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關係,實現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系統有機平衡

發佈時間:2023-09-25 15:41:38丨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青藏高原的生態資源特點是獨一無二。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既要維護好高原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的條件,也要對生態系統必要的人工修復提供更科學有效的支撐,推動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實現有機平衡。

中國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通過總結過去10年生態保護的實踐經驗,要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中國幅員遼闊,自然風貌類型齊全,各地自然條件各具特色,青藏高原的生態資源特點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地殼運動,印度和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被人們稱為世界“第三級”。

常年科考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系統,高原內部水熱條件的差異導致高原形成由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組成的高寒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高寒生物區係。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旱,青藏高原生態系統中物質迴圈和能量的轉換過程緩慢,致使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長期低溫和短促的生長季節使寒冷地區的植被一旦破壞,恢復十分緩慢,而且加速凍土融化,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要實現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平衡,一定要處理好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的關係。

第一,要加強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能力。目前,國家在青藏高原設立了155個自然保護地,面積達82.24萬平方公里,約佔青藏高原總面積的31.63%,佔中國陸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57.56%,基本涵蓋了高原獨特和脆弱生態系統及珍稀物種資源。畜牧業是青藏高原牧民世代生計依託的重要産業,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和畜牧業粗放式經營造成的超載過牧在青藏高原已經引發一些草場的退化、沙化,甚至一些地方輪牧、排牧也不能阻止草場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及草原生物量的再生能力的下降,牧民的生産生活也受到影響。為此,青藏高原開展草畜平衡和禁牧工作。如,2010年西藏開展禁牧,2011年以來國家在西藏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和各類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2011年9月青海省開始對2.45億畝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實施禁牧,並全面啟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經過禁牧等草畜平衡的措施,青藏高原草地生産力上升趨勢明顯,草地超載情況總體趨於好轉。

第二,要科學有效地提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人工修復水準。在全球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加劇的情況下,生態系統有時無法僅靠自然力量來恢復,需要人類主動作為,進行人工修復。青藏高原本身龐大的生態系統很脆弱,更需要有較高的人工修復水準。首先,要提高生態系統人工修復的科學水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青藏高原生態系統面對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年來西藏不僅制定防沙治沙規劃,還擴大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範圍,推廣防沙治沙新技術新模式。拉薩河流域直孔至雅江匯口段155公里是目前拉薩市正在打造的“百里生態綠廊”,區間集水面積約12873平方公里,從水資源配置與供水保障、河道綜合整治、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濕地修復、防沙治沙等方面開展治理修復工程,具有改善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提升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前期工程通過採砂降灘治理有效減少了河心裸露洲灘面積,擴大了枯水期水面,疏通洪水流路。

其次,遵循自然規律,同時不斷探索勇於嘗試。環抱拉薩城的南北山,常年草木難生。2012年在南山開展試點,取得了在海拔3900米以上半乾旱地區人工造林的經驗。2021年,西藏有史以來最大的營造林建設工程——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啟動。總規劃造林面積206.72萬畝,2022年,拉薩市完成造林綠化55.87萬畝。2030年的拉薩將是“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繽紛世界。

還有,環境保護修復要以生態效益為目標,同時也爭取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長于海拔4200米的班公湖周邊的班公柳是西藏阿裏地區日土縣獨有的樹種,具有耐高寒、耐乾旱、成活率高的特點,對高海拔地區的防風固沙和綠化環境作用顯著,它在當地的成活率高達95%以上。日土縣按照“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思路,擴大班公柳種植,目前苗圃規模達到2340余畝。班公柳已經開始向周邊高海拔地區銷售,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豐收。阿裏地區普蘭縣平均海拔3900米,蔬菜本難以自産。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和協調援藏資金、項目,建起當地第一個現代農牧業示範基地,140座溫室大棚種植的蔬菜水果品種豐富,高原現代農牧業讓荒原變綠洲。

第三,針對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特點,要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有著自身的運作規律和客觀作用。例如,要保護青藏高原水資源就需要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根據水勢水量、季節變化等基本規律進行保護和生態修復。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任務量大面廣。2021年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在起草《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時就注意到高原生態空間佈局問題,在條例中專門提出地方政府“應當將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並在建立健全生態安全系統的條款中也專門提出“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分區分類施政提供了法律依據。今年出臺的《青藏高原環境保護法》強調青藏高原有森林、高寒草甸、草原、河流、湖泊、濕地、雪山冰川、高原凍土、荒漠、泉域等類型多樣的生態系統,不僅需要進行一體化保護,也要分區分類管理。例如,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凍土是全球冰凍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供給能力,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深刻而全面。為了預防青藏高原冰川凍土退化、應對積雪變化,國家設立了不同級別的保護區,如天山1號冰川群保護區、祁連山八一冰川保護區、青海阿尼瑪卿冰川保護區和年寶玉則冰川保護區等,大大減少了人類活動對冰川的影響。

“靜止的石頭常生苔蘚,流動的河水永遠清潔。”從這則藏族諺語能感受到高原兒女對所身處的自然環境的珍愛之情。青藏高原的生態文明建設既要維護好高原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的條件,也要對生態系統必要的人工修復提供更科學有效的支撐,推動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實現有機平衡。

(【作者簡介】格桑卓瑪,女,藏族,1971年生,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原標題:格桑卓瑪: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實現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