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轉型,工業遺存如何“活”在當下

來源:光明日報 2020-01-09 07:34:54

寧夏石嘴山是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作為工業經濟的遺存,老礦區、舊廠房、老設備等記錄了城市的發展,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石嘴山是國家“一五”時期佈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三線”建設的重要佈局點,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度電、第一爐鋼等多個“第一”均誕生於此。近年來,石嘴山市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先後關閉了石炭井礦區、大武口洗煤廠等一批老工業企業。這些曾為共和國建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項目,深深烙在幾代工業人的青春和夢想之中,見證了這個城市的工業發展歷程,也映射出一個時代工業發展的脈絡。

  一度,這些工業遺存都被當作“包袱”荒棄或拆除,消失在城市記憶中。隨著人們對工業遺存歷史、文化、社會價值的再認識,如何讓工業遺存涅槃重生,換一種“活法”,成為包括石嘴山在內的很多老工業城市面臨的新課題。

“黑色”變“彩色”

工業遺存與其他文化遺産最大的不同,是其代表一個時代的技術價值和文化烙印,記錄著一座城市乃至某個地區的創業史和工業化進程,是特殊的文化資源。作為“三線建設”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石嘴山擁有大量底蘊豐厚的工業遺存。

“石炭井被稱為‘烏金小鎮’,太西煤是享譽世界的品牌。石嘴山的旅遊業不能避諱工業,這恰好是發展亮點。”寧夏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磊説,在城市轉型升級中,石嘴山定位於生態工業旅遊,源於城市的工業底蘊和發展積澱。

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湖畔的華夏奇石山,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怪石爭奇,是一處集園林石、古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生態景觀。但在十幾年前,這裡曾是一座巨大的粉煤灰堆場,堆積了20多年排放的1100萬立方米粉煤灰,佔地1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標準化足球場,最高處達18米,山上的浮灰有10釐米厚,與其對面的煤矸石山並稱“蹲在大武口區東大門的兩頭黑熊”。每當刮大風,山上的灰塵可以飄到四五公里外。華夏奇石山利用原有粉煤灰堆場形成的地形,覆土1米建成,體現了石嘴山的“石”文化特徵,是生態教育的一個鮮活案例和重要景點,目前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

“這裡曾是一片因煤而興、因煤而痛,滿目瘡痍的土地。”在曾經的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石嘴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蘇保偉告訴記者,過去這裡是一個塌陷的大坑,經過治理,如今已成為國家級礦山公園。一到春夏,上萬畝各類植物花紅葉綠、色彩斑斕,大家形象地稱為“七彩園”。

“石嘴山的建設始於煤炭,興盛于工業,復興的希望在於工業文化旅遊,煤炭是石嘴山一生的基因,是從娘胎裏帶來的文化屬性。”寧夏文化産業協會副會長袁廷逵説,讓煤炭工業遺存從實體的“黑色”變為文化的“彩色”,為工業文化旅遊奠定了資源基礎。

“二産”變“三産”

近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把發展工業旅遊、生態旅遊作為推進“兩個轉變”的重要抓手,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力爭把石嘴山打造成集工業遺存旅遊、主題互動遊樂、休閒度假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工業旅遊城市。

石炭井是一個“全國少有、寧夏獨一”的完整工礦行政區,位於大武口區市境北端,建成區面積7.6平方公里。“隨著經濟轉型,曾經熱鬧的礦區如今變得冷清,企業閒置的廠房、原有礦井、街路、供排水、郵局、銀行、醫院、市場、餐飲等設施設備保存完好,具有豐富的工業文化遺存和可開發價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金泉説。

據介紹,石炭井生態工業文旅特色小鎮項目計劃投資3億元,實施棚戶區改造、遊客服務中心、商業街區、工業旅遊專屬列車、駱駝商隊體驗、全地形車比賽體驗基地、汽車大本營、藝術家創作村落、搖滾音樂創作展示基地、冬季雪上娛樂長廊、真人戰爭電競基地等項目。先期打造的50公里賀蘭山峽谷越野賽道,已于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舉辦首屆賀蘭山汽車越野拉力賽,吸引了眾多越野愛好者的參與。

因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工業遺存,先後有《賀蘭英雄》《荒草叢生》《遠去的山桃笏》《天逆騎士·變體》《獵殺外星人》等影片在石炭井完成取景拍攝。

2019年12月29日,寧夏首條高鐵開通運作。雖已進入高鐵時代,但穿行于賀蘭山山脈連綿群山之中已達47年之久的7524次綠皮小火車,依然不退役,已成為行走的“文藝”地標:乘坐綠皮小火車去看工業遺址,尋找曾經的家園,成為這幾年不少人熱衷的旅行方式。尤其是週末和節假日,6節車廂700多定員的列車常常爆滿。

“寧夏的工業起源於煤炭,由此,奔波于礦山的‘綠皮小火車’不但連接了交通,更是無數人的時光記憶。”寧夏鐵道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玉林説。他們因勢利導,利用車內外空間進行主題展現,並搭配一些老照片、展板介紹,讓遊客一上火車就體驗到礦區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踏上追尋歷史之路。同時,通過旅行社的市場運作,吸引中小學生到石炭井參加研學和社會實踐,並且通過政府部門推介,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乘坐“綠皮小火車”進行時光之旅。

工業遺存,不單是古舊的建築和設備,更是一部鮮活的“記憶史”。對工業遺産的再利用,不僅要利用好建築、設備等物質性遺産,更要利用好工藝技術、工業流程、工業精神等無形的非物質性遺産。

始建於1960年的大武口洗煤廠,是我國自行設計、組建的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焦精煤洗選加工基地,佔地面積428畝,擁有流程圖、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非物質性遺産。洗煤廠工業旅遊項目擬依託廠區工業遺存設施,在保留廠區原有建築結構的基礎上,建設文化創意、主題商業、科普研學、休閒娛樂等多個功能區,打造集觀賞、休閒、研學、展示、娛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

“單一”變“多元”

“石嘴山27處工業遺産,涵蓋了工業遺址、生産流水線、工業廠區、企業文化、工業産品等,可供工業旅遊及研學旅行的資源極其豐富。”寧夏教育振興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雪華很看好石嘴山工業文化旅遊的商機。

工業遺存的開發利用投資巨大,錢從哪來?

前不久,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舉辦的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研討會上,一些專家認為,工業遺存的利用是一項長效投資,要變“單一”為“多元”,在開發資金的運作上可以採取政府出資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模式,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機制。

“發展旅遊硬體重要,軟體也很關鍵。”中國合眾投資發展集團總裁李海峰説,政府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投資興業,增強企業信心。寧夏旅遊投資集團旅遊研究院業務經理周陽也認為,旅遊項目回報週期長,政府做出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決定後,要一張藍圖繪到底,確保資本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研討會上,有專家建議,要讓産業圍繞旅遊轉、要素圍繞旅遊配、機構圍繞旅遊改,創新投融資模式,通過稅收、規劃、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工業遺存保護和開發領域,形成文化保護、文化創意産業、零售餐飲等多産發展模式。

石嘴山市正在進行的探索引人思考:通過“文化旅遊+”,“黑色”變“彩色”,“二産”變“三産”,既可盤活工業遺存資源,也可為其向高品質發展轉型提供支撐。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城市轉型,工業遺存如何“活”在當下
來源:光明日報2020-01-09 07:34:54
​寧夏石嘴山是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作為工業經濟的遺存,老礦區、舊廠房、老設備等記錄了城市的發展,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