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牛羊、草原,是畜牧業發展離不開的三個基本要素。如何維繫三者關係、解決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科右前旗作為試點旗縣,立足實際,圍繞怎樣解決好草畜矛盾、超載過牧的問題,探索出了“奶食品加工增收”“飼草料中央廚房配送”“生産+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統養共富”“劣畜換優畜”“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打造高標準草場”6個典型模式,有效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做好自然保護和綠色發展兩篇大文章。
科右前旗阿力得爾現代草産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牧草超市
在科右前旗阿力得爾現代草産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加工庫裏,秸稈通過輸送機、粉碎機、傳輸帶、滾筒篩、打包機,變成了牛羊的甜美食物。“秸稈飼料化在提升營養價值的同時,還能降低養殖成本。”該園區負責人鄭亞鵬告訴記者。
近年來,科右前旗依託阿力得爾現代草産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建設飼草料中央廚房配送模式,通過和養殖戶簽訂協議,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為養殖戶提供飼草。並與內蒙古農業大學達成技術合作關係,為飼草料科學配比提供技術支撐,滿足家畜舍飼養殖的飼草料營養需求,有效解決養殖戶非出欄期資金緊張、牧草短缺問題,為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解決草原過牧提供支撐。2023年,阿力得爾現代草産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加工秸稈、燕麥8200噸,中科羊草加工生産種子700噸,草粉加工生産3000噸。
在興安盟,“牛”是個高頻詞,也是一個貫穿産業發展、社會民生的主題詞。面臨生態環境的壓力,興安盟“牛”轉乾坤,走出了一條富有地域特色的畜牧業高品質發展之路。
在扎賚特旗巴達爾胡鎮烏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陽光照射下的現代化肉牛養殖場格外引人注目。場區內乾淨整潔,一頭頭健碩的肉牛在牛欄裏或躺或站或踱步,十分愜意。巴達爾胡鎮烏都岱嘎查村民趙辛吉拉胡家的25頭牛是這裡的“常住戶”。“牛放在家裏養,管理不到位容易生病。在這兒就不一樣了,工作人員會給科學配比飼料,防疫也到位,出欄的牛還能多賣幾千塊錢。”趙辛吉拉胡説。
巴達爾胡鎮黨委委員、政府副鎮長高福興告訴記者,牧民轉變生産經營方式後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巴達爾胡鎮還將依託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項目,加大肉牛品種改良力度,持續推動舍飼半舍飼養殖模式,繼續在牛産業發展上下功夫,把牛産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巴達爾胡鎮烏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代養牛舍
扎賚特旗在實施捨飼圈養、半舍飼、“放牧+補飼”養殖方式的基礎上,探索實施了“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牧戶”利益聯結方式,實現了“統養共富”。目前,烏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已代養牛300頭、合租合養800頭。今年,扎賚特旗計劃完成代養牛5000頭、合租合養5000頭。
奶食品加工增收
“奶食品加工增收”模式讓過牧戶通過舍飼養殖乳肉兼用牛生産牛奶,增加經濟效益,提升奶産業發展水準;“飼草料中央廚房配送”模式在農牧交錯區培育畜牧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為舍飼半舍飼養殖戶提供全面服務,提高養殖效率;“生産+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模式帶動牧區牧民優化養殖模式,通過實現草畜平衡增加經濟收入;“統養共富”模式通過集中養殖,減少草原載畜壓力;“劣畜換優畜”模式引導養殖戶加快品種改良,肉牛産業提質增效;“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打造高標準草場”模式通過天然牧場改良、劃區輪牧和高産優質人工草地基地建設,有效緩解天然草原壓力,實現草畜平衡及草原生態良性迴圈……
行走在興安大地,綠色生態氣息撲面而來。從當初的過度放牧到如今的自覺保護,不僅是草原迎來了新生機,也是群眾改善生活、脫貧致富的新征程。興安盟還將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前行,讓“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價值源源不斷地造福百姓、富民強盟。(文: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