任體系。建立職責明確、邊界清晰、制度完善、各負其責、閉環管理的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層級責任鏈條,確保監督管理責任有效落實;強化企業安全生産主體責任,督促企業嚴格依法依規從事安全生産活動,建立健全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內生機制,不斷提高安全生産管理水準。

完善交通運輸安全風險防控體系。規範安全生産風險辨識、評估與管控工作,定期開展行業安全風險評估,對風險點、危險源實施清單管理。強化道路水路運輸、港口營運、公路水運工程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産風險管理,充分利用科技和資訊化手段,加強預測預警預控和過程監管。

實施科技興安戰略。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安全生産規律性分析,提高安全生産決策科學水準;發展網際網路+交通運輸安全,充分利用資訊化、雲計算、衛星導航、人工智慧、地理資訊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和平臺,提升行業安全預警預防預控和應急救援處置現代化水準。鼓勵支援安全生産和應急管理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平臺推廣應用,推動在大型營運車輛安裝駕駛行為視頻監控系統、防碰撞系統,不斷提高行業安全生産資訊化水準。

打通交通救援綜合網路,提升應急響應能級與水準。完善全天候、快速響應的“地面+空中”立體化應急救援體系。依託高快速路應急車道、公交專用道建立成體系的應急救援綠色通道網路。抓住國家推行航空醫療契機,強化醫療聯合試點保障能力,構建全面覆蓋的空中應急救援網路,推動公共應急救援。加強與應急、公安、消防、氣象、環境、衛生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繫和相互配合,完善交通救援應急會商機制,形成跨部門應急聯動合作機制。逐步將交通安全應急救援相關指標納入衛生與健康、突發事件應急、醫療機構設置等相關規劃。建立健全快速有效的救治聯動工作機制,做好事故傷員醫療急救工作。建立與醫療部門互聯平臺,保證交通事故中救治車輛的快速通行保障,有效提高受傷人員救治率。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深圳:擬謀劃多機場發展格局 共建世界級機場群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1-04-13 13:53:18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發佈《深圳市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公眾諮詢稿):謀劃多機場發展格局,共建世界級機場群。強化與惠州機場戰略協同,推動惠州機場建設大灣區東部幹線機場,完善深圳與惠州機場的交通聯繫,切實發揮深圳第二機場作用。加快南頭直升機場遷建,推動馬巒山通航綜合體規劃建設。進一步研究探索區域機場群提質擴容發展條件。推動大灣區空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在深圳設立大灣區聯合管制中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