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的8000年傳奇——農耕文化系列報道之一

發佈時間:2023-09-21 15:11:15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歷經8000年雨雪風霜,被譽為中華農耕文明“活化石”的“敖漢小米”,見證了人類旱作農業從萌生、發展到成熟的全過程,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金氣秋分,古老的敖漢大地,天高雲淡闊,萬里谷粟新。

在蒼茫天地間,秋風拂過,谷浪起伏、谷穗飄香。田埂間,農民用黝黑的大手將金燦燦的穀子高高捧起,顆顆谷粒順著指縫滾落,又是一個豐收季節。

從遠古的耒耜到傳統的犁鋤,從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出土的碳化粟粒到搭乘“天宮二號”築夢太空的空間站種子……歷經8000年雨雪風霜,被譽為中華農耕文明“活化石”的“敖漢小米”,見證了人類旱作農業從萌生、發展到成熟的全過程,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傳續8000年,定鼎“世界小米之鄉”

“稷,粟也。”粟,俗稱穀子,去殼即小米,曾為五穀之首。

“在距今8000年前後的興隆洼文化時代,‘敖漢小米’已經成為北方先民果腹充饑的主要食物,並從中國北方,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原主任趙志軍説。

“敖漢旱作農業起源、發展和成熟,助推了中華文明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認為,大量出土文物證明,敖漢旗不僅是粟這種穀物和中國北方地區旱作農業的起源地,也是橫跨歐亞大陸旱作農業的發源地,是世界範圍內種植和食用小米歷史最悠久的地區。

2012年,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因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和對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2013年,“敖漢小米”被列為中國第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2014年,首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在敖漢旗召開,各國專家學者達成了敖漢是“全球旱作之源”“世界黍粟之鄉”的共識。

2016年9月15日,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發射成功。隨著“天宮二號”一同前往太空的,還有一些特殊的“乘客”,那就是來自敖漢旗的穀子種籽。

十年來,“敖漢小米”從無名到有名再到知名的品牌嬗變過程,成為我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典型案例,其保護成果被列入全球減貧案例和推動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案例。

起源於8000年前的敖漢小米,承載著史前東方文明,向世界傳遞綿綿不絕的谷香。“世界小米之鄉”,永久定格在這片耕種近萬年的土地上。

悉心呵護,讓文化瑰寶綻放新風采

風風雨雨,歲月磨礪。“敖漢小米”的種植從未中斷,延續至今,哺育了當地人民,也見證了中華農耕文明的萌芽與成長。

時代變遷,粟,這一古老的農作物,非但沒有在發源地滅絕和消失,反而繁衍不息代代傳承。從開犁到春播,再到顆粒歸倉……如今,敖漢人仍然保持祖宗傳下的畜耕人鋤的耕作方式,由此確保旱地作物的綠色天然本質。

劉國祥認為,經過史前漫長歲月的沉澱,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成為各民族命運與共、共建共用的生動例證,也是各民族攜手同心、團結奮鬥的豐碩成果,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紐帶。

農業文化遺産不僅是關於過去的遺産,更是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産。那麼,敖漢旗如何守護傳承旱作農業文化系統這一珍寶?

——開展傳統農家品種入戶蒐集與整理工作,共蒐集推廣穀子、高粱、糜子、雜豆等傳統品種218個,全力挽救瀕危消失的傳統農家品種。

——建立農業文化遺産品種保護基地,積極開展科技研發,在傳統品種“黃金苗”基礎上,選育出穀子新品種金苗K1、敖谷8000。

——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農耕記憶口述史發掘整理活動,以文字、音像形式對農耕生産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等進行搶救性記錄。

——編寫《敖漢小米食用指南》,填補國家小米食用指南空白。

——從2014年至2023年,連續舉辦十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大會,面向全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推進農旅融合,建設中國小米博物館、旱作農業主題公園、世界谷種研發基地、農耕文化旅遊目的地,創辦農業文化遺産主題餐廳、小米飯農家院,開發小米旅遊産品,積極打造康養産業。

悉心呵護,讓文化瑰寶更好傳世。如今,敖漢大地上,到處是以粟為代表的雜糧作物,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旱作農業系統景觀。

農遺變現,讓小米産業開啟新紀元

農耕文明輝映歷史前進的腳步。豐收時節,在敖漢83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到處搖曳著穀子飽壯的身姿,隨處可見農民收割穀子的忙碌場景。

王金山今年57歲,種穀子30多年。穀子加工後就成了小米,一直是王金山家裏的主糧,也是主要收入來源。“我們家一年下來收入近10萬元,日子越過越好了。”王金山一邊割著穀子一邊對記者説。

敖漢小米市場發展的良好態勢,刺激著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迅速興起。

惠隆雜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國軍告訴記者:“我們合作社總共有社員1600多戶,覆蓋周邊5個村。目前合作社雜糧以小米為主,還有蕎麥、綠豆等,社裏有4條粗加工生産線、5條深加工生産線,初步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社員的收入也隨之增加。”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敖漢旗的老百姓依託旱作農業文化遺産,實現了從吃飽到吃好再到過上好日子的變遷。

據敖漢旗農牧局局長張洪峰介紹,全旗現有規模以上小米加工企業34家,打造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達40萬噸以上。註冊成立以小米為主的雜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366家,輻射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品種優化了,産量提高了,收入也水漲船高,一畝地能收入1000元以上,小米産業鏈不斷延伸,産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

在國際上,“敖漢小米”通過參加世界小米大會、義大利米蘭世博會等方式,走上了國際化道路,通過參展讓國際上更多人了解了敖漢8000年的農耕文化,“敖漢小米”也擔負起向世界傳播中國農耕文化的重任。

在國內,“敖漢小米”通過電視廣告、電商直播銷售等方式,打響了品牌。

隨著産業化進程的加快,敖漢旗全旗現有小米經營戶3400余家、網店200余家,銷售網路覆蓋全國二三線以上城市及700多個市縣區,年外銷雜糧産品約6億斤,為農民增收8億元以上。

最好的保護,是傳承,是發展。

“敖漢旗將充分打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品牌,讓小米粒撬動大産業、讓‘世界小米之鄉’創新發展。”敖漢旗委書記王永軍表示,敖漢小米,一定會像曾經輝煌的絲綢、瓷器、茶葉一樣,帶著中華文明的烙印,走向各國餐桌,讓“中國味”飄香全世界。(記者:魏那)